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根秀
關于“喝西北風”這個詞,首先驚詫于它居然也是成語,詞典上解釋很簡單:“指沒有東西吃,挨餓。”
查它的出處:原作“吸風”。出自《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如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這是道家所宣揚的一種境界,即不食人間煙火,只靠呼吸空氣生存。清朝吳敬梓《儒林外史》:“叫我們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這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
那么,問題來了,沒有東西吃為什么偏偏用喝西北風來形容,而不是東南風、東北風、西南風呢?這里又有什么考究呢?
有一種說法與我們國家特殊的地形有關。我國西北和中原地區在氣候上受西伯利亞的影響比較大,因此那里常刮西北風。而東南沿海一帶,因為離海面比較近,陸地和海水對空氣的蒸發速度不同,那里常見的是東南風。我國古代政權多集中于西北和中原地區,因此這里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程度也就更高。而從這些地區再往西北,在當時大多為貧瘠之地。因此,用喝西北風來形容吃不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從前,在北方空曠地方,總是刮西北風,風中夾帶著一種樹籽。當地的人把這些樹籽收集起來熬粥喝,所以叫喝西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