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浙萍
近日,來自河南省南召縣的一位家長在網上爆料,自己讀初三的孩子成績不好,學校給孩子發來自愿放棄中考的申請。此事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3 月29 日《浙江日報》)
眾所周知,中考過后,學生將面臨“普職分流”。在國家大力提倡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鼓勵學生報考職業學校,以期掌握“一技之長”,適應將來就業需要,本是教育應有之義。但即便如此,是否報名參加中考,應由學生自己做主,他們的基本權利誰也不能剝奪。況且,就算參加了中考,也不會耽誤學生今后選擇進入職業學校。
事實上,老師勸“差生”放棄中考,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每年中考前,就有一些學校變著花樣明里暗里讓學生提前分流。針對這一現象,早在2010 年6 月,教育部就曾發通知要求,任何學校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勸說學生放棄中考和中途退學,或要求學生轉校,或強迫學生報考某類學校。近年來,各地也紛紛出臺糾偏措施,明確禁止初三提前分流。
然而,勸“差生”棄考現象還是層出不窮,背后的“堅硬邏輯”依然是升學率沖動。在一些地方的學校看來,讓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放棄中考,等于減小了升學率的“分母”,升學率自然明顯提高。另外,一些業內人士表示,不排除部分職業學校和初中存在招生合作協議,通過提供“人頭費”完成招生指標。
杜絕“提前分流學生”的現象,一方面教育部門要繼續加大打擊力度,對一些胡亂作為的學校形成震懾。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體制改革力度,從根本上破除“唯升學率論”的教育評價體系,引導學校形成正確的教育政績觀。
需指出的是,將中考權利還給每一個學生后,化解家長和學生存在的“分流焦慮”,關鍵還是要在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提高職業教育地位上做文章,讓普高和中職協調發展。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加快補齊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的短板,建設一批高質量職業教育學校和優質專業,為學生提供升學、就業、職普融通等多種發展路徑,讓職業教育成為更多學生的主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