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娟
(南京白云環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在現代社會,環境突發事件的頻繁發生對人類生活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影響。因此,建立高效的環境應急監測系統成為當務之急。隨著傳感器技術、遙感技術和移動傳感器技術的不斷發展,監測環境中涌現了大量多源數據。然而,這些數據的異構性、不確定性以及質量差異等問題給環境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帶來了挑戰。
在多源數據融合方法中,傳感器數據融合是一項關鍵技術,其原理在于將來自不同傳感器的信息有機地整合,以提高感知系統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在傳感器數據融合中,如圖1所示,各個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以原始形式呈現。然后,通過數據選擇、數據合并算法,將這些原始數據整合成更全面、準確的信息。其中,信息互補是關鍵概念之一,指的是不同傳感器提供的信息相互補充,從而彌補各自的局限性。這種互補性可以在多個層面上實現,例如融合不同傳感器的空間信息、頻譜信息或時間信息。

圖1 傳感器數據融合結構示意
數據融合技術中,融合算法的選擇至關重要。常見的融合算法包括加權平均、卡爾曼濾波、小波變換等。這些算法根據具體應用場景和傳感器特性,對數據進行適當的處理,以確保融合結果既保留了各傳感器的優勢,又減少了可能存在的冗余信息。
衛星遙感與地面監測數據的整合方法至關重要,其中一種常見而有效的技術是基于數據同化的方法。該方法通過數學模型,將衛星遙感數據與地面監測數據進行動態一致性調整,以達到更準確的綜合觀測結果。具體而言,采用變分同化技術,通過最小化模型與觀測數據的差異,獲得對地觀測數據的最優估計。其表達式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Dintegrated為整合后的地觀測數據,Dmodel為數學模型模擬的地面狀態,Dsatellite為衛星遙感數據,H為觀測算子,K為衛星數據和模型模擬數據之間的協方差矩陣的乘子。
通過模型模擬地面狀態,即Dmodel,考慮地表特征和氣象要素的時空演變。接著,通過觀測算子H將模型模擬的數據映射到衛星遙感數據空間,實現模型與觀測數據的對比。乘子K的引入旨在根據衛星數據的權重對模型結果進行修正,使整合結果更貼近實際觀測[1]。
此外,考慮到不同數據源的觀測誤差和權重分布不同,變分同化方法能夠通過迭代調整模型狀態,逐漸使整合后的結果逼近真實地觀測情況。這種基于數據同化的整合方法在提高地觀測數據的精度和一致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在無人機與移動傳感器數據融合策略中,關鍵是實現這兩種源數據的有效整合,以提升感知系統的綜合性能。首先,需要考慮時空關聯性,通過時空關聯算法將無人機獲取的高時空分辨率數據與移動傳感器采集的地面移動數據進行匹配,確保數據的一致性。其次,考慮到可能存在多模態的感知數據,如圖像和聲音等,融合策略需要綜合考慮不同模態數據的特征提取和融合,以充分挖掘多源信息。此外,為確保數據實時性,需考慮無人機與移動傳感器之間的通信協議和數據傳輸效率,采用高效的通信協議和實時數據處理算法,以確保整合后的數據能夠在實際應用中及時而準確地支持決策。這一融合策略的技術細節包括對不同源數據的時空協同處理、多模態數據的統一融合和實時性保障,使其成為應對復雜環境和緊急應急場景的有效感知方案。
在數據質量控制與預處理中,噪聲抑制與異常值處理是關鍵步驟,旨在提高數據的精度和可靠性。噪聲抑制主要通過濾波技術實現,其中一種常見的方法是利用移動平均濾波器,具體表達式如下:
其中,Dfiltered[n]表示濾波后的數據,D[n]為原始數據,N為濾波窗口大小。該濾波器對數據進行平均處理,有效抑制了短時噪聲的影響,提高了數據的平滑度。
異常值處理則涉及數據中可能存在的突發性異常情況,其中一種常見的方法是基于閾值的異常檢測。具體而言,可以使用均值μ和標準差σ計算異常值的閾值,對于某一數據點D[n],若其偏離均值超過一定倍數的標準差,即則將其視為異常值,并進行相應處理。
其中,Dprocessed[n]為處理后的數據。對于異常值的處理方式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如替換為均值、進行插值或剔除等方法。
綜合運用噪聲抑制和異常值處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數據質量,消除噪聲干擾和異常值的影響,使得預處理后的數據更符合實際場景,為后續分析和建模提供可靠的基礎。
數據標定與糾正是數據質量控制與預處理中的關鍵步驟,旨在消除采集過程中的系統誤差和校正數據的度量單位,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標定過程首先涉及傳感器的標定,即確定傳感器的內部參數和外部參數。內部參數包括相機的焦距、畸變系數等,而外部參數則包括相機在世界坐標系中的位置和姿態。標定的數學表達式如下:
其中,Pimage為圖像坐標,Pworld為世界坐標,K為相機內參矩陣,R∣t為相機的旋轉矩陣和平移向量。
在數據標定的基礎上,還需要進行數據糾正,包括畸變糾正和姿態糾正?;兗m正通過畸變模型,如徑向畸變模型,對傳感器采集的圖像進行畸變校正,消除圖像中由于傳感器特性引起的形變[1]。姿態糾正則是為了使數據在不同坐標系中保持一致,需要根據傳感器的安裝姿態調整數據。這兩個過程可以表達為:
其中,Dcorrected為糾正后的數據,Draw為原始數據,Dcalibrated為經過標定的數據。
通過數據標定與糾正,可以消除由于傳感器特性和安裝姿態引起的誤差,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可信度。這一過程對于各種傳感器數據的后續應用,尤其是在精密測量和計量領域,具有重要的技術意義。
數據時空同步性的處理在多源數據融合中至關重要,其目標是使來自不同傳感器的數據在時域和空域上具有一致性,為后續的融合和分析提供可靠基礎。在時域上,數據時空同步性處理考慮到不同傳感器的數據采集頻率不同,可采用插值或降采樣等方法將其同步至相同時間步。
在空域上,考慮到不同傳感器可能位于不同位置,需要進行空間配準,使得它們在相同坐標系下表達。這可通過特征匹配、幾何變換等方法實現。以特征匹配為例,對于傳感器A和B的圖像數據,可通過提取圖像特征點,如ORB特征點,再進行匹配和變換,使得它們在同一空間坐標系下表達[2]。
綜合時域和空域處理,可實現多源數據在時空上的同步性,為后續的融合與分析提供一致的數據基礎。
時空關聯分析是多源數據融合中的關鍵環節,旨在挖掘不同數據在時域和空域上的關聯性,以揭示其潛在的規律和趨勢。在時域上,時空關聯分析考慮數據在相鄰時間點之間的關系,可通過時滯相關、自回歸模型等方式進行。以自回歸模型為例,對于某一傳感器數據D[t],其自回歸模型可表達為:
其中,p為時間滯數,?i為自回歸系數,ε[t]為殘差項。通過建立自回歸模型,可以揭示數據在時域上的延遲關系,為后續的預測和分析提供依據。
在空域上,時空關聯分析關注不同傳感器或觀測點之間的空間關聯性。常見的方法包括空間協方差函數、克里金插值等。以空間協方差函數為例,對于兩個傳感器數據Di和Dj,其空間協方差函數可定義為:
其中,h為空間距離,μi和μj為數據的均值。通過計算空間協方差函數,可以得到數據在空域上的相關性,為多源數據的融合提供重要依據。
時空關聯分析的關鍵在于綜合考慮時域和空域的關系,通過建立相應的模型,揭示多源數據之間的復雜關聯關系。
空間插值與預測模型在多源數據融合中扮演關鍵角色,旨在通過有效的數學模型推斷未觀測區域的數值,并填補空間上的缺失。在此過程中,普遍采用克里金插值作為一種常見的空間插值方法??死锝鸩逯祷诳臻g上的數據點,通過對這些點間的變異性進行建模,估計未知位置的數值。其核心思想是通過調整不同方向上的權重,實現對未知位置進行加權平均,表達為:
其中,Z0為未知位置的估計值,Zi為已知點的觀測值,λi為相應點的權重。克里金插值模型的參數(如方差、克里金參數等)通常通過擬合實際數據集得到,以最大程度地符合空間數據的變異性[3]。
除了克里金插值,其他預測模型如回歸模型、神經網絡模型等也常用于空間預測。這些模型通過分析已有的數據特征,構建數學模型,并通過模型預測未知位置的數值。例如,回歸模型可表達為:
其中,Y為待預測的數值,X1,X2,...,Xn為已知特征,β0,β1,β2,...,βn為模型參數,ε為誤差項。
綜合空間插值與預測模型的應用,有助于填補數據缺失,生成更為完整的空間信息,并為環境應急監測等實際應用提供準確的空間預測結果。
在多源數據融合的環境中,統計學方法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方法通過分析數據之間的統計關系,揭示出隱藏在數據背后的模式和規律,為綜合分析提供有力支持。統計學方法的應用主要包括相關性分析、方差分析、協方差分析等。通過相關性分析,可以評估不同數據源之間的線性關系,從而了解它們在時空上的相互依賴程度。方差分析則有助于理解數據的變異性,識別異常值,為數據質量控制提供依據。協方差分析在揭示數據之間的協同變化方面發揮作用,有助于構建更為準確的綜合模型。通過統計學方法的運用,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多源數據的特性,為環境應急監測和綜合分析提供科學依據。
實時事件監測與響應是環境應急監測的關鍵環節,該過程通過多源數據的實時采集和分析,以快速、準確地識別和響應突發事件,具體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實時事件監測與響應流程
首先,各類傳感器、衛星遙感以及無人機等設備實時收集環境數據,包括空氣質量、溫度、濕度等多個維度,這些數據即時傳輸至中央監測系統。在監測系統中,通過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實施實時事件監測,檢測異常信號和趨勢。一旦檢測到潛在的突發事件,系統立即啟動響應機制,如發出警報通知、啟動應急設備、調度應急人員等措施。
災害風險評估與預測在環境應急監測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圖3所示流程,該過程首先依賴于多源數據的積累,包括氣象數據、地質數據、水文數據等。這些數據通過多源融合技術整合至中央監測系統。其次,采用先進的統計學方法和模型,對已有數據進行深度分析,以識別潛在的災害風險因素和趨勢。通過時空關聯分析,系統能夠辨識不同因素之間的關系,為災害風險的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圖3 災害風險評估與預測流程
在預測階段,系統結合歷史數據和實時監測信息,采用空間插值與預測模型進行數值預測。這些模型能夠有效地模擬環境要素在時空上的變化,為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事件提供預測結果。同時,智能算法在模型構建中發揮關鍵作用,提高了預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最后,基于預測結果,系統生成災害風險評估報告,為決策者提供科學依據,使其能夠制定合理有效的災害應對策略。
環境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支持是在監測系統實時采集和分析多源數據的基礎上,針對突發環境事件提供決策支持的關鍵環節。當系統檢測到潛在的突發事件時,它迅速生成相應的應急決策支持信息。首先,系統利用傳感器、衛星遙感和無人機等設備實時獲取事件相關數據,包括污染程度、影響范圍等。這些數據通過多源融合技術整合至中央監測系統,實現對事件的全面把控。
在監測系統中,智能算法和模型構建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事件的發展趨勢和影響進行實時分析和預測。系統基于這些分析結果生成應急決策支持報告,包括事件的緊急程度、推薦的響應措施、可能影響的區域等信息。這一報告為決策者提供了科學依據,幫助其迅速制定有效的應急策略,包括資源調配、人員安排以及可能的疏散計劃。
通過本文的研究,不僅深化了對多源數據融合與分析方法的理解,也為環境監測與應急管理領域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實質性的支持。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監測將面臨更多挑戰,而本文的研究成果將為未來的研究和應用提供有力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