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媒體作為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1]。如何利用媒體報道推動鄉村振興,是地方主流媒體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本文以南寧廣播電視臺《“鄉”見南寧》節目為例,探討鄉村振興主題報道的路徑和策略。通過總結節目的成功經驗,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和發展建議,以期為鄉村振興主題報道的進一步優化和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主題報道;多元化傳播渠道;優化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不僅對于解決當前我國農村面臨的發展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對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全國經濟均衡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2]。媒體作為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南寧廣播電視臺《“鄉”見南寧》節目,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的主題,通過深度挖掘鄉村特色和價值,結合新媒體獨特的編輯方式,利用多元化傳播渠道,與政府、企業等多方合作,為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媒體支持。本文以此為案例,在總結《“鄉”見南寧》節目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鄉村振興主題報道的優化路徑和發展建議。
一、運用新媒體編輯技術展現鄉村新貌
每個鄉村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是鄉村發展的獨特優勢[3]。媒體人在發掘鄉村特色和價值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媒體人需要具備扎實的調研能力和敏銳的觀察力,還需要注重對鄉村文化和歷史的保護和傳承,通過報道和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鄉村文化。
《“鄉”見南寧》節目組深入基層調研和采訪,挖掘出了南寧一批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和資源。在制作過程中,團隊從拍攝到剪輯,不斷嘗試跳出傳統新聞的制作模式,如近期南北雙向奔赴帶來的熱點話題“家鄉特產瞞著我饞”,《“鄉”見南寧》結合該話題推出了反映南寧市江南區隆德村釋迦園豐收的短視頻,通過單反、無人機、GoPro、靈眸等新技術攝像器材,更清晰靈動地展現了該村“新農人”朱沛林通過幾年的技術經驗積累,種出了口感綿密、味道甜美、市場歡迎度高的鳳梨釋迦,并通過技術更新讓原本通常12月份才能上市的鳳梨釋迦提前一個月上市,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后期剪輯中,節目也有意識地結合畫面加入了不少特效,制作了抖音頁面、漫畫設計和各種動圖花字,讓新農村“潮”起來。視頻結合新媒體熱點話題推送,抖音播放量達43萬次。
《“鄉”見南寧》節目組運用現代化的技術和工具,以創新的手法展現出鄉村的魅力,充分運用新媒體編輯方式提高節目的制作水平和觀感體驗,讓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更直觀地了解鄉村的文化底蘊和風土人情,推動了鄉村產業的發展。
(一)跨界跨部門合作
加強與新媒體平臺的合作,建立跨部門合作關系。與平臺方共同策劃、制作和推廣節目內容,利用平臺優勢擴大節目的傳播范圍。通過與平臺的合作,節目組可以獲得更多的推廣資源和觀眾反饋信息,從而優化節目內容。同時,運用數據分析工具對節目的傳播效果進行監測和分析,了解觀眾的喜好和需求。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對節目制作和編輯方式進行優化調整,提高節目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結合新媒體平臺的特性,創新節目內容形式。可以嘗試采用短視頻、直播、互動性強的內容形式,滿足年輕觀眾的需求;也可以通過定制化的內容形式,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關注鄉村文化和歷史[4]。
(二)建立反饋機制
利用社交媒體平臺與觀眾進行互動交流,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黏性。通過回復觀眾留言點贊和分享觀眾的評論以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提高節目的社交影響力,吸引更多觀眾關注和參與節目。通過觀眾反饋,了解節目的優缺點,及時調整節目內容和編輯方式。通過持續改進和優化,讓節目內容和編輯方式保持新穎性和吸引力。
二、多元化傳播渠道,增強節目吸引力
媒體融合是指各種媒體形態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借鑒,形成一種新的傳播模式和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具優勢,相互補充,共同推動信息的傳播和發展[5]。多元化的傳播渠道是媒體融合的具體體現之一,它利用不同平臺的特性和優勢,將節目內容以更廣泛、更靈活的方式傳遞給觀眾[6]。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能夠拓展節目的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提高節目的覆蓋率和影響力。
媒體需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創新思維,以選擇合適的傳播平臺和方式,應關注不同平臺的特性和受眾群體,制定相應的傳播策略,確保節目內容能夠精準地傳達給目標觀眾[7]。《“鄉”見南寧》節目成功運用多元化的傳播渠道,有效提高了節目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為鄉村振興主題報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2023年2月《“鄉”見南寧》節目組在馬山縣德育村制作的《村里來了“洋媳婦 ” “中意夫婦”鄉村愛情吸粉無數》專題報道,在南寧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老友網、“南寧頭條”APP、南寧廣播電視臺微信視頻號和新聞夜班抖音官方賬號播出,并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進行拍攝制作,除了整期專題節目的播出,還結合新媒體傳播特點,將節目制作成短視頻在抖音、微信視頻號平臺推出,總共播出短視頻5條,播放量和點贊量創歷史新高。其中,南寧廣播電視臺微信視頻號和新聞夜班抖音官方賬號兩個平臺的總體播放量超220萬次,單條短視頻在抖音平臺最高播放量達170萬次,點贊量達1.8萬個,通過多平臺形成節目綜合影響力,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加強多方合作,實現共贏
多方合作是一種協同發展的模式,通過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和協作,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優勢的互補[8]。在鄉村振興事業中,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媒體等各方都具有不同的優勢和作用,可通過建立合作關系,多方合作舉辦推廣活動,提高節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共同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
《“鄉”見南寧》節目組不斷加強媒體與媒體之間、媒體與政府之間、媒體與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關系。例如,聯合當地政府和企業舉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鄉村旅游推廣活動,吸引更多游客。2023年6月起,《“鄉”見南寧》聯合本臺民生節目《新聞夜班》、1049鄉村生活廣播共同推出“好物推廣季”品牌活動,發出“好物征集令”,面向全廣西進行特色農產品征集,并結合南寧夜經濟、文化旅游舉辦線下活動,打造助力鄉村振興公益直播品牌。2023年6月30日,《“鄉”見南寧》節目組走進南寧市建園社區、7月27日走進燕子嶺社區服務中心、8月11日晚走進商圈—東盟盛天地、9月23日結合中國農民豐收節走進南寧方特東盟神畫,把助力鄉村振興公益直播間設在市民、游客身邊,邀請駐村第一書記、企業代表和主持人一起化身為“好物推薦官”增強互動體驗。在新聞夜班抖音官方賬號、南寧廣播電視臺微信視頻號、1074交通臺視頻號上直播推薦特色農產品,進行線上線下同步展示,通過產品推介、現場品嘗、互動問答等形式開啟助力鄉村振興公益直播。共有20多個鄉鎮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參與到活動中進行了推介,直播觀看人數超20萬人次。在直播的過程中,還與《新聞夜班》節目進行連線互動、與鄉村生活廣播進行直播互動,實現“大屏+小屏+空中+現場”的深度融合。這些合作不僅為節目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支持,也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提升了美譽度。這一實踐經驗表明,多方合作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能夠整合優勢資源、擴大影響力和提高成功率[9]。
在與政府合作方面,節目組與南寧市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策劃和實施了一系列鄉村振興項目,包括農業產業升級、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旅游開發等。節目組深入鄉村基層,了解鄉村振興的政策和措施,同時為觀眾呈現了更多具有參考價值的報道。積極尋求與相關企業的戰略合作,這些企業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旅游開發公司等,他們為節目提供了資金、物資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節目組還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引入更多的學術資源和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事業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報道和分析。
多方合作需要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合作機制,確保各方能夠順暢地溝通和協調并加強監督和管理,確保合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10]。同時關注各方的利益訴求和期望,尋求共贏的合作模式,以實現鄉村振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優化和提升鄉村振興主題報道品質的建議
《“鄉”見南寧》節目盡管在挖掘鄉村特色和價值方面做得頗有成效,但仍需在內容品質上加以優化和提升。具體來說,應注重報道的真實性和公正性,避免夸大宣傳。同時,要關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鄉村差異,避免“一刀切”的報道方式。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節目可以進一步拓展傳播渠道。
(一)深化合作機制
與政府部門、企業等多方合作是節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鄉”見南寧》節目可以進一步深化與各方的合作機制,如與相關政府部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推進鄉村振興事業,與企業合作開展市場推廣活動,促進鄉村產業的發展。展望未來,鄉村振興將更加注重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因此,鄉村振興主題報道需要有一支具備專業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隊伍。節目組可以與相關單位加強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工作,例如,定期組織培訓、學習交流活動等,以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二)創新盈利模式
節目在獲得政府部門和企業等各方支持的同時,也可以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例如,通過開展鄉村旅游推廣、銷售特色農產品等方式實現盈利,還可以與市場機構平臺開展合作,獲得融資或其他收益。這將有助于節目的可持續發展,并為鄉村振興事業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時,依托節目品牌構建短視頻直播矩陣,培養鄉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農村新農人為農產品代言模式,為特色農產品、美食、旅游、文化、民宿等進行代言直播。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推薦本地特色農產品、旅游、民族文化資源;另一方面由第一書記代言的模式不僅能夠增加產品直播銷售的公信力,更能夠全面體現第一書記助農發展的精神風貌,真正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具,更加符合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新要求。
五、結語
《“鄉”見南寧》節目關注鄉村振興的發展動態和趨勢,深入挖掘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和可持續發展案例,為觀眾呈現了許多具有參考價值的報道。今后,節目應積極探索與新媒體平臺的深度合作,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創新理念提高節目的制作水平和傳播效能,優化和提升鄉村振興主題報道品質,繼續拓展多元化的傳播渠道,以覆蓋更廣泛的觀眾群體,擴大節目的影響力;持續推進與政府、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等的合作,共同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蔡雨彤.農村振興視角下祿泉縣林業扶貧實踐探索與路徑優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21.
[2]彭雙紅.屏山農商銀行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21.
[3]張亞芳,劉丹.新時代鄉村振興路徑探索[J].農家參謀,2018(6):29-30.
[4]張露靜.鄉村振興戰略路徑探索[J].現代化農業,2018(4):69-71.
[5]余麗平.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探索:以玉山縣六都實踐為例[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9,17(1):48-51.
[6]安豐剛.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路徑探索[J].山西農經,2019(20):62,64.
[7]張瑞軍,王天江.鄉村振興過程中立體生態休閑農業路徑探索:以山西省石樓縣硯瓦村為例[J].浙江建筑,2021(1):10-12,16.
[8]李明博,羅海麗,李東升.以旅彰文助力鄉村振興路徑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5):86-88.
[9]王進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基層黨組織建設路徑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4):51-53.
[10]楊福靈.攀枝花市鄉村振興路徑探索[J].山西農經,2023(3):111-114.
作者簡介? ?徐云龍,南寧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