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杰
翻開作家龐余亮的散文集《小糊涂》,扉頁上赫然印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的媽媽都有一顆明白的心,而所有的孩子都曾經是小糊涂。”《小糊涂》是龐余亮“小先生三部曲”的第三部收官之作,有評論認為:“這是一部新奇的饑餓之書,也是一部深情的母愛之書。”
“小先生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先生》獲得了“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在《小糊涂》中,龐余亮以第三人稱的方式,詩意地回望了自己的童年。小時候,幾次“分家”讓家中第10 個孩子被稱為“老害”,也讓幼小的他陷入了無床可睡的窘迫之境。一只無人可要的黃泥糧甕,成了他每晚的寄居之巢。土地上的植物們、小動物和野果們,都成了這個泥孩子的啟蒙課本,書中既有滄桑的淚水,亦有天真的笑聲。
“只要你有心,你的童年就還在時光里,母親會衰老,但在童年時光中的母親永遠不會衰老。”龐余亮說,“寫這本書,實際上就是重返過去,去訪問過去的自己,也訪問過去的母親,在訪問的過程當中償還了自己當年沒能償還的東西,只有如此,才能更多地面向未來的生活。”
“有人說,童年都會過去,其實不一定的。”因為和龐余亮是中學同學兼大學同學,作家畢飛宇熟悉龐余亮書中所寫的蘇北鄉村生活景物,包括他所遭受的饑餓和孤獨。在畢飛宇看來,隨著年紀的增長,童年過去了,童趣也沒了,這是正常的,然而,有些人童年過去了,童趣仍在,龐余亮筆下的《小先生》《小蟲子》《小糊涂》就如此。
“翻開書的某一頁,會發現他的內心永遠都伸出一個小小的觸角,像一個小小的手指一樣,在往外抓撓的過程中,手心里面有空氣穿過,還有樹葉的沙沙響,有各種動物的聲音,也有我們每個人的和他交流的眼神穿過。”人民文學主編、著名作家施戰軍說,“龐余亮在《小糊涂》里,寫的是自我成長與母愛的關系,而他在刻畫母愛時,照顧的是眾生萬物的感受,他讓自己的文字具有像草藥般的浸潤能力。”
在書中,他記錄母親的“恨鐵不成鋼”與“憋氣棒”,以及父親的“嚴厲”與溫情。有一天,他把自己一首登報的詩歌拿給父親看,并告訴他稿費有八塊錢時,他寫道:老父親的眼睛里滿是光。過一會兒,父親和扁擔一起站起來,像即將出征的老司令員:“你今天不要下田了,好好寫!”“多寫!”臨出門前,父親又回過頭來對母親說:“一百斤稻子呢。”
在生命非常卑賤的時候,人類可以從大自然里面拓展出許多東西來。這本《小糊涂》,與其說寫了龐余亮的童年,不如說寫了一個謙卑的生命和自然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