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輝 楊勇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2023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喜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金字招牌”。
近年來,恩施州委、州政府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當作經濟工程、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來抓,全力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自2021 年3 月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州創建單位以來,恩施州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創建工作有序開展。2023 年10 月27 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第三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名單,恩施州榜上有名。
長期以來,恩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州創建工作。成立由州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下轄縣(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州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強化工作統籌。州政府先后印發《關于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州的實施意見》《恩施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法》《恩施州農業生產全域綠色化實施意見》等文件,制定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推動創建工作落實落地。
與此同時,2021 年和2022 年,州政府分別安排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州創建專項資金200 萬元和170萬元。各縣(市)人民政府每年都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州創建資金納入財政預算,足額保障創建工作需要。
通過強化調度督辦,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州創建工作被列為州政府重點工作事項,納入各部門績效考核、各縣(市)鄉村振興考核,權重不低于5%。州委督查考評辦對創建工作落實情況一月一調度。
創建過程中,全州8 個縣(市)均制定了具體實施細則,召開專題推進會議。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對照創建方案抓落實,“各做一盤菜、共辦一桌席”。鄉鎮人民政府每年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不少于2 次,所有鄉鎮速測情況實行一月一匯總。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加掛“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牌子,其人員參照事業單位管理。目前,全州90 個鄉鎮均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
恩施州在全省率先規范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機制,將工作細化為責任體系、主體臺賬、日常監管和檢驗檢測等4 類,建立“一名協管員、一張網格圖、一個服務室、一個記錄本、一塊宣傳板”的村級協管員工作機制,全州共落實鄉鎮監管員289 名、村級協管員1551 名。90個涉農鄉鎮全部配備酶抑制速測設備,80 個鄉鎮配備膠體金快檢設備。2023 年,全州開展速測逾51.1 萬批次,合格率為99.99%。
隨著檢測能力不斷提升、執法能力不斷提高、監管條件不斷改善,全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健全。
“我們的莼菜能夠成功申請綠色食品認證,離不開州農業農村局的指導。”咸豐縣星斗莼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付光清感嘆。這是恩施州通過強化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個縮影。
恩施州政府出臺恩施州農業生產化學投入品管理辦法,動態更新農業投入品經營主體監管名錄,建立健全農藥、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管理制度。
全州大力推廣和使用監管App開展產地巡查,強化風險排查,開展農業綜合執法,全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全州創建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1 個,制定、修訂一批地方標準,加快農產品“三品一標”發展。目前,全州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及名特優新農產品企業261 家,認證面積359.8 萬畝,認證產品747 個,推動承諾達標合格證應開盡開。
“大家要科學用肥用藥,生產更加安全的農產品。”這樣的話語,在全州許多鄉村群眾會、村民代表會上常常聽見。
恩施州農業農村部門通過專題培訓、普法宣傳月活動、高素質農民培訓等方式,組織各類培訓4300多場次,培訓16 萬多人次,不斷提升全州農產品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建立“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示范主體+輻射帶動戶”的鏈式推廣服務模式,整合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科研部門專業技術人才,組建1200 余人的科技服務隊,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農藥減量控害增效等技術培訓。
據恩施州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州,全州實現品牌培育新突破。2023 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公布,“恩施玉露”“恩施硒茶”“鶴峰茶”“利川紅”等4 個茶葉品牌總價值超85 億元;“鶴峰葛仙米”斬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與此同時,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恩施州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名單;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基地面積由創建前的25.16%提高到66.36%,認證產品個數和基地面積均居全省第一;“利川紅”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全州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6 年負增長;建成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示范區284 個,推廣面積421.4 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