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曙光
古詩詞中有“下揚州”和“上揚州”兩種說法。隋煬帝楊廣讓“下揚州”成為一個著名典故。楊廣曾三下揚州巡幸,還留下了《泛龍舟》詩:“舳艫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
到了唐代,寫“下揚州”最著名的無疑是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云:“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妙筆,對“下揚州”的流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后人的詩作中,“下揚州”也是一件風雅之事。如南宋鄭震的《荊南別賈制書東歸》:“回首荊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揚州”;元代楊維楨的《篳篥吟》:“春風吹船下揚州,夜聽笛聲江月流”。
上文列舉的“下揚州”作品,以行路、送別、寄遠居多。用“下”字,因古代從中原一帶到揚州,是“下水船”,順流而下。
“上揚州”源自唐詩。“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收入了清人編的《全唐詩》,題為《言志》。這首詩把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三者合在一起。
十萬貫,在古代泛指發大財。騎鶴,與道教的成仙飛升有關。而“上揚州”,則是很多古代讀書人的夢想。自古以來,讀書人的愿望就是做官,如果能在富足的地方做官,更是求之不得。揚州正是人間樂土。因此,多金、成仙、做官,是這首詩描繪的人間美事。
文人墨客用揚州典故,有虛實之分。用“下”抑或“上”,要視情況而定。但凡表達升官發財、享受人生,或追求升天得道的,多把十萬貫、騎鶴和“上揚州”聯系起來,這往往是精神上的虛指;而真的要去揚州(包括送別),或由楊廣巡幸揚州抒興亡之感,則用“下揚州”居多。再從情緒言之,“上”有著逆流的剛勁、昂揚的憧憬,而“下”則多喻示順流的纏綿、離別的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