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澤鵬 李雅妮
“雙減”政策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版)》明確了“全面壓減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育人功能”三要素,對教師作業設計理念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實踐中,套用現成練習冊與布置常規讀寫作業仍較普遍。為解決小學語文作業與實踐問題,本校教師通過注重學科融合、豐富作業形式、設計分層作業構建更為完善的學習體系,對于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實現作業更多的育人價值做了一些嘗試。
一、注重學科融合
語文教師必須要打破以往教學思維的局限,鏈接教材與實踐,融合自然單元與不同學段,形成“語文+”式作業圖式,運用多學科知識參與生活實踐。
1. 縱向整合自然單元
樹立單元主題意識,作業應以整合的視角考察鞏固。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重要目標。觀照整個單元,教師可設計諸如十二生肖大轉盤、中華美食大賞、傳統節日這么過、繪制寶藏圖等作業,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2. 橫向勾連各個學段
語文教師還應注重學段的連續與進階性,從整套教材的視角橫向勾連,把握已學過的基石,明確要訓練的新知,尊重教材序列,環環相扣,螺旋上升。以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為例:制作“紅色詩詞集”是此次綜合性學習的第二個學習任務,而四年級下冊學生已經嘗試過詩集制作,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所以在布置制作“紅色詩詞集”時,教師可以對詩集的要求更明確、更精細。
3. 立體融合多個學科
語文跨學科作業應充分融合美術、歷史、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充分體現其綜合性、開放性與生活性。低學段兒童可以嘗試通過繪制果樹開花、青蛙過河等形式鞏固生字詞;中高學段學生可以通過搜集資料、畫思維導圖、繪制表格、策劃活動等形式的作業,培養綜合能力。
二、豐富作業形式
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圓心,既能夠豐富作業形式,也增添了作業設計的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綜合性學習作業建議多采用專題類活動作業,如四年級下冊的《輕叩詩歌大門》可以組織班級詩歌朗誦會、五年級下冊的《遨游漢字王國》適合進行字謎競猜活動;習作單元可設計實踐類作業。如在家庭、社區、景區、校園、場館等場所開展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生活實踐機會,獲得更真實的習作感受;策略單元要尊重學生個性化行為,可設計游戲式作業,把語文知識融入趣味、規則和評價,注重生活情境的創設與團體合作探究,用合作性、探究性作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常規單元的基礎知識鞏固建議精選例題,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避免機械枯燥、內容繁復、時間冗長。
三、優化內容分層
分層,指針對學生水平層次優化彈性作業結構,使不同層次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可嘗試從作業類別、互動協作方面分層設計。
1. 預習類分層作業
課前讓學生從初讀課文、摘錄詞句、形近字組詞、多音字注音、資料袋等方面,盡力對課文進行預習。
2. 收集類分層作業
針對具體單元語文要素,布置搜集與整理資料類作業也要分層分級,鼓勵學生盡力動腦動手,完成并優化。
3. 親子類分層作業
在學習《故宮博物院》后,對于家庭成員陪伴較多的學生,教師可要求其與家庭成員設計“故宮一日游”導游方案、講述關于故宮的故事、概述故宮游覽注意事項等,從而構建出完整的知識體系。而對于部分留守學生,教師可讓學生自行選擇完成感興趣的部分作業。分層是為了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教師對個人的關心與重視,不增加不必要的壓力,確保學生身體心理健康發展。
四、改善評價方式
作業形式與內容允許分層,在評價標準上也不應“一刀切”。生字詞類作業重在正確美觀、搜集類作業重在豐富、整理類作業重在清晰、習作類作業更是需要多角度去發現可圈點之處。所以,在呵護學生興趣與自尊的前提下,也不放縱其陋習,做到放大優點、允許錯誤、嚴慈并濟。教師也可以安排學生采用小組互評或者學生自評等形式,加強學生之間或者師生之間的互動機會,讓學生獲取更多的學習體驗,提高作業完成效率,增強作業評價在整個教學中的價值。
綜上所述,以上設計策略指向核心素養,落實作業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