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1963 年北京大學畢業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長期從事石窟保護與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2019 年9 月,獲得“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2020 年5 月,被評為“感動中國2019 年度人物”。
“要自立,不管生活還是工作中遇到問題,都要努力自己去解決,不能老想著依靠別人,包括父母。”這是樊錦詩的個人風格,也是她一直教給孩子的道理。
樊錦詩兩個兒子的工作,都是靠自己打拼來的。母親早就對他們說過,“我自己沒啥靠山,也不希望給你們當靠山。”1999 年,小兒子彭曉民大專畢業,一時半會沒找到工作。按照當時的政策,樊錦詩可以在院里解決一個孩子的就業,她卻勸兒子別來。兒子十分不解,“不是規定可以嗎?再說我學的是計算機,正好可以幫你們搞數字敦煌。”“我把你招進來,反而會害了你。”樊錦詩有自己的考慮:如果兒子來院里,即使干得不好,單位有外出學習或提拔的機會,別人看他是領導的兒子,也會把名額讓給他。這樣對別人不公,還會讓兒子自我感覺良好,不肯踏實干事。
兒子沒工作,做母親的當然也著急。樊錦詩就讓他去上海邊打工邊學習,并叮囑他自立的秘訣——“認真干事,多學本事”。自己兒子沒安排工作,別人來找樊錦詩,想走后門“擠”進研究院,她也拒絕得理直氣壯。
在大兒子彭予民記憶里,直到初中畢業,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帶補丁的,鞋子是解放鞋,因為結實、耐磨。褲子父母總是特意給他買大號的,先把褲腳卷起來,等長個了,就放下一截,穿到最后總是層次分明,上面已經洗得發白,下面是淺藍,再往下是深藍。
一件物品,只要還能用,樊錦詩就會一直用。結婚時置辦的一件外套,她穿了40 多年,里子全磨壞了仍不舍得扔;剛工作時單位發的床板,她堅持一直用,即使丈夫調來敦煌后,也不換成雙人的,而是直接在邊上拼了一塊。
名利對樊錦詩來說,只是過眼煙云。“畢竟人不是為物質、為金錢而活的。來日方‘短,還是多做點實事吧!”2014 年退休時,樊錦詩把公積金賬戶里存的45 萬元一次性捐掉了。這些年來,每次領完獎,她就把獎杯、獎章和獎金悉數交給院里。此外,她每年還會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一萬元,捐給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
受父母影響,她兩個兒子對金錢看得也比較淡,做事情先考慮的是如何盡力做好。在生活中,他們也慢慢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習慣。兒媳剛嫁過來時,看到婆婆家吃飯要求必須光盤,一粒米都不能剩,著實感到驚訝。如今,她不僅早已習慣成自然,而且也這樣要求著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