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良
小雪一個人背著書包走進了校園,身邊沒有那個熟悉的身影——媽媽。我在草坪的這頭遠遠地朝她揮手,心里期待著她能有所回應。一秒、兩秒、三秒,她看見了我,羞澀地一笑,慢慢地抬起手,朝我揮動起來!那一刻,她的笑臉如同身后的杜鵑花般燦爛。
時光回到了去年的八月,我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老師,我想咨詢一下,我家孩子能來上學嗎?”一年級新生報名不是在六月份就結束了嗎?我心里充滿了疑惑。一番交流,年齡符合、房戶一致,唯一的癥結就在孩子有些“特殊”——她不愿意主動和陌生人交流,需要親人的隨時陪伴。“您把孩子帶來我辦公室吧,我們當面聊。”
這天下午,我們在辦公室有了第一次相遇。小雪神情憂郁,不敢直視我,一直躲在媽媽的身后,緊緊地拽著媽媽的衣角。“很多人告訴我,像她這樣的情況最好是不上學。因為她聽不懂別人的話,也不會與人交流,學不到知識,還容易被人欺負。”媽媽安撫好小雪緊張的情緒后,向我說出了自己的顧慮。我思慮再三,向她表達了我的觀點:這樣的孩子更需要在正常的學校里進行適應性練習,不斷增強社會交往能力。在這幾年里,學校里有幾個孩子都是從最開始的父母陪讀,到獨立在校園學習、生活。當我向小雪媽媽講述這些孩子的故事后,她止住了淚水,鼓起勇氣做出了開學當天來報到的決定。
為了更好地關照孩子,我們精心挑選了班主任,把她當成一個正常的孩子,幫助她培養習慣、參與活動。我們鼓勵小雪媽媽帶她一起參加開學典禮,參與寫“人”字、運動會迎面接力、班級擊鼓傳花等。而每一堂課上,老師都會要求她做到最基本的坐姿端正。課間,有同學也會帶著她偶爾離開媽媽的視線,去假山上賞花。盡管她還是不會正常交流,但是她聽懂了“ 你慢點”“你輕點”,她的動作也有了輕柔與舒緩。
一學期來,小雪媽媽真切感受到她的變化,并開始嘗試放手。這才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保障每個孩子受教育的權利,是教育人的責任與擔當。用心用情用愛關注特殊兒童的健康成長,則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校園里找到自己的那一片心靈棲息之地,不斷汲取養分,如這四月里的杜鵑花,綻放出最美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