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兒子陽陽上四年級,學習習慣和成績都很不錯,是老師經常表揚的對象。同事也從未表現出對孩子學習的焦慮和擔憂,這令我們幾位媽媽羨慕不已。
同事傳授經驗,她家和大多數家庭一樣,都是忙忙碌碌的。但從孩子上幼兒園起,她家就特別重視孩子放學回家后的3小時,同事稱之為“黃金3 小時”。
餐桌溝通時間。父母下班后要忙著做飯,沒時間和孩子聊天,在餐桌上吃飯的時間自然而然就成了親子溝通的不二之選。“學校有什么好事發生嗎?”“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現?”“今天有什么收獲嗎?”“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簡單的4個問題,讓孩子感受到關愛與支持,也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態,使得親子關系更加和諧。
學習時間。“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其實,無論是學習還是寫作業,都需要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
父母在陪伴孩子寫作業時,可以遵循以下三個步驟:1. 寫作業前的5 分鐘處理好雜事。讓孩子做好準備工作:桌面整潔,不留玩具;提前滿足身體需求,如喝水、上廁所。一旦開始寫作業,就要保持專注。2. 引導孩子將作業進行排序。把每天的作業一項一項地分類列出,幫助孩子逐漸養成有計劃性和條理性的學習習慣。3. 協助孩子掌握檢查的方法。多數孩子認為寫完作業就萬事大吉了,其實,檢查是很重要的。可以協助孩子檢查作業是否遺漏、字體是否工整、書寫是否規范。
閱讀時間。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首要任務是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父母可以先從孩子的興趣出發,為他們挑選一些喜歡讀的書籍。同時,父母要樹立榜樣,以身作則,陪伴孩子共同成長閱讀。父母也可以與孩子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心得,通過交流加深彼此的理解與記憶。
孩子放學歸家后的這3 個時段,應兼具休閑放松與知識汲取的雙重功能。這樣的安排,不僅有助于孩子形成優良的生活習慣,還能為家庭營造出一段充滿溫情的歡樂時光。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共度時光,父母和孩子都能在相互陪伴中共同成長,變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