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玲
(安徽皖欣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2017年,環境保護部印發《“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和環境負面準入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對“三線一單”成果編制、分區管控與平臺建設的要求進行了明確。從業者應當積極落實國家有關戰略部署,明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的意義及其在規劃環評中的應用價值,認識到分區管控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實現生態管控分區的動態調整,推動規劃環評工作整體水平的發展。
作為保護環境生態功能、提升自然資源利用率、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關鍵,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是生態分區管控的重要一環。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充分遵循有關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相關要求與規定,分別明確禁止開發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以及脆弱區的空間分布界限,明確不同區位進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意義和作用,使我國環境生態系統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減少開發進程對自然生態造成的影響,實現對規劃開發進程的有效限制。
環境質量底線指的是在一定區域內,基于生態環境保護與公眾健康防護需求所設定的環境質量標準,是組織并開展環境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各級政府部門在推進生態分區管控工作的同時,應當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優化的相關原則與要求,積極推動大氣環境、水環境及土壤環境的不斷改善,明確不同階段環境質量底線目標要求,針對區域內環境容量及其改善潛力進行綜合評估,準確識別生態環境規劃開發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風險,同時能夠采取分區管控等針對性方式進行規避與處置,進一步減少環境風險對生態可持續發展造成的相關影響[1]。
在生態環境利用開發過程中,涉及的資源類別分別涵蓋了水資源、能源及土地資源等,在以往資源規劃與開發過程中,受到技術因素及開發理念因素的影響,導致資源開發方案與開發進程較為粗放,資源利用率較為低下。因此在生態分區管控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結合實際情況,分別針對區域內資源利用效率以及環境利用效率等必要指標進行明確,確保區域規劃實際情況符合利用效率閾值要求,進而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目標。
為便于開展生態環境管理工作,進一步降低管理成本以及管理支出,各級政府部門應當結合生態紅線劃分情況及各行政區邊界劃分情況進行綜合考量,推進上述兩項內容的互相銜接,提升環境管控單元邊界的清晰度,有效落實生態環境分類管控要求,推動生態環境單元管控的進一步發展。
在生態分區管控工作中,各級行政單位還應當按照環境管控方案相關內容,結合轄區實際情況及管控單元劃分情況針對環境準入負面清單進行建設,對不符合準入要求的方案內容進行及時處理,提升轄區內生態環境質量。
為全面提升生態分區管控工作開展成效,強化其管控成果的應用價值,需要針對生態分區管控的工作特點及其對規劃環評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與研判。
2.1.1 差別準入
在生態分區管控過程中,涉及空間布局、污染物排放、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多方面內容,有關單位應當結合不同單元要求制定差異化的環境準入要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平衡,有效落實精細化管理要求。
2.1.2 動態更新
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都會對生態分區管控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影響,因此在進行標準制定以及要求明確的同時,有關部門應當遵循動態更新的原則,以五年為周期對分區管控要求進行迭代與優化,使管控機制與社會發展進程相契合。
2.1.3 統籌銜接
生態分區管控工作涉及國土、水利、規劃等各類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同時需要組織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污染防治規劃建設、環境質量目標管理、空間規劃及環境影響評價等相關工作,因此其往往呈現統籌銜接的特性,在分區管控進程當中,需要將各類生態管理要素有機融合,進而更好地實現生態保護與發展目標。
2.1.4 因地制宜
我國生態自然環境較為豐富多樣,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在組織開展生態分區管控的同時,應當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下,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求,結合轄區內生態環境發展狀態對單元與空間劃分等進行明確,從而提升管控尺度與轄區實際情況之間的契合度,使其能夠為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更加充分的支持與助力[2]。
2.2.1 促進生態環保機制建設
在開展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中,基于生態分區管控模式,能夠使各級行政管理部門較為細致全面地掌握其區域單元劃分情況及生態保護、環境質量管理、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助力管理部門對轄區生態環境發展情況的深入了解,使相關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的建設能夠進一步適應當地實際情況。
此外,借助生態分區管控機制,還能針對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各部門與單位的責任與工作內容進行明確劃分,實現生態保護目標的進一步細化,一方面改善轄區內自然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推動區域內生態環保機制的全面建設,使后續工作的開展能夠具有合理依據。
2.2.2 實現規劃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
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是區域內自然生態狀況及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由行政管理部門牽頭積極組織開展生態分區管控工作,能夠使規劃區域內部的產業結構得到全面優化,減少生產生活污染排放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2.2.3 加大對區域環境的約束力度
基于生態分區管控要求,能夠進一步加大對轄區內環境的約束力度,要求各地嚴格遵循生態保護、污染總量管控以及自然資源保值增值的原則進行資源開發與利用,全面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環境質量底線以及資源利用上線的目標要求,實現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的全面提升。
為明確生態分區管控成果在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情況,現以某經開區規劃工作為例進行綜合分析與探究。
案例區域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地處安徽省中部地區,淮河南岸,規劃面積約2 429公頃,為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戰略機遇、推動經開區創新發展,經開區規劃發展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境內屬于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溫度多變,降水集中,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年均溫為15.3 ℃,年降水量為937.2毫米。
為進一步落實生態分區管控工作開展要求,使區域規劃環評工作的開展得到相關依據與參考,有關環境保護與管理單位應當結合案例區域實際情況,合理劃定區域生態保護紅線,明確不同區域的保護范圍以及保護要求,使后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組織與開展能夠得到明確指示與依據。在“三線一單”編制指南中,要求管理部門按照完整性、約束性、平衡性等要求與前提分別針對生態環境脆弱區、生態環境敏感區等區域進行及時劃分,使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得到相應支持[3]。
通過對比《安徽省生態保護紅線》可知,經開區本次規劃范圍不涉及“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等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其開發建設符合《安徽省生態保護紅線》的相關要求。
環境質量底線的確定是針對區域內環境質量展開評估分析,推動環境質量不斷優化改善,實現對環境污染排放的有效控制的重要基礎與前提。相關部門應當基于國家標準性文件,以及相關規范要求明確區域內環境質量底線狀況,同時做好對區域工業生產、污染排放、居民集聚等相關規劃方案的調整與控制。
根據《安徽省水環境功能區劃》等,結合經開區的產業定位、總體布局等,建議明確經開區環境質量底線如下。
經過對案例區域生態自然環境歷史數據進行綜合統計與分析后能夠發現,該區域大氣環境狀況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中的二級要求,區域以東淝河與淮河為代表的地表水監測因子以及區域內周邊地下水監測因子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中的III類要求,區域內各聲功能區質量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2、3、4a要求,區域內土壤環境質量滿足《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中第二類用地標準,區域周邊土壤環境質量也滿足上述標準。通過對上述各類環境指標進行的綜合統計與比對后能夠得出結論,該區域未來規劃發展方向應當將環境質量優化,以及污染物排放控制作為主要目標。政府部門及環境管理部門應從實際出發,結合區域內環境質量保護現狀及未來規劃發展方向等進行綜合評估,明確案例區域內環境質量底線及針對性的管控措施與管控方案。
作為區域內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序的資源開發與利用一方面將會給自然環境的發展帶來嚴峻壓力與影響,另一方面還可能會對社會生態的良性建設造成一定沖擊,因此,各級管理部門應當結合區域實際情況針對資源利用上限進行明確規劃,積極強化區域內資源綜合利用率,使相關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夠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根據《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評價規范》(GB/T 33567—2017)、《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標準》(HJ 274—2015)、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的意見》(皖政〔2013〕58號)等,結合經開區的總體規劃、產業定位、總體布局等,給出經開區規劃范圍資源利用上限如下。
區域用水總量上限為13.2萬m3/d,能源產出率上限為3萬元/tce,水資源產出率上限為1 500元/m3,土地產出率上限為15億元/km2,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上限為10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上限為75%,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上限為≤0.5噸標煤/萬元,建設用地總量上限為2 429.29公頃,工業用地總量上限為1 043.39公頃。
在區域規劃與建設過程中,不同產業的生產模式以及生產形態呈現出一定差異,因此需要結合其實際情況進行負面準入清單的建設,規避重污染產業進入區域規劃方案中。在案例區域規劃工作的同時,相關管理部門及規劃團隊根據經開區總體規劃確定的主導產業及區域特征,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等國家產業政策及《長江經濟帶戰略環境評價安徽省“三線一單”編制文本》《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試行,2022年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2年版)》等法規要求,在考慮產業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及程度,提出經開區規劃范圍內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主要包括產業準入要求、污染物排放管控、環境風險防控、資源開發利用要求四個方面。其中,正面清單主導產業以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業、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為主,限制類清單包括能源、資源消耗量或排污量較大但效益相對較好的企業,負面清單包括禁止列入國家相關產業政策中禁止與淘汰類項目,禁止新建擴建不符合現代石化煤化產業發展布局的項目,禁止落后產能與高排放項目,禁止建設化工、原漿造紙、印染、電鍍等環境風險高的項目[4]。
案例區域在規劃發展進程當中,還基于“三線一單”相關要求,針對產業污染排放情況進行了充分關注與協調部署,規劃管理部門分別基于區域內固體廢物排放、廢氣排放及污水排放情況與國家標準性文件要求進行了綜合比對與分析,同時依托源頭治理的原則要求對污染排放進行全面控制,實現對生產生活污染排放的有效遏制,提升了區域內大氣環境、水環境以及土壤環境的綜合質量。
區域內規劃環評工作的開展對于其發展進程具有重要的影響。加強規劃環評中分區管控成果的進一步運用是提升規劃整體水平、減少污染發展影響、落實生態可持續發展要求的關鍵所在。各級管理部門應加強對生態分區管控的關注與重視,使相關規劃的編制工作更加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