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許典
4 月15 日,在湘潭市雨湖區韶西逸夫小學勞動實踐基地內,學生圍著校長何紅英,聽她講述中醫藥文化及中草藥培管知識。
課余,學生們最喜歡泡在勞動實踐基地。百草園里,金銀花、梔子、魚腥草等多種中草藥有序分布;三味園中,花香四溢,花兒爭先綻放,果樹長勢喜人;青青水培館,各種蔬菜郁郁蔥蔥,孩子們除草、澆水、修剪,樂在其中。
“這是我們班采用無土栽培方式種的生菜,從泡種、育苗、移栽定植到收獲,我都全程參與。”五年級113 班學生李思琪告訴記者。本學期初,113 班學生向學校申請開展水培生菜的種植及探究,何紅英為孩子們的金點子點贊,張羅并建成了青青水培館。
兩年來,學校投入近百萬元建設校內勞動實踐基地,拓展勞動場域,將勞動課程與學科結合。科學老師帶領學生進行生菜的泡種、育苗、移栽定植;美術老師帶領學生制作生菜的水培思維導圖,用畫筆記錄生菜的一生;語文老師引導學生將勞動過程寫成文字;勞動老師帶領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現代農業新科技的魅力。
“勞動的真諦要回歸生活。”何紅英說。為此,學校打造了一間沉浸式創新勞動實踐教室,對學生進行食育教育,學生們可以盡情體驗美食制作的樂趣,并結合“雙減”開設了烘焙、烹飪類課程。除此之外,學校開展的“跟著節氣去勞動”系列活動,帶領學生在文化浸潤中美好地走過四季,探究時光里的中國智慧。
“今年婦女節,孩子將班級種植的薄荷制作成水培瓶,作為禮物送給我。孩子不僅掌握了勞動技能,也學會了感恩。”李媽媽動情地說。
隨著勞動教育不斷深入,學生們對“有勞動才有收獲”有更深的體會。他們將采摘的金銀花制成花茶,曬制薄荷、艾草等中草藥制作香包,作為禮物送給家人和朋友。
韶西逸夫小學勞動教育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學校于2023 年獲評湘潭市勞動教育實驗校;何紅英主持的省級“十三五”規劃課題《城郊小學農耕文化教育實踐與研究》成功結題;何紅英、李禮等教師參與編撰湖南省《勞動教育手冊》教材并在全國發行,勞動之花在韶西逸夫小學校園盡情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