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波
在黃海深處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島上,駐守著一個英雄連隊——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紅色前哨雷達站”。
我們登船后,經過近5個小時的海上顛簸,一座碧波縈繞的島嶼浮現在眼前。下船登島,再在蜿蜒的山路上驅車20多分鐘,我們來到山頂。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向我們招手,同行的人高興地喊著:“到了!到了!”
“紅色前哨雷達站”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連隊,1955年組建不久就移防到僅有0.03平方公里、缺土少水的圓島上。先輩戰天斗地、堅韌不拔,創造了聞名全軍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60多年來,一茬茬官兵扎根海島,時刻守護著祖國的領空。
一座新型營房,寬闊平整的水泥硬化操場,健身房里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運動器材……眼前的營區,和我們想象中的不大一樣。
“如今,島上的硬件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二級上士盧春容,來雷達站已有11個年頭,見證了這些年雷達站建設的巨大變化。
初次來站,第一件事就是參觀“紅色前哨榮譽室”,這也是新兵下連、干部報到的“第一課”。置身其中,時光仿佛回到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榮譽室大廳里陳列著一座島嶼模型。“這就是雷達站剛成立時的營區所在地,上面滿是礁石。”盧春容介紹,在陸地上,泥土俯拾即得,可在島上卻珍貴無比。
1961年,無線電員徐承米用挎包裝了滿滿一包土上島,在海島上建起第一塊“菜田”。后來,為了改善生存環境,無論是休假歸隊還是完成任務歸來,官兵們都會帶一袋土上島。靠著這一袋袋土,官兵們在島上建成了100多塊“巴掌田”。
除了土壤貧瘠,島上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缺少淡水。
每逢新兵下連、新員調入,雷達站都會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盧春容講得最多的就是“寧可渴死,也不喝戰備用水”的故事。
1961年的某日,油機員左林富高燒至40攝氏度,正遇連隊缺水嚴重,給養船近兩個月沒有來,可他寧可干吞藥片也舍不得喝戰備用水。左林富說:“人沒水還可以堅持,但油機沒水就無法工作。”話雖樸實,卻字字千鈞。
后來,雷達站移防到現在的海島上。條件有了好轉,但吃水依舊是個難題。島上地勢復雜、淡水資源有限,幾支打井隊都無功而返。該旅黨委沒有放棄,再次聘請專業人員勘測,最終在海島上打了一口297米的深井,用水難的問題才得以緩解。
如今,海島上生活設施齊全,24小時有熱水,但節約用水的意識早已刻在每一位官兵心中:用一杯水洗漱、洗完菜的水用來澆地……
上島不久的戰士裴洪彪說:“如今工作生活條件好了,但‘一把土、一滴水精神永不過時。我們要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提高打贏能力,守好海島,讓黨放心。”
夜晚,“紅色前哨圖書室”依然燈火通明,幾名戰士正埋頭苦讀。
“這間圖書室不一般,不僅有上級配發、地方所贈的書,也有官兵和親友上島帶的書。”指導員介紹,多年前,受上級開展讀書活動的啟發,連隊黨支部倡導官兵“上島請帶一本書”,得到官兵們積極響應。
外出集訓、學習歸來,帶回一本軍事、戰爭等方面的書;休假、探親歸隊前,專門到地方書店買上一本暢銷書……對于先輩來說,當年帶土上島是為了生存,昭示守島的決心;對于今天的官兵來說,帶書上島則是為了學習,實現能打勝仗的追求。
董浩陽是在讀大學生義務兵,大學期間總愛玩手機、打游戲。下連后,在連隊讀書學習氛圍的影響下,他愛上了讀書。他大多數業余時間都泡在圖書室,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就已經讀了十幾本書,寫了三十多篇讀書筆記。下連僅三個月,他就掌握了多種雷達的操縱方式,并正式上崗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從節約每一滴水到值好每一班崗,從帶一把土上島到帶一本書上島,官兵在大力傳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賦予了老傳統新的時代內涵。
學習是個人進步的階梯,更是戰斗力躍升的鑰匙。
當年,海島條件惡劣,裝備性能差,但雷達站先輩在煤油燈下繪航線、山洞里練精兵、屋頂上架天線,創下了用老舊雷達保障擊落偵察機的赫赫戰功。
“有了利劍在手,更要有打得贏的隊伍。”指導員說,如今,上級黨委把這么精良的裝備放在雷達站,既是信任,更是重托。
當初新裝列陣,大家都沒有經驗。在裝備上島前,站里就派操縱骨干前往兄弟單位、研發廠家學習技術經驗。裝備一上島,站長便帶領戰勤骨干每天泡在雷達方艙,跑電路圖、記錄數據、研究操作技術。晚上,大家圍在圖書室對照說明書等,析原理、解難題、探對策,常常學到次日凌晨一兩點。最終,新裝備在上級規定時間前擔負起戰備值班任務。
對于軍人來說,過節也是“過關”。戰備,須臾不可松懈。
旭日剛從海平面升起,夜色還未完全褪去。鈴聲驟然在營區響起,劃破了寧靜。戰士們迅疾奔赴戰位,開始了新的一天。
在雷達方艙,操縱員緊盯掃描基線,凝視著屏幕上隨時可能出現的目標;電話標記員將捕捉到的每一個細微空情迅速匯入指揮信息網……官兵們整體聯動、密切協同,織起了一張密實的“天網”。
在雷達站雷達方艙外面,掛著一張“掌握重要空情”龍虎榜,95后戰士周永平穩坐榜首。
一天晚上,周永平如往常一樣,凝視著不斷刷新的雷達屏幕。突然,雷達屏幕上出現一處回波跳動。見狀,他果斷上報。剎那間,警鈴響起,轉進一等戰斗值班等級,周永平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這是戰斗的時刻!”說起當時的情形,周永平依舊格外激動。當時,目標在雷達屏幕上時隱時現,加之外界干擾,讓原本微弱的回波更加難以判斷。關鍵時刻,他在時任站長的指揮下,爭分奪秒地調整雷達工作模式,硬是從多個回波中確定了目標。
約10分鐘后,旅指揮所通報,這次特情處置訓練,雷達站圓滿完成任務。盡管是一次訓練任務,但成功處置復雜空情仍給周永平和戰友們帶來了滿滿的成就感。
隆冬時節,年關前后,島上氣象變化大,雨雪天氣多,保裝備、保戰備壓力更大。
戰士趙前林的思緒回到了某一年冬夜:狂風裹挾雨雪沖擊著整個海島,眼看雷達天線上的冰層越結越厚,他和戰友們手挽手沖進雪夜,奮力除冰保裝備。這一戰,便是一夜。清晨,大家費力地脫去軍大衣后才發現,已經結冰的大衣竟然可以立在地上。
“我為家國,堅守戰位;組織為我,排憂解難。”雷達技師羅思文說,年初,他的家屬帶著三歲大的孩子,從老家乘高鐵來探望自己。由于高鐵站離連隊有近200公里,他的家屬和孩子中轉時面臨不少麻煩。部隊機關得知情況后,專門派車到高鐵站接站,直接將兩人送往碼頭進行中轉。
當日值班結束后,走出雷達方艙,看到山腳下亮起的點點燈火,班長李響說:“那點點燈火,仿佛親人的目光,關心著我們,也鼓勵著我們為祖國站好每一班崗。”
夕陽西下,遠方的燈塔指引著過往的船只歸港,山下一戶戶漁民家飄起裊裊炊煙。
“洶涌的黃海,祖國的前哨……不怕沒水沒土,不怕浪打風搖……像鋼釘堅守在紅色前哨。”站在陣地的制高點環顧海島,那首傳唱了60多年的站歌再一次在耳畔響起。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