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波,于 虎
(河北省眾聯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在持續推進工業化進程、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過程中,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相關部門已經充分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對未來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境影響評價是利用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評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與破壞。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平,是環境保護與環境治理工作中最基礎的一個環節。但是,如何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平,依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種集環境影響預測功能、環境影響判斷功能、環境影響導向功能和環境影響選擇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技術[1]。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主要是對各種建設項目實施后對周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科學評估、預測、分析與判斷,并提出環境保護對策,制訂環境跟蹤監測方案。
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進行不同的分類。如果以時間順序為標準,可以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分為以下三類:環境現狀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和環境影響后續評價[2]。如果以環境影響評價對象為標準,可以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分為兩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如果以環境要素為標準,可以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分為以下七類: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聲環境影響評價、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土壤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
在傳統的經濟發展形勢下,人們只注重短期的經濟效益,而不關注環境效益,甚至為了獲得眼前利益而選擇犧牲環境。環境影響評價是我國環境法中最基本的一項法律制度,是保證戰略決策科學合理的關鍵,對于國家經濟建設水平的提高與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有著直接的影響。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可以保證經濟發展改革措施的順利推進,并通過公眾監督等方式降低各種建設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傳統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因沒有環境綜合分析評價而顯得非常盲目,區域經濟的畸形發展更是引發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而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加強區域環境特點與環境容量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擬定,則能夠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與實際情況的相符性。
在建設工程實施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能夠對建設工程中產生的污染問題進行合理的評估,并借助科學合理的工程措施,降低建設工程的環境破壞性,保證建設工程的實施符合相關環境標準。
環境影響評價標準是否完善,對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平的提高有著直接影響。目前,環境影響評價標準主要在指標選擇、評價方法與閾值確定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標準指標的選擇不夠科學、不夠全面,不能將各種潛在的環境影響因素全部包含在內;其次,評價方法不夠系統、不夠綜合,不能將環境影響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反映出來;最后,在確定閾值的時候,既沒有充足的科學依據,也沒有足夠多的公眾參與其中,評價結果的可信度與可接受性較低。如果不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與解決,評價結果的可比性與準確性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如果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流程不夠規范,不能對工作人員的操作行為予以規范和指導,也會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平的提高產生影響,影響環境影響結果的公正性與可靠性。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涉及政府部門、企業、專家及公眾等主體的參與。如果沒有對這些主體進行協調管理、對主體的分工進行明確,就會出現各方信息不對稱、溝通不暢通等問題,或者相關數據的收集、分析與評估比較混亂,那么評價結果的準確性與可信度也會大幅度降低。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如果公眾參與不夠規范,公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沒有得到尊重,那么也會大幅度降低評價工作的有效性與公正性。所以,只有給出規范、明確、合理的評價流程,對各方主體的權限與職責進行明確,提高數據管理與分析的科學性,保證公眾參與的充分性與積極性,才能夠從整體上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平。
如果工作人員沒有足夠的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那么最終的環境影響評價結果必然不理想。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大量數據的支持。如果數據獲取難度過大、數據質量較差,不能對數據進行全面、準確、有效的分析與評估,那么就會對評價結果的有效性產生影響,降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水平。因此,必須對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的提升予以高度的重視,規范數據收集與管理,完善數據共享機制,提升數據的時效性與可靠性。另外,還需要對工作人員進行持續的培訓,提升其對現代化數據分析方法與技術的應用熟練度,借助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優化提高數據收集能力與數據分析能力。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平,還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落實監管工作的影響。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落實監管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首先,“三同時”制度的落實問題。目前,基層環保部門并沒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管理能力,不能對當地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現象進行有效的制止。
其次,各職能部門的配合問題。受到行政體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各職能部門的職能交叉與責任不明確等問題非常普遍,既不能保證各職能部門行政審批的有效銜接,影響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把關,也無法杜絕個別項目未批先建等問題的出現。
最后,個別環保部門將所有的工作精力都集中到了審批方面,并未對建設項目的監督與管理予以重視,即便是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違法行為,也未采取嚴肅的處罰措施。很多建設項目并未提出環保竣工驗收的申請。
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公眾參與的形式主要有公眾調查形式、專家咨詢形式、座談會形式、論證會形式、聽證會形式等幾種。現階段,公眾問卷調查是最主要的公眾參與形式。由于公眾問卷調查內容與格式設計過于程式化,所以公眾調查的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建設單位和環評單位是執行公眾參與的主體。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損失,會盡可能地選擇受益公眾參與項目建設,而故意回避利益受損的公眾。在這種情況下,公眾的參與范圍受到限制,公眾的意見與建議難以得到全面而充分的表達。
要想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平,需要對相應的評價標準進行持續的完善和優化,為環境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與有效性提供保證。首先,構建完善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體系,明確對環境指標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規范以及閾值確定等工作的開展要求;其次,重點考慮各類建設項目的特點及當期的實際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提高環境影響評價標準的適用性;再次,重點研究環境法律法規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完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與國家政策之間的協調性與銜接性;最后,考慮專家和社會公眾的意見,提升環境影響評價標準的透明性與公正性。
針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監管與監測,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構建完善的監管體系,明確監管人員的責任與權限,加強監管人員彼此之間的協調與配合。監管部門要對監管人員的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定期的檢查與評價,保證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開展的合法性與有效性。
其次,對建設項目進行全面的監測與管理,通過各類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及時發現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并提升評價結果的真實性與可靠性。監測人員可以將現代化的監測工作與監測技術應用到環境監測工作當中,提高環境監測的有效性、及時性與精確度。
最后,對評價機構和監管人員進行有效的管理,重點提高其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確保其可以為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質量負責,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
在實際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部分地區依然應用網絡法、矩陣法、專家評價法等輔助性方法。但是,這些評價方法比較簡單,雖然能夠對各種評價要素進行有效的追蹤、動態化的監測與準確的描述,但是在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普及的今天,很多建設項目和相關環境資料也開始以數字化形式呈現。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輔助性評價方法的應用,暴露出了過于復雜、定量化不明顯、層次劃分環節的組織難度較大等弊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只有加強現代化評價技術方法的研究與引進,并輔助以數據收集與分析技術,才能夠在日益復雜多變的環境問題面前,準確、全面地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保證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過程的可靠性與科學性。比如,GIS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就是傳統圖形疊置法的延伸與創新。加強這一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為工作人員更好地開展評價工作提供便利,還可以將建設項目的空間分布優勢直觀地展現出來。而且,這一技術具有較強的數字化水平,全程需要使用計算機設備。對這一技術進行有效的應用,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將建設項目實施現場的自然特征、環境特征和圖形數據信息整合在一起,并通過高質量的分析與研究,了解環境空間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在研發和引進新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時候,必須對工作人員進行系統的技術培訓,重點提高其專業素養。同時,借助大量的實踐應用,對新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的效果進行驗證,通過經驗教訓的總結與應用,對新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進行優化和完善,提高其適用性與可靠性。
要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平,還需要對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化的培訓與培養。
首先,構建完善的環境影響評價培訓機制,針對不同級別的工作人員,進行差異化專業知識培訓、評價技術培訓和法律法規知識傳授。
其次,利用實踐活動、專題研討會議、現場實地考察等方式,夯實工作人員的理論基礎,提高技術操作能力。同時,鼓勵工作人員利用自己的渠道參與到行業交流與學術交流活動中,通過同行的技術與交流幫助其積累更多的工作實踐經驗。
最后,培養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與責任意識,培養工作人員獨立、客觀的評價態度和認真、負責、嚴謹的職業操守。只有這樣,才能夠持續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為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提供保證。
要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平,還需要加大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在這一方面,建議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首先,對環保聯動機制進行完善,通過有力的組織領導、內部協調、上下級協作等方式,將環境管理部門、環境監察部門以及環境監測部門的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加強環評審批、日常現場監察與“三同時”驗收管理制度的聯動。
其次,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嚴禁不符合環境功能區劃與產業政策要求的建設項目進行環評審批,嚴禁沒有獲得污染物總量指標的建設項目進行環評審批,嚴禁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建設項目進行環評審批。
再次,對建設項目的環保竣工驗收進行嚴格的把關。要注意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環保竣工驗收的相關要求與標準,對建設項目的試生產環節與竣工驗收環節的環保工作進行嚴格的審查,確保環評文件不完整、污染防治設施沒有落實的建設項目不能進入試生產環節,確保環保設施運行異常、企業內部管理混亂、相關操作規程與規章制度不完善、污染物排放不符合相關標準的建設項目不能通過驗收審批。
最后,對將執法監管落到實處,各級環保部門要對建設項目的“三同時”是否執行到位進行嚴格的監督,并通過環境監察稽查與后督查等方式,保證超標超量排污企業公示制度的落實,通過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措施,消除“重審批、輕監管”“以批代管”等現象。
要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平,還需要高度重視公眾參與。
首先,將《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落到實處,嚴格按照其中的公眾參與權利、參與范圍、參與程序、參與方式和參與期限等要求保證公眾的參與質量,充分尊重公眾的環境知情權與參與權,并加強各方主體利益關系的協調與管理。
其次,將政府部門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即當地的相關政府部門要在公眾參與中發揮主導、管理與監督的作用,給出明確的公眾參與細則,確保能夠通過公眾的有效參與提高建設項目環評信息的真實性與透明度,保證公眾提出的建設項目環境污染問題能夠得到妥善的處理與解決。
再次,完善公眾參與的方式與內容。建設單位在選擇公眾群體的時候,要重點考慮地域因素、職業因素、專業知識背景等因素,確保能夠選擇出最合適的個人或組織。
最后,加強社會監管機制的完善,并將各級人大、政協、新聞媒體平臺及社會公眾等力量全部整合在一起,加強法律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以及社會監督等方式的應用,打造“全民參與,全防全控”的環保監督格局。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加強環境保護,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環境影響評價標準、評價流程、數據收集與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落實監管、公眾參與等因素的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開展現狀并不理想。要從整體上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水平,不僅要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開展過程的監管與監測,還要持續完善相應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方法、培養評價人員、查處違法行為、加強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