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高中階段首先會面臨的一個重要生涯選擇就是選科分班。一名男生正面臨著這個抉擇所帶來的困擾,在已經選定組合的基礎上,仍經歷幾次反復的轉班,猶疑和焦慮中甚至向家長提出不想再上學的要求,給自己和家庭帶來了較大的困擾。該生在輔導教師協助下,經過幾次生涯發展輔導和探索,最終確認了自己的選擇,生活和學業恢復到正軌上來。
關鍵詞:生涯決策;選科分班;自我探索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3-0054-03
在高一下學期,學生普遍面臨選科分班這一人生重大事件,尤其是新高考的背景下,案例中學生所在的省份由原有的文理分科轉換為“3+1+2”的模式(“語數英”三門必選;物理與歷史中選一門;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中選兩門),更加增加了選擇的難度。有的學生會感到難以抉擇,甚至影響到自身學業的正常進行。本案例中的熊星(化名),在選科分班時就遇到了較大困擾。
一、學生情況
熊星,男,15歲,高二年級學生,身材瘦小,劉海蓋住了大部分臉。剛完成選科分班,就讀于大文組合班,在班主任的建議下前來求助。熊星從小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為普通個體經營者,一直在外地打工,直至熊星上初中,父母才回到本地與熊星共同生活。熊星中考后以優異的成績進入高中,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學業成績雖不如進校時排名靠前,但仍保持在校內的中上水平。
(一)家人與教師反饋
在分科后開學一個月,熊星的父母來到校學生發展中心尋求幫助。父母反饋熊星已經在家待了一周時間沒有去上課,并且拒絕與父母溝通具體的原因,只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愿意出門,父母非常擔心,遂前來求助。班主任反饋熊星在開學的一個月內已經換了兩次班,初入學時就讀的是大文組合班,學習一周后以不適應文科學習為由換到了大理組合班(物化生),在大理組合班學習一周后仍然感到極為不適,再次返回了大文組合班,但是再次回班后因為中間錯過了一周文科課程感到學習吃力,以要在家調整為由又請假。
(二)來訪者個人陳述
熊星在初中的時候在班級名列前茅,進入重點高中以后發現身邊的人比自己優秀很多,自己并不算什么,而且高中學習的科目也比較多,物理、化學等學科一下就難度加深,自己不是非常適應,在同學中的位置不再是名列前茅,內心非常有落差。讀大文組合是為了回避物理學科,但是進了文科班后感覺自己在文綜科目的學習上也不輕松,尤其是地理感覺很陌生(高一上學期的時候主要是搞理綜科目學習,沒有很費心學習政史地)。
這樣覺得自己學大文組合估計也沒有什么前途,估計成績還要下滑,就爭取換到了大理組合班,可是到了大理組合班后之前遇到的問題又再次擺到了面前。在大理組合班糾結一周后,自己越想越不對勁,覺得自己沒法向別人那樣學好物化生,以后肯定會更糟糕,就硬著頭皮請求學校回到了大文組合班,但是缺了一周課以后,覺得更跟不上了。父母也一直說自己換來換去沒個定性。
熊星被父母這樣說感受非常不好,父母還叫了家里的姑姑來勸自己好好讀大理組合算了,不要讀大文組合,說文史類高考招收的專業少,就業也沒有理工科好,自己感到頭腦里面非常混亂,加上父親幾次和自己爭吵,“罵得我好厲害”,理也理不清,干脆就縮在房間里面不出來,也可以不再見到他們,不面對這些情況了。
二、分析評估
熊星對自己沒有充分探索思考所作的選科決策,始終無法放心,在反復換班的過程中,多次受挫,這是他最初產生困擾的起因。同時,家長對孩子的問題非常重視和擔憂,這種擔憂的情緒通過父母、姑姑對待熊星的態度和行動傳遞給了孩子。使得熊星在面對學業困境的同時,還要背負整個家庭的情緒負擔,加重了熊星焦慮和郁悶的情緒,目前熊星已經感到難以承受。
盡管這種情況前后持續的時間只有一個多月,但是他表現出不愿意來上學的退縮狀態,提示這個事件的影響在熊星身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泛化,正常的學習、社會功能受到了影響,必須及時干預。
三、生涯輔導
第一次面談:明確問題,正向賦能
在班主任的介紹下,學生來到輔導室與輔導教師進行了第一次交流,非常巧合的是,熊星吐露自己在高一時參加過輔導教師帶領的心理拓展活動,并在團體活動(“同舟共濟”——要求十個人站在一張紙上,不斷挑戰縮小紙面,盡可能在最小的紙面上站住全隊的人)中表現出了驚人的耐力和承擔力。
輔導教師遂以此為切入點賦能,開展工作:“當時的你一個人承擔起全組的重量,我們都為你鼓掌,那么現在你感到自己是哪里受到限制,讓你的‘力量沒法發揮出來呢?”
熊星這時候愣了一愣,緩緩地把一直被劉海遮住的臉露出來,面對輔導教師說出了自己的困境,一方面是反復換班自己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是與父母溝通中出現的摩擦和矛盾。當表達完這些以后,他的情緒強度有了明顯的下降,做了幾次“吐氣”的動作,身體姿態也從佝僂狀變得可以抬頭伸直身體了。
輔導教師:我想你的內心并不是真要逃避這個問題,就像現在,你挺直了身體面向我交談,你是希望能夠處理好這個問題的。
熊星:是的,我其實只是有些理不清楚。
輔導教師:確實,在你剛才的表達里面,我發現你周圍至少有好幾個聲音,你父母的、你姑姑的、你自己內心的,尤其是你內心的聲音似乎還有好幾種,學文、學理、成績變化、未來發展等,你其實考慮了很多方面,這些考慮和猶疑也是你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
熊星:是啊,我真不是我爸爸罵的那種不懂事沒用的人。他那樣罵我、催促我,真的讓我很難受,好像我真的那么差一樣,那我就差給他們看下總好了吧……
輔導教師:是啊,就像我們剛才說的那樣,你只是一下子真的卡住了才這樣。我還記得去年你參加我帶領的團體活動中,大家都“掛”在你身上,你一個負擔起了那么多人,真的是非常厲害。我想這個部分不過是被一時的限制困住了。
熊星:我想也是這樣的,但是現在我確實有一些擔心,好像不管學文和學理我都有不放心的地方。我該怎么考慮這個問題呢?
看到學生初步恢復了信心和行動力,輔導教師建議學生先去做一些資料搜集,就是關于文綜和理綜在高二和高三會學些什么,暫時先回到目前的班級,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充分體驗一下大文類的學習;提供了一些大文和大理組合在高考報考時可選擇的大學專業及相關材料和網站,給學生參考。約定一周后再次面談,交流體會,并且做綜合性非正式評估。
同時,輔導教師爭取到了家長的理解,建議家長給孩子多點時間空間,不要著急去期待一時間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孩子消化整理一段時間。這期間,不要再與孩子發生爭執,多給孩子一點信任,盡量提供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
第二次面談:整理信息,綜合評估
當輔導教師把決策的時間節點推后,學生給了自己一定的時間去整理自己的感受、內外部信息后,他暫時放下了焦慮,并且暫時性地投入當前的任務中。
第二次面談時,熊星帶來了自己整理的筆記(可以感到他對自己的負責和近期有了很多具體的行動)。通過交流這個部分,熊星和輔導教師一起對學大文組合或大理組合未來的專業報考和發展有了更多的理解,對于姑姑提到的內容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放下了糾結“聽誰的”的困擾。
隨后的30分鐘時間里,輔導教師通過“學科能力卡牌”(我團隊自主研發的學科能力以及學習動機的評估工具)[1]與熊星一起探索他在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上的學習動力以及當下的學科能力發展情況。
熊星發現,與物化生相比,自己對政史地的學習動機更強。盡管當下學科能力發展上政史地學科不如經過了高一密集訓練的物化生學科熟練,但是主要還是分布在提升區,有機會獲得發展。而自己在物化生方面更高一級的能力發展都處在盲區,受限非常明顯。
綜合學習動機(興趣)和整體的學科能力發展趨勢,他確定大文組合會是一個相對合適的選擇。
無論是選哪個組合,對熊星來說都有要面對的困難,但是熊星更愿意投入精力到自己感興趣有動力的方向,這次評估也讓他確認了自己的選擇,開始接納當下,并愿意為自己的選擇在行動上做出努力。
第三次面談:反饋跟進,確認選擇
一周后,熊星主動找到輔導教師,反饋確認了自己還是學大文組合以后,逐漸把先前的擔心放下了。自己在這一周里,努力在追趕先前落下的進度,雖然當下還有點跟不上同學的節奏,但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辛苦一點也不會覺得學得特別累。熊星表示相信自己能夠適應下來,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父母最近也沒有再罵自己了,回家心情也好了很多,他們還主動關心安慰自己,這部分的擔憂也放下了。
半年后回訪中,熊星同學一直保持在班級前10%的學業排名,回訪時他自述對自己的表現也是很滿意的。
四、分析與反思
分析:在這個案例中,盡管熊星在遇到困境時最開始以一種相對激烈并且非常回避的狀態面對,讓家人和周圍人不解并且異常擔憂,但這種焦慮和回避行為的背后既有外部環境(父母、姑姑擔憂情緒和過多的干涉)的影響,也有自己內在想法和外部學業發展相關信息缺乏和不足的影響,他本身對自己成長和發展是主動關心和在意的,看見這個部分可以幫助輔導教師從正向引導、提供資源的視角理解學生的情況。
反思:在本案例中,需要處理的有學生困頓回避的身心狀態、學生對自身生涯發展理解不透徹、對周圍復雜信息和環境的適應、在面對兩難選擇時的澄清和確認。
生涯輔導工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尋找資源:“曾經的精彩表現”——本身的資源和力量,幫助其喚起對自身的信心;
正向賦能:正確理解學生回避行為背后的正向、積極的意義——對自己未來發展的關注和負責;
補充信息、促進行動——增加對外部世界、專業職業等相關方面的信息,減少盲目和焦慮感,用行動替代被動焦慮;
聚焦選擇、科學指導——通過面談和非正式評估幫助學生進一步澄清自我,確認自己的選擇和決策,堅定信念、促進正向行為發生;
爭取家庭與社會支持——面對未成年人,家庭是其成長發展的重要支持系統,輔導教師應充分挖掘其支持系統發揮功能和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靜.“能力+動力”雙力組合卡助推生涯選科——一種基于學科能力核心素養的高中學業評估模型[J].世紀之星,2022(12):127-129.
[2]于曉琳,王姝嫻.自我同一性對高中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積極心理資本與生涯適應力的鏈式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3,11(5):291-300.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