張志亭,周春鳳*,王云軍
1.山東省濱州畜牧獸醫研究院,山東濱州 256600;2.濰坊諾達藥業有限公司,山東青州262515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基,穩住根基才能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畜牧業是農業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肉牛養殖又是畜牧業中的一個關鍵部分。20 世紀90 年代以前,我國養殖的牛大多作為役用,進入21 世紀,大量小型農機的使用快速解放了役用型牲口的勞力,肉牛養殖便成為主流。當前,我國肉牛的養殖模式與以前傳統的養殖模式相比雖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大部分地方仍然以小規模散養為主。由于我國可用于肉牛集中連片進行規模化養殖的土地較少,導致肉牛大規模養殖受到制約。因此,小規模標準化的肉牛養殖就成為了我國肉牛養殖重要的發展模式。小規模養殖不同于散養,它是按照專業化生產的標準運行,占地面積及資金投入相比規模化養殖少,適合我國的國情,容易在農戶當中推廣[1]。那么,如何提高小規模養殖戶的數量、探索總結推廣典型的肉牛養殖模式,就成了我國肉牛發展的關鍵。
我國是畜牧養殖大國,牛的存欄量占世界11%[2]。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肉牛存欄量約10 000 萬頭,與2013 年存欄量近9 000 萬頭相比較,近10 年平均年增幅超過1%;2022 年末,肉牛出欄量約4 900 萬頭,與2013 年約4 200 萬頭相比較,年增幅超過1%。截至2022年底,牛肉產量超過700萬t,與2013年約600萬t相比較,年均增長超過1%。雖然我國肉牛出欄量和存欄量以及牛肉產量穩步增長,但是肉牛產業市場仍然有巨大缺口,截至2022 年底,我國牛肉缺口量超過250萬t[3]。較大的牛肉缺口顯示我國的肉牛產業發展還有著很大的潛力。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大,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自然演化、引進及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牛的種類。據《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年版)》記錄,我國目前牛種類分為普通黃牛、瘤牛、水牛、牦牛、大額牛等共計132 個品種,其中:普通黃牛55 種、培育品種10 種、引入品種15 種、瘤牛引入品種1 種、水牛地方品種27 種、水牛引入品種3 種、牦牛地方品種18 種、牦牛引入品種2 種、大額牛地方品種1 種[4]。我國肉牛種類繁多,優質性狀明顯,由于歷史原因,養殖方式多以簡單放牧為主,缺乏典型的養殖模式,沒有或者很少有先進的典型可以借鑒。隨著國家對畜牧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和人們對牛肉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肉牛養殖模式值得深入探索、總結和思考。
貴州省關嶺地區石漠化嚴重,原屬于國家級貧困縣,現屬于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通過實地走訪,了解到關嶺地區肉牛產業是貴州省的十二大特色產業之一,得到了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重視。“五戶聯保”養殖模式是為幫助相對困難農戶養殖肉牛的一種模式,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進行,以村企(社)合一公司(合作社)為主導,由5戶農戶(2 戶一般戶帶3 戶脫貧戶)組建1 個養殖集體(小組),明確養殖負責人,每戶農戶向村公司合約承包5 頭關嶺牛(3 頭育肥牛加2 頭能繁母牛)進行養殖,以3 年為1 個飼養核算周期,利益分配實行村集體占0.04、村公司占0.16、養殖農戶占0.8。
特征:一是通過一般戶帶領脫貧戶發展;二是明確養殖戶的責權利;三是適時實現以短養長;四是做到了“統一購牛、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飼養方法、統一銷售管理”;五是建立養殖戶互守誠信、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共同擔責、共同贏利發展機制,有效降低養殖損失;六是有效實現了“村集體、村公司、養殖戶”的利益聯結。
具體操作:“五戶聯保”養殖模式下,購牛資金來源主要是村集體、村公司通過向鄉鎮“信義平臺”公司借款,五戶農戶按要求組合,經村公司審核同意后,共同向村合作社申請批準,建立合作關系,實施牛養殖事宜。牛的產權歸村公司所有,農戶領養管理,定期核算分紅,按合約滾動發展。
成效:一是壯大了地方特色產業,強化了產業幫扶覆蓋面。“五戶聯保”養殖模式在關嶺縣推行,從最初的1 個村 10 戶發展到現在的多個村700 余戶(其中農戶占 400 余戶),從而新增關嶺牛存欄3 500 余頭(其中能繁母牛1 300 余頭),農戶年底戶均將增加1萬元以上的收入,參與關嶺牛“五戶聯保”飼養的農戶可有效實現脫貧致富。二是有效解決農戶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通過“五戶聯保”,將勤勞、有經驗的農戶優先發動起來,又幫助解決了資金和技術問題。“五戶聯保”模式的推行,農戶不花一分錢就能將牛牽進家里飼養,從而激發了內生動力,樹立了“互守誠信、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共同擔責、共同贏利”的抱團發展意識。三是有效解決了養殖飼草不足和養牛風險大的難題。“五戶聯保”是以小規模、大群體方式組團發展。充分利用了當地草山草坡資源和養殖戶承包耕地資源優勢,發動養殖戶種草養牛,合理放牧,開展有組織的分散飼養,降低傳染病的發生,合理分配當地資源,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四是有效推動了“輸血”式向“造血”式幫扶轉變。通過“五戶聯保”,明確養殖農戶責任、權利和利益,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利益在“牛”的身上,有壓力、有動力、有奔頭,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同時也擔心失信會受到責任追究,進入黑名單,失去被村集體、村公司幫助的機會。六是壯大集體經濟,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在村黨支部的統領下,通過“村社合一”公司建立“五戶聯保”,一般戶、脫貧戶形成了抱團發展、共同創收,使得農村產業得到發展,村集體經濟得到增長,村公司得到壯大,農戶自身得到增收。
內蒙古“草畜平衡”家庭牧場肉牛養殖模式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的閉環,通過調節家庭牧場范圍內的因子實現養殖與環境和諧相處。
特征:以家庭為單位,讓牧草、牲畜、土地和人維持相對平衡的狀態[5],以畜牧業經營為主,兼顧其他飼草、奶制品、生態旅游等產業,達到創收的目的[6]。
做法:以內蒙古草原廷·巴特爾家庭生態牧場肉牛養殖模式為例。一是采取“草畜平衡”模式原則,核定草場最大承載量,最終得出,飼養基礎母牛60頭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放棄養羊。二是維持飼草平衡狀態,通過開始種草防治土地沙化,到后面發展到擁有約66.67 hm2草場,只在秋季打草并聚成堆,放置在原地,供牛采食,不僅減少了勞動成本,還給牛提供了選擇性地去吃自己喜歡的飼草的機會。三是優化品種選育,挑選出抗寒性強的肉牛,減少建造牛舍的成本。四是提供動物福利,飼草充足,后備飼草可供5年食用;飲水充足,牛自由采食;環境適宜,群居和諧,除種公牛外,其余牛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應激性較小,采用自然繁育,對牛傷害較小,年純收入超過40萬元[7]。
成效:內蒙古“草畜平衡”家庭牧場通過對牧場產業結構調整、草場改良,一是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的“三生共融”的發展模式;二是給牧民養牛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模式;三是通過計劃性分區輪牧、計劃性打草、優化肉牛品種,促進了當地畜牧業結構調整;四是給傳統養殖方式結合現代養殖理念提供了融合的契機,形成新的養殖理論。
通過實地考察貴州省安順市牛產業發展情況,了解到貴州省針對自己養殖業發展情況,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家庭牧場模式。
特征:以自己家庭為單位,不雇傭員工,以自家人為勞動力進行專業化小規模養殖;通過利用閑置土地,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投入資金、技術、設備和勞動成本建立起相對常規散戶更加專業的養殖場,統一飼養、統一管理、同步銷售,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了利用,為家庭創收[8]。
做法:以貴州省安順市蒙吉祥家庭牧場為例,資金投入情況:購牛50 頭,耗資100 萬元;圈舍設施投入20萬元;機械設備投入10萬元;“犇牛貸”50萬元。總投入共180萬元。
能繁母牛養殖成本構成情況:1)精料(玉米、豆粕、麥麩):哺乳期母牛精料成本13 元/d,為期4 個月,精料成本1 560 元/頭;非哺乳期母牛精料成本5.6 元/d,為期8 個月,精料成本1 350 元/頭;能繁母牛精料年成本2 760 元。2)草料:17.5 kg/d,單價0.06 元/kg,能繁母牛草料年成本383.25 元/頭。3)聘請工人工資成本:3 000 元/月,管護牛85 頭,工人工資成本投入423.5 元/頭。能繁母牛養殖成本3 716.75 元/頭。18 月齡出欄育肥銷售成本核算(從配種-產犢-育肥出售):第一階段:孕期成本合計為2 910元;第二階段:4~10月齡成本10元/d,合計1 800 元/頭;第三階段:10~18 月齡成本21 元/d,合計4 800/頭。按照650 kg 出欄,單價35 元/kg,銷售額22 750元。核減以上3個階段成本9 510元,最后每頭牛犢凈收益合計為13 240 元。在此期間,政府發揮了幫助其尋找牛源、設計牛舍、幫助其擔保貸款50萬元、提供技術服務等作用。
成效:貴州省小規模肉牛養殖家庭牧場為真正愿意搞養殖的農戶提供了平臺,根據“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政府幫助有養殖意愿的農戶補足其短板,幫助其發展;農戶缺少資金,政府幫助其擔保貸款;農戶缺少牛源,政府幫助其尋找優勢資源;農戶缺少地,政府幫助其尋找閑置用地;農戶缺少技術,政府幫助其提供技術;農戶缺少市場,政府幫助其尋找市場。實現了根據養殖戶需求,方向精準、定位精準、幫扶精準的“三精準”政策。
上述3種典型的肉牛養殖模式適合于全國大部分農戶進行小規模標準化養殖,解決了部分農戶想養但是沒有機會養殖的困境;但是從總體上講,我國的肉牛產業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共性問題。
本地純種牛保種一直都是難以解決的難題。本地牛肉用價值相對于外國品種還有一定的差距,引進的肉牛產量高、體型大,但對養殖環境的要求過高。本地牛經過長時間的演化,適應了該地區的環境,能夠采用本地牛與引進品種雜交選育出優勢品種,但是在后期的配種過程中,由于農戶缺乏保種意識,雜交肉牛過多導致牛純種數量稀少,牛品質下降,優勢特征不明顯,后續保種難度加大。
2022 年底以來,國際經濟形勢不明朗,受國內國際市場經濟影響,活牛價格持續走低,會養牛、想養牛的養殖主體一直處于觀望狀態,增欄補欄意愿不高。
各地區均普遍存在養殖戶自行購買凍精及輸配服務的情況,凍精質量和渠道來源不穩定。散養戶和小規模場占比高,意向擴大規模養殖的貸款難度大,養殖科學化程度較低,飼養管理粗放,牧草自給率不高、草料搭配不合理,圈舍功能不完善,生產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缺乏現代化、標準化、規模化的養殖主體。
我國現有的發展肉牛產業主體中龍頭企業數量、規模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養殖主體多以散養戶為主,小規模專業化養殖還未成型,大量優質肉牛都是通過活牛外運銷售,產業只停留在一產增收上,沒有大規模進行標準化屠宰外銷牛肉,精深分割、加工銷售產業化鏈條不健全,直線發展的餐飲店、鮮肉銷售店更是不足。
保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龍頭公司為主體,政府進行補貼,在全國有基礎的范圍內及周邊區域,遴選純種本地牛種公牛、純種基礎母牛,建立核心保種場,鞏固提升本地牛育種群,提高本地牛核心競爭力。
提前謀劃肉牛產業項目,對有意向養殖并持觀望態度的養殖戶給予補貼和支持,提高養殖戶的積極性,盤活農村剩余勞動力,使得農戶切實得到實惠,從而促進家庭牧場的發展。
要更好更快地發展肉牛養殖業,就要加快牛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成立牛產業實用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盡快培訓鄉土實用人才,滿足產業發展需求;著力解決牛養殖用地難等問題,切實做好項目跟蹤服務指導;加強與銀行對接,進行農、企、銀閉環運行管理,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突出市場,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適合當地特色的小規模化專業肉牛養殖;以龍頭公司為主,根據實際情況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牌,精準定位市場,根據市場需求和人們購物的需求把肉牛市場劃分為特優、優質、良好等次,精準施策,選育出符合人們需求的產品;突出主體,以企業為核心,農戶為主體,探索“企業+家庭牧場”的聯動模式,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我國畜牧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這是由于我們長久以來傳統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我國人口多,能夠用于養殖的土地有限,因此,需要根據當地實際創造性地探索出適合自己當地的肉牛養殖模式。“草畜平衡”家庭牧場、小規模養殖家庭牧場養殖模式應運而生,“五戶聯保”養牛模式是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時期為幫助農戶發展而形成的新型模式,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使農戶快速增收。只有因地制宜采用合適的肉牛養殖模式,才能使我國的肉牛養殖業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