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生
“爪牙”一詞,原本只是一個中性詞,本無褒貶之意。《荀子·勸學(xué)》上說:“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意思是: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甲和牙齒,也沒有強勁的筋骨。這里的“爪牙”,就是原義。在先秦“爪牙”指武臣,也泛指輔佐君主的人,是帶有贊美意味的詞。《三國志·張遼傳》:“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后來,“爪牙”有了得力幫手的意思,這已有些褒義了。一是指輔佐的人,《后漢書·竇憲傳》:“憲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任尚等為爪牙。”二是在文中比喻為勇士、衛(wèi)士,《詩經(jīng)·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鄭玄注:“此勇力之士。”三是形容勇武,《國語·越語上》:“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
一直到唐代,“爪牙”仍是一個褒義詞。
不過,與此同時,應(yīng)當看到“爪牙”的詞義也在變化,它可引申指親信、指供人驅(qū)使的人。這后一個意義進一步發(fā)展,排斥了前面的意義,“爪牙”開始朝著貶義詞的方向淪陷了。唐代李延壽編《南史》,在《顏延之傳》里說:“師伯專斷朝事,不與沈慶之參懷,謂令史曰:‘沈公爪牙耳,安得豫政事?”這里爪牙指供人驅(qū)使之輩,已含有貶義了。
當“爪牙”融入成語“張牙舞爪”時,在《敦煌變文集·孔子項托相問書》附錄二《新編小兒難孔子》中有一句“魚生三日游于江湖,龍生三日張牙舞爪”,這里的“爪”和“牙”,已經(jīng)完全貶意化了,比喻壞人兇惡樣子的參照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