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敏
近日,江蘇徐州一幼兒園發布的視頻里,孩子們熟練地刮鱗殺魚、烙餅、灌香腸、鹵豬頭肉。這則視頻引發網友關注,據說有家長跨千里送娃求學,這所幼兒園報名已排到后年。
(4 月8 日《新華日報》)
社會認可,家長為之點贊,有其理由。
一方面,孩子們熟練的技能手法,不僅展現其動手能力,小臉上洋溢的期待和興奮,更讓人們看到勞動教育生動實踐的價值所在。把課堂搬出教室,搬到廚房、田間,寓教于樂,豐富體驗,勞動教育變得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另一方面,這段視頻走紅也反映出人們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和期待。孩子們“自食其力”燒火做飯,這樣的課程更接地氣、更有“煙火氣”,有助于讓孩子們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合作意識,在勞動中收獲成長的快樂。
“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的話值得深思,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勞動教育的價值不會改變。近年來,從勞動教育獨立成課,到勞動課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必修課程,勞動的價值和重要性在制度層面、實踐層面不斷深化。但不容忽視的是,對很多孩子來說,勞動的機會仍然少之又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者依然很多。真正的勞動教育實施起來并不容易,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進一步認識勞動課的價值,積極支持和參與勞動教育的實踐推廣,讓勞動教育在更多年齡段、更廣闊的空間內廣泛開展。
如何讓孩子們在勞動中找到樂趣、實現自我價值,同樣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期待更多的學校能夠像這所幼兒園一樣,探索出更多適合孩子們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讓他們真正愛上勞動、享受勞動,在快樂中成長、在勞動中收獲。
目前,不少學校開設的勞動課程有一定啟發性,比如,有的整合當地資源,因地制宜開展采茶制茶、割稻谷、拾稻穗等勞動實踐;有的地方結合學生興趣、社會熱點,開設“橋梁模型的設計與制作”“防毒面具的制作”等課程;等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勞動的價值、感悟勞動的魅力。讓孩子們在泥土里學會耕耘、在煙火氣中體味生活,確保勞動教育不被淡化,切實提高孩子們的參與度和獲得感,才能真正體現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