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為了解決“一老一小”照護難題,深圳、太原等城市開始試點“老幼共托”一體化模式,讓老幼兩代人共享服務;山東濟寧等地招不到生的幼兒園,也轉型做起養老服務,不少幼教老師紛紛轉行加入。
(4 月11 日《北京晚報》)
各地探索老幼共托模式,是基于我國的人口趨勢:老齡人口快速增長,新生兒數量持續走低。
托幼的同時托老,具有現實可行性。不管是育幼,還是養老,都是養護性質,有行業相通之處。對于面臨關停壓力的幼兒園而言,拓展托老業務,雖是跨行,但跨度不大;還有現成的師資力量可以利用,不必完全推倒重來,面臨的轉型壓力較小。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擁有老幼共托相關企業36.2 萬余家。
一老一小,是多少家庭的牽掛。于雙職工家庭而言,家門口的幼兒園停業,意味著以后接送孩子需要花更長時間;對年歲漸長的老人來說,社區附近沒有養老機構,難免要給子女添麻煩。老幼共托這種模式,不僅救活了空置的幼兒園,更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解決了后顧之憂。更難得的是,多地幼兒園鼓勵老人和孩子結對子,一起游戲、做手工。老人在孩子的歡聲笑語里,感受到溫暖;孩子也在老人的悉心呵護下,享受到疼愛,老幼共托可以雙贏。
當然,作為新興轉型行業,養老托育一體化仍有難點待解。幼兒、老人共處一園,對建筑、設備、照護的要求各有不同,無論是將輕松活潑的幼兒教室改裝為古樸素雅的老年場所,還是向幼教老師培訓養老護理行業知識,都需要更大的投入,單靠企業往往承受不下來。一老一小代際差異大,一個好動一個喜靜,再加上很多老人患有基礎病,若發生碰撞或沖突,安全風險不小。對此,深圳、成都等城市主動為老幼共托企業提供場地、資金等方面支持,可謂誠意滿滿;未來,老幼共托行業人員也需定期進行醫學知識、康復護理、幼兒教育等方面的培訓與考核,同時滿足育幼與養老兩個行業的專業要求。
扶老攜幼,是社會共同的責任。老幼共托,養老托育兩道難題一起解,讓“幼有所托”“老有所托”都有新的托處,值得嘗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