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
崔女士對我大倒苦水,說自己教育孩子時常常力不從心,情不自禁地發火,動不動就精神崩潰。
我對此表示理解,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委屈。好言好語地勸孩子,孩子不聽;劈頭蓋臉地罵孩子一頓或打孩子一頓,孩子聽話了??墒强吹饺跣〉暮⒆硬坏貌怀惺茏约旱谋┡?,父母又感到后悔、自責。
“其實,我是想冷靜處理問題的,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崔女士嘆口氣,“這究竟是為什么?”
我告訴崔女士,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藏在她過去的經歷中。
家長會將孩子視為自我的延伸,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投射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的某個行為觸發家長的童年感受,尤其是創傷感受,家長就有可能情緒失控。
崔女士半信半疑,于是我現身說法。
我兒子4 歲,每次帶他坐高鐵,我都很有壓力,因為他非常好動。一次,他因為受不了長時間坐在座位上而大吵大鬧,我勸兒子小聲點,可他根本不聽,我終于忍無可忍:“你要是再這樣,以后我就不帶你出門了!”此話一出,我突然覺得好熟悉。
我小時候每次出門,一家五口都擠在一輛電動三輪車里。媽媽一發火就罵身為長女的我:“你要是再這樣,以后我就不帶你出門了!”
我突然意識到,剛才我發火的樣子和媽媽一模一樣。我在用媽媽教育我的方式教育我兒子。就是說,我從媽媽那里受到的傷害,在我兒子身上重演了。我發現兒子坐車不老實這事常常激怒我,成了我的“情緒按鈕”,只要一觸發它,我就容易精神崩潰。
大腦為什么會失控?因為當“情緒按鈕”觸發后,憤怒呼嘯而來,大腦就會關閉一些重要功能,人就會喪失調節情緒和決策的能力,很難好好說話、理智做事。
我建議崔女士也梳理一下自己的童年記憶,了解是哪段記憶觸發了自己的“情緒按鈕”。找到癥結,才能斬斷壞情緒的傳遞,讓孩子擁有一個自信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