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夢菲,趙林華,張 偉,林 潼,張湘苑,金籽杉,胡詩宛,黃曉巍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代謝病研究所,北京 100053;3.西安市中醫醫院腦病醫院,西安 710021;4.長春中醫藥大學藥學院,長春 130117)
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如三趾馬類、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骨骼的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主產于山西、內蒙古、陜西。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泥土及雜質,貯于干燥處。無臭,無味,以質硬、色白、吸濕力強者為佳。本文基于臨床用藥實踐經驗,結合古籍文獻與現代研究成果,匯總并探究態靶辨治理論指導下龍骨的應用要點,總結龍骨的癥靶,以期為臨床精準用藥提供指導與參考。
龍骨,性平,味甘、澀,歸心、肝、腎經,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本經》言:“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本品質重沉降,入心、肝經,為重鎮安神的常用藥,且有較強的平肝潛陽作用。《本草從新》曰:“能收斂浮越之正氣,澀腸,益腎,安魂鎮驚,辟邪解毒,治多夢紛紜、驚癇、瘧、痢、吐衄崩帶、滑精、脫肛、大小腸利。固精、止汗、定喘、斂瘡,皆澀以止脫之義。”龍骨味澀能斂,有收斂固澀之功,煅龍骨收澀之力益佳,外用有收濕、斂瘡、生肌之效。
2.1.1 汗出過多 煅龍骨適用于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證之汗出異常,臨床以自汗、盜汗,勞累后加重,神倦乏力,咽干口渴為特點,西醫多見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煅龍骨能增強其本身收斂、澀精、生肌的功能,且易于粉碎,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1]。張錫純認為“凡心中怔忡,虛汗淋漓,經脈滑脫,神魂浮蕩諸疾,皆因元陽不能固攝,生用之,則立見效”[2]。龍骨、牡蠣常相須為用,平調陰陽且無斂邪之弊,臨床中陰虛火盛者多用生龍骨、生牡蠣,偏重其滋陰潛陽之效,衛表不固者則用煅龍牡偏重其收澀固脫之功[3]。國醫大師徐景藩針對陰陽失調,陰陽兩虛,營衛不和之證,使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其中煅龍骨用量30 g,效如桴鼓[4]。仝小林院士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更年期綜合征患者以汗出為主證應用當歸六黃湯加煅龍骨、煅牡蠣,輕汗多用煅龍骨、煅牡蠣各30 g,中汗多用45 g,重汗多用60~120 g[5]。名老中醫沈宗國[6]認為,無論是自汗,亦或是盜汗,但凡病理性汗出過多,皆可耗損心氣,從而導致不寐、驚悸、怔忡等諸病發生。衛陽虧虛在汗證中不可忽視,衛陽虧虛則自汗,陰虛內熱若逢衛陽虧虛則盜汗尤甚。對于汗證的治療,黃元御曾在《長沙藥解》[7]中論述:“(龍骨)味咸,微寒,性澀……斂神魂而定驚悸,保精血而收滑脫。”“牡蠣咸寒降澀凡心悸神驚、遺精盜汗之證皆醫”。故而沈宗國論治衛陽虧虛型之汗證,十分青睞龍骨、牡蠣對藥,因其“澀可去脫”,故沈宗國教導后學:“欲取收澀汗液之功,龍骨、牡蠣必取其煅用,且用量宜大,40~60 g,先煎30 min為妙。”
2.1.2 遺精 除汗出過多外,煅龍骨還適用于遺精、遺尿等正虛滑脫諸癥。其適用之遺精以腎氣不固型為主,臨床癥見遺精頻作,多為無夢而遺,甚而滑精不禁,伴見頭昏,腰膝酸軟,形寒肢冷,面色白,陽痿早泄,精液清冷,夜尿清長,舌質淡胖而嫩,苔白滑,脈沉細等。《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記載:“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名中醫周衡[8]善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遺精,方中桂枝湯在外調和營衛,在內則為調陰陽、交心腎,煅龍牡兩藥相須為用,鎮潛固澀,養陰攝陽,安心神,固腎精[9]。有研究[10]系統整理國醫大師治療遺精醫案,探究其用藥規律,發現龍骨使用頻次位列第四,其所在藥對使用頻次位列第一,可見其固腎澀精之效得到廣泛認可。
2.1.3 失眠 生龍骨適用于心膽氣虛型失眠,以心悸甚、驚惕不安為特點,臨床表現為失眠,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觸事易驚,終日惕惕,健忘多夢,伴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龍骨味甘補益,質重祛怯,入心經,養心血,為重鎮安神的常用藥。龍骨與牡蠣均屬介類質重之品,配伍應用可以發揮功效互補、協同增效作用,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等為臨床治療心悸、失眠的常用方劑;張仲景創立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心陽虛衰,痰擾心神而見驚狂之證。申玲玲等[11]基于數據挖掘深層次挖掘90位國醫大師治療失眠的用藥規律,其研究數據顯示,國醫大師治療失眠出現頻次最高的藥物中,龍骨位列第三。國醫大師顏正華常用龍骨配伍牡蠣、炒酸棗仁等治療不寐證屬心腎不交、肝脾失調者,龍骨、牡蠣為鎮心安神之要藥,其中龍骨用量多為30 g[12]。
龍骨主要含碳酸鈣、磷酸鈣、氧化鎂,另含鐵、鉀、鈉、氯、銅、錳等多種無機元素、氨基酸等[13]。龍骨水煎劑有中樞抑制和骨骼肌松弛作用,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有利于消除潰瘍和促進傷口的恢復,有鎮靜催眠、抗抑郁、抗痙厥、促進血液凝固、降低血管通透性等作用[14]。著名的中西藥合方制劑龍牡壯骨顆粒用于治療和預防小兒佝僂病、軟骨病。[15]
龍骨臨床用量多在15~120 g。結合疾病、證型、癥狀選擇龍骨的最佳劑量,用于鎮驚安神,如治療心悸、失眠、癲癇、焦慮癥等精神系統疾病,常用15~30 g;用于平肝潛陽,如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癥、β-腎上腺素受體功能亢進綜合征等內分泌系統疾病最常用30 g;用于收濕斂瘡生肌,治療濕瘡癢疹、瘡瘍久潰不斂、頑固性瘙癢性皮膚病等,常用15~30 g;用于收斂固澀,治療遺精、滑精等男科疾病及崩漏、帶下等婦科疾病和遺尿、多汗、痔瘡等正虛滑脫之證,常用15~120 g[16]。龍骨資源日趨匱乏,為解決其替代藥材的來源,有研究指出牡蠣殼可作為龍骨的替代藥材[17]。
臨床上遵醫囑使用龍骨,一般是比較安全的,不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但有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以及藥物相互作用,因此過敏體質者慎服。此外由于龍骨為中藥,經過肝臟和腎臟代謝,如果長期大量服用該藥物,可能會加重肝臟和腎臟的負擔,建議患者遵醫囑用藥,避免盲目用藥,更不可私自增量或減量。
本文在態靶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龍骨的經典古籍記載、現代藥理研究和臨床醫家經驗的總結,由53位專家(包括24名高級職稱、21名中級職稱、8名初級職稱)就癥靶及標靶的遴選參與問卷調查,6名中醫藥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圍繞該藥臨床應用要點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意見,由此歸納出龍骨的癥靶為汗出過多,遺精,失眠,小兒抽動;標靶為心律失常。在臨床應用經驗與使用注意事項中,龍骨的煎服劑量多為15~120 g,過敏體質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