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潔 李曉輝
【摘 要】政治認同是關乎國家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電視政論片為大學生形成政治認知提供資源智庫,為生成政治情感建構記憶符號,為引領政治信仰生產意識形態話語,電視政論片成為構建大學生政治認同不可忽視的力量。本文通過分析研究電視政論片《這就是中國》,發現該片通過緊跟熱點的主題演講,把握大學生政治認知的先導權,通過生動真實的話語表達把握大學生政治情感的突破口,通過旗幟鮮明的節目基調把握大學生政治信仰的風向標,是構建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生動實踐。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認同;《這就是中國》
政治認同是關乎政權穩定、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大學生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政治認同成為影響國運興旺與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構建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為此官方主流媒體制作發布了一系列電視政論片,以影像媒體發揮潛移默化的正向引導作用。由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觀視頻、觀察者網共同打造的電視政論片《這就是中國》,自開播以來就廣受好評,收視表現、網絡評價和綜合效果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數據,對構建大學生政治認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認同與電視政論片
政治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對政治體系的認可和支持,電視政論片能通過其特殊的演繹方式有效構建社會成員的政治認同。
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視角研究了政治認同的科學內涵,歸納起來,主要包括“政治情感論”“政治實踐論”“政治心理和行為統一論”等觀點,本文認為政治認同是指生活在特定政治制度下的社會成員的一種心理意識,體現了人們對于現實政治世界的情感傾向,其實質是社會成員對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政治體系的承認、贊同和擁護[2]。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阿爾蒙德研究了政治認同的構成要素,他認為政治認同心理由認知、感情和評價三部分構成,即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及政治信仰[3]。本文通過對政治認同的構成要素,即認知、情感、信仰三個層面分析建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電視政論片是具有強烈政治理論色彩的電視紀錄片,相對于新聞類、文化娛樂類和各種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它以闡釋政治議題、傳播政治觀念為首要目標,以嚴密的思辨論證為突出特色,是各級黨委宣傳思想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4]。
黨的十八大以來,官方主流媒體制作并發布了一系列優質電視政論片,采用與新媒體時代特征相適應的影像傳播方式,用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解讀時事政策、政治理論,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有效促進了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其中,由張維為教授主講的《這就是中國》成績斐然,2022年11月,榮獲中國電視節目最高級別的獎項——第二十七屆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5]。
二、電視政論片構建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理論邏輯
作為中國式傳播語境下的特有產物,電視政論片是大學生政治認同構建和傳播的理想載體,為形成大學生政治認知提供資源智庫,為生成大學生政治情感建構記憶符號,為引領大學生政治信仰生產意識形態話語。
(一)電視政論片為形成大學生政治認知提供資源智庫
政治認知是指對政治系統的了解與認識,包括對時政熱點、基本制度、政治理論的基本認識、判斷與評價,是構建政治認同的基礎要素。大學生政治認知水平會影響其對政治系統的整體性評價,從而決定其政治認同水平[6]。電視政論片承載著海量關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治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等正向認同價值的資源信息,并在專業制作團隊的指導下,實現了資源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傳播。
同時,電視政論片通常會邀請學識淵博的專家做客節目,保障了大學生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汲取到正確、獨到的政治知識和觀點。《這就是中國》節目的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曾走訪過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著有《思考中國三部曲》系列圖書,對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思考和觀察。節目組還會根據不同的主題邀請不同的“飛行嘉賓”進行演講,嘉賓通常為該研究領域資深學者,能為觀眾提供不同的思維和更專業的知識。權威的主講人以及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演講有利于大學生提高政治理論素質,為構建大學生政治認同奠定了基礎。
(二)電視政論片為生成大學生政治情感建構記憶符號
政治情感是指大學生在對所處政治體系認識與理解的基礎上,發自內心流露出的對政治積極或消極、親近或疏離的狀態[7]。電視政論片可以通過電視畫面和人物敘述等多種表現手法將民族歷史、自然景觀、社會文化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進行編碼和再編碼,形成記憶符號。通過展示記憶符號,電視政論片在大學生共同體中,在制造共識、激發政治情感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凝聚作用。
《這就是中國》通過構建文字符號、影像符號、空間符號潛移默化地建構了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爸袊四阋孕拧边@一簡短有力的標語在每期節目片頭重復出現,既傳達了節目理念,又建構了文字符號,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哆@就是中國》節目通過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成立至今70多年的艱辛歷程,分析抗美援朝戰爭、工業化建設、改革開放等歷史事件,講述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主題演講中成功建構了文字符號,喚起大學生共有的民族情感、家國情懷。節目片頭由鮮艷的五星紅旗、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宏偉壯觀的兵馬俑、中國高鐵、中國城市道路等場景組成,形成影像符號,節目演播廳搭建了包含中華文化、中國崛起、自然景觀等元素的舞臺背景,形成空間符號。電視政論片積極建構并反復展現記憶符號,激發了大學生內心深處共有的民族情結,凝聚了大學生政治情感。
(三)電視政論片為引領大學生政治信仰生產意識形態話語
政治認同與意識形態話語密不可分,任何政治系統的維持都必須基于民眾的認可與支持,而人們認可程度的高低依賴于意識形態話語是否能充分證明這種統治權力的合法性。[3]電視節目的聲、畫兩種符號共同構成電視節目的“意義生產載體”[8],而作為具有指向性的意義生產系統,電視政論片的主題、場景、人物、音樂、文字都背負著特定的意蘊內涵,通過構建新的媒體話語世界,“潤物細無聲”地推動大學生這一受眾的政治心理的發展變化。
《這就是中國》由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觀視頻、觀察者網共同打造,其強大的制作團隊、嚴謹的審批流程保證了電視節目意識形態話語編碼和解碼的正確性與合法性[8]。其聚焦議題進行意義生產,凸顯其意識形態話語,如第24期《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今天的中國共產黨,毫無疑問,是真正代表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個黨,也是一個具有真正民主性的政治力量”。可以說,《這就是中國》通過不同敘事角度生產有關中國崛起、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量正向話語,潛移默化地強化了大學生內心對政治體系的情感傾向,從而有助于政治信仰的構建。
三、電視政論片構建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實踐邏輯
《這就是中國》通過緊跟熱點的主題演講、生動真實的話語表達、旗幟鮮明的節目基調,從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三個層面建構與強化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一)緊跟熱點的主題演講,把握大學生政治認知先導權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國際新聞、社會事件在網絡迅速傳播并引起熱烈討論,各種觀點眾說紛紜。與此同時,網絡熱點更新速度快,舊事件不斷被新的熱點事件所替代,加之大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特征,輿情傳播周期越來越短。面對這樣的趨勢,必須增強主流價值的呈現,掌握輿論傳播先導權[9]。
《這就是中國》節目緊跟時事,圍繞當前國際國內熱點事件主動設置議題,面對輿情快速響應。自開播以來,節目選取“中美貿易戰”“華為事件”“抗疫行動”“臺海局勢”等進行主題演講,理性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層邏輯,及時有效地為大學生指點迷津、釋疑解惑。
(二)生動真實的話語表達,把握大學生政治情感突破口
話語作為溝通的重要工具,只有深入人民生活,為人民所理解和掌握,才能激發人民群眾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的情感共鳴[10]。如何避免高談闊論,在宏大敘事中找到喚起大學生政治情感的突破口,讓抽象的理論得到大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是電視政論片建構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關鍵?!哆@就是中國》主講人張維為教授從微觀視角出發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運用生動的語言契合大學生年輕化的思維風格,并依托真實的數據培養大學生的情感信任,有力激發了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凝聚了大學生政治情感。
一是采用微觀敘事方式,選取平凡、有溫度的切入點論述宏大議題,解讀深入人心。張維為教授在論述中國崛起時獨具匠心地剖析了“中國大媽”這一群體,指出這一群體瀟灑自由、云游世界,愛跳廣場舞,掌握財政大權,甚至根據自己的判斷在國際黃金市場打響了名號。這正是中國經濟發展、退休制度、婦女解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外顯表征。《這就是中國》從大學生的視角去體會宏大歷史變革帶來的生活變化,展現小人物的真情實感,激發了大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是詼諧生動的語言表達使得中國故事觸動心靈、感化人心、產生共鳴,凝聚了大學生的政治情感。在第10期《民主模式的國際比較》中,張維為教授說“你已經長成了姚明的身高,卻還想躲在潘長江后面”,通過生動活潑的修辭形容中國隨著經濟規模的變化,不得不重視中國在國際舞臺中應該發揮的作用。演講語言生動有趣,契合了大學生的思維風格,提升了大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力和認同度。
三是用數據佐證事實,追求真實,培養大學生的情感信任?!哆@就是中國》節目內容反映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生態等主題,以真實案例作為切入點,以客觀真實的數據做支撐,通過引用“德國達利亞研究院”“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智庫”等權威機構的調查報告,列舉購買力評價、外匯儲備、產業鏈等專業數據論證中國崛起的客觀事實,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介紹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增強話語認同,激發大學生的自豪感、凝聚力。
(三)旗幟鮮明的節目基調,把握大學生政治信仰風向標
新時代大學生是網絡空間的“原住民”,互聯網對他們產生了深刻影響,甚至塑造他們的認知方式和價值觀念,然而當前多元的網絡思潮在無形中消解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甚至企圖動搖大學生的政治信仰。面對復雜的大學生政治認同構建環境,主流媒體的公共責任與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大。在這一客觀背景下,要求有關部門牢牢把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哆@就是中國》通過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正面宣傳,對敵對意識形態的抨擊批判,在大學生群體中牢牢把握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引領了正確的政治信仰。
一方面,《這就是中國》節目始終堅持正面引領,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其通過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華文化的精準性解讀和年輕化表達,塑造和影響大學生對政治體系的態度與情感。節目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人你要自信”,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如實反映和充分肯定社會發展現狀和人民創造業績,傳播社會正能量,讓大學生群體看到光明前景,形成強大的社會凝聚力。
另一方面,作為思想政論片,《這就是中國》廓清錯誤認識,去除雜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面對西方敵對勢力蓄意制造焦點話題,炒作熱點問題,想要借此激起中國青年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疏離,《這就是中國》直面來自西方的圍攻,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列數據,有力抨擊“西方中心論”“中國崩潰論”。面對西方話語歪曲中國崛起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呼吁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立自己的話語標準。電視政論片通過澄清謬誤,使大學生群體保持政治定力,讓各種雜音失去生存空間。
四、結語
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構建關乎國家政局穩定,由主流媒體主導制作的電視政論片搭建起場內場外大學生共通的意義空間,無疑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培養作用。電視政論片憑借其特殊的功能在理論上能夠實現構建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邏輯思路,《這就是中國》遵循這一理論邏輯,探索出一條契合大學生心理特征的政治認同實踐路徑,在推動構建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8.
[2]胡建.政治認同的理論解讀:內涵、結構及功能[J].廣西社會科學,2021(12):108-113.
[3]戴海波,楊惠.在視像展演中凝聚信仰:共青團政務短視頻構筑青年政治認同的雙重邏輯:基于《跟著那兔學黨史》的審視[J].中國青年研究,2022(8):44-51.
[4]劉戰偉,劉蒙之,李嬡嬡.政治傳播視域下視聽政論片“政治認同”構建策略、路徑與反思[J].新聞傳播,2019(21):4-6.
[5]《這就是中國》榮獲“星光獎”[J].東方學刊,2022(4):121.
[6]吉鵬.網絡空間政治認同的生成邏輯、建構困境與提升路徑[J].理論導刊,2023(7):60-67.
[7]張艷秋,程沫雷.新時代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提升研究[J].中國民族教育,2020(12):23-27.
[8]楊惠,戴海波.論微媒體時代儀式性電視節目與政治認同的重塑:以《信·中國》為例[J].中國編輯,2019(7):73-78.
[9]曹亮.新媒體時代青年政治認同的挑戰與實現路徑[J].中國編輯,2022(9):38-41,47.
[10]王金凝. 《這就是中國》中國話語建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3.
作者簡介? ?余潔,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李曉輝,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作者簡介? ?余潔,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李曉輝,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