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河流一直隱秘地記錄著人類蜿蜒起伏的歷史,人類也一直與河流保持著某種神秘的聯系。近幾年來,作家周萬水總是一個人沿著一條河流游走,并寫下了《白鳥飛過河流》。
幾十年前,周萬水從師范學校畢業,來到了酉水邊一個叫烏宿的地方教書。他置身于地理現場,從典籍中尋找佐證,講述烏宿不被注目的歷史,把一個日漸遺忘的小鎮寫得底蘊深厚,富有人文魅力。他筆下的烏宿,已然是一個從時間長河中打撈出來的文化名鎮。
烏宿對面的二酉山,被兩條交匯的河流環繞。“沅有芷兮澧有蘭”“悲哉,秋之為氣也!”澧水平原文氣豐沛,文化絢爛奪目。沅陵,古代屬于楚地,沅水,也叫沅江,這是一條記刻在華夏文明歷史上的長河,流放過屈原因而誕生了楚辭,放逐過王陽明因而萌生了心學,是丁玲回不去的故鄉河,也是沈從文生命中最重要的河流——沈從文的人生經歷與創作經歷大多與這一片水有關。
沅水北岸,地勢開闊,依山傍水,適合居住。巖里在沅水的上游,曾發掘出一處距今7800 年的新石器時期史前遺址。澧縣彭頭山村發掘了新石器古人類生活遺址,這是水稻的故鄉。此外,城頭山遺址發掘的骨架、陶罐、土坑、房基、祭祀坑、古稻田、殘缺的木槳、城墻、植物種子、動物骸骨等,使得考古工作者得以復現上古人類生活場景。
河流與生命的交流綿延至今,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華夏文明邈遠而偉大。在古老的河流上,人類文明生生不息,如一幅長卷。楚人的藝術感覺和審美意識是有別于中原的,曲裾深衣,紋飾奇幻,仙氣側溢,巫風十足。太陽、獠牙神獸、神鳥、八角星構成的原始標志,是遠古先民曾創造的文化,反映了遠古人類的祭祀活動和遷徙交流,周萬水甚至大膽設想酉水和沅水流域和黃河流域的遠古人類是否有關聯?沅水流域是否為炎帝部落發源地?這些還有待進一步考證發現。
周萬水沿著地理的河流溯洄在時間的長河里,他自楚地而來,歷時幾年,從洞庭湖畔溯流而上,抵達貴州都勻。他曾無數次坐在河邊,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晨昏,有時候他覺得自己是一只鳥飛過河流,河流看到的卻是一只鳥在飛越天空。周萬水用筆深情地表達他對歷史的敬意、對生命的思考和對大自然的禮贊,他的文字是用腳走出來的,他的情感和思想與身邊那條靜靜流淌的酉水神秘而又親切地交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