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
近日,有學生家長找我訴苦,“我家孩子放學后總悶悶的,不愿意和大人說在幼兒園的事情了。”我安慰她,“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但心里也十分納悶。
我找了幾個小朋友詢問,他們七嘴八舌地回答,“說了他們也不感興趣呀。”“一說他們就要考我學了啥……”原來孩子們都遇到了“掃興”的家長。而家長們往往還沒意識到,親子關系的生疏與孩子在家里經常“被掃興”不無關系。
我總結了下,孩子“被掃興”的場景大致有三個:第一個是,孩子興高采烈地想分享,家長卻忙于工作或悶頭玩手機,敷衍了事。第二個是,當孩子主動分享在學校發生了什么或學到了什么時,家長卻抓住機會考孩子,熱衷點評、當裁判。第三個是,當孩子試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時,沒有被大人理解,反倒被打擊甚至責罵。比如小朋友給媽媽買了一束鮮花,卻被大人責罵亂花錢……
在短視頻平臺上有一個案例——女兒做四菜一湯,被媽媽數落指責。視頻反映的,或許只是這對母女生活的一角,不能以此論斷這位媽媽“很糟糕”。但就事論事,她當時的言行真的非常“掃興”。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個女孩分享“不掃興的爸媽真是‘泰酷辣”的日常視頻:女孩晚上嘴饞了,媽媽開心地陪她去買冰棍;她心血來潮畫了個奇奇怪怪的妝,爸爸看后寵溺一笑……無論吃大餐還是小吃,一家三口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這種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讓很多網友羨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或多或少都在扮演那個“掃興的人”,存在對孩子情感回饋的疏忽,頭腦中不可避免地有“我都是為你好”的控制欲,以及“我為你付出這么多,你理應更聽話”的錯誤育兒邏輯。這些思維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無處不在的“掃興”。
“不掃興”是一種共情能力,是一種得體友善的表達和相處模式。不妨試試去接納孩子的興趣、向孩子展示自己的興趣、避免無效陪伴、創造輕松自由的家庭氛圍,做一個“不掃興”的父母,構筑起健康牢固的親子依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