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啊游
年輕人從未像今年這般關心家鄉的農產品。大年初二,小武回到老家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第一件事兒就是問家里長輩:“聽說咱們縣生產法式鵝肝?”他邊說邊開打手機,把之前收藏的相關短視頻拿給大家看。視頻里,博主依次羅列山東的小眾農產品,淄博黑牛肉、棗莊藏紅花、冠縣靈芝,當說到“臨朐法式鵝肝”時,小武摁下了暫停鍵。山東,一個以憨厚樸實形象示人的省份;鵝肝,一種自帶優雅光環的昂貴食材。夸張點說,橫亙在這兩者間的“反差感”,大得可以發電。
而這一切都源自于哈爾濱送給廣西的那10 萬盒蔓越莓。在南北方互換特產的過程中,很多東北人才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家的黑土地還能生產蔓越莓這種“高級水果”。隨著網絡的發酵,其他省份的網友也不甘示弱,很快挖掘出了山東法式鵝肝、內蒙古和牛、新疆海鮮、甘肅南美白對蝦等諸多聞所未聞的家鄉產業,并將其稱為“隱藏特產”。年輕人第一次在網絡世界中,見到了家鄉的另一面,隨之而來的好奇很自然:為什么從來沒聽說過這些特產,為什么要“特意背著自己”生產?這些產業是如何生存的,在隱身的世界里,它們的產業鏈條如何運轉?在網絡流量世界中的出圈,對于這些大多位于縣域的特色產業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小武環顧四周,期待有人能解答這一切。
小武的二姨父率先打破沉默:“我有個同學在開鵝肝公司,要不你問問他?”譚叔,從事鵝肝行業20 余年,幾乎見證了臨朐鵝肝產業發展的全過程,面對年輕人的疑惑,他表示這得從30 年前說起。20 世紀80 年代,一批長著灰色羽毛、體型肥碩的鵝,第一次出現在臨朐縣。
它們名為“朗德鵝”,來自法國朗德省,是培育鵝肝的絕佳品種。1987 年,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以及農業部門的支持,中美合資企業“臨朐三立鵝業有限公司”率先引進法國“露杰”公司的朗德鵝鵝苗,就此拉開臨朐生產法式鵝肝的序幕。
盡管臨朐與法國德朗相距8600 余公里,但兩地緯度相近,有著相似的氣候,再加上臨朐位于沂蒙山區,山水資源豐富,在客觀環境上,當地具備飼養法國朗德鵝的先決條件,也因此成為國內首批朗德鵝飼養基地。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23 年,臨朐縣的朗德鵝存養量已達100 萬只,年出欄朗德鵝400 萬只,年產鵝肥肝5000 噸,占全國鵝肥肝產量的70%以上,位列第一。目前,臨朐已經成長為全國最大的鵝肝生產基地。
小武忍不住打斷:“所以養了30 多年,產業做到這么大,為啥沒人知道?”
“因為貴唄。”譚叔給出的答案樸素又現實。
在行業內,鵝肝有著明確的等級。重量在900 克以上,顏色粉嫩均勻的是特級;重量在700 克以上,顏色較好的是A 級,均價通常在每千克320 元;重量在500 至900 克,顏色一般的是B 級,均價通常在每千克280 元;至于重量小于500克的,則被劃分為C級,每千克均價也有240元。

與此同時,在長期形成的飲食文化中,山東人并沒有吃鵝肝的習慣。即便是免費送,大部分普通家庭也不知道該如何烹飪,尤其是在2018 年之前。
2018 年前,臨朐當地的鵝肝產業以初加工為主。所謂的初加工,指的就是在鵝肝培育完成、從鵝體內取出后,僅做簡單的冷凍處理便進行銷售。消費者買回鵝肝后,需要自己進行去腥、調制口味等處理,烹飪門檻相對較高。
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里,作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的鵝肝,只存在于遙遠的高端市場。
距離臨朐縣城30 多公里的蔣峪鎮,一座占地500 余畝的鵝肝工廠,正在日夜不斷地運轉。
這是當地頭部鵝肝企業“山東春冠食品有限公司”的園區。不同品質、不同等級的鵝肝將以此為起點,流入不同的城市及市場。而這一切均由消費水平決定:特級、A 級鵝肝大多運往北上廣深;再往下是廈門、珠海、泉州等經濟發達的南方城市;至于山東省內,高端鵝肝的整體銷量都很低,集中流向的城市是濟南和青島。
“所以你說當地人不知道臨朐生產鵝肝,是很正常的。”
此外,春冠食品的總經理馬立君還提供了另一個角度,濰坊是畜牧業大市,臨朐縣的養鵝歷史悠久,在當地引進朗德鵝之前,家家戶戶就有在養殖本土白鵝。
“蔣峪鎮離縣城又遠,就算人家知道你在養鵝,誰會知道你養鵝是為了取肝?”

?? 山東春冠食品有限公司園區
實際上,雖然行業外知曉臨朐鵝肝的人很少,但在每個擁有鵝肝企業的具體鄉鎮中,一條穩固的產業鏈條已經形成。
首先是種鵝場、育鵝廠負責持續孵化朗德鵝苗;緊接著鵝苗會被下發給鄉鎮養殖戶,養殖75 至85 天左右;在這之后,鵝肝企業會根據體重高低、羽毛是否有光澤、身體是否健碩等標準進行篩選,以不同的價格從養殖戶手中回購檢測合格的朗德鵝;最終,這些朗德鵝將在工廠的填飼車間里被喂養25 至30 天左右,直至鵝肥肝培育完成。
銷售渠道則主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供貨給合作的星級酒店、連鎖酒店以及西餐廳、日料店;另一部分則是將冷凍鵝肝運往全國的凍品市場,再借由專門對接高端市場的批發商,轉售給更多的B 端客戶。
根據《家禽科學》雜志數據,按人口收入比例計算,目前我國約有2000 萬高消費人群,假設每人每年消費1只鵝肝,也要年生產1.4 萬噸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而與之相對的是,作為鵝肝生產大縣的臨朐,目前的鵝肥肝年產量也才5000 噸。

一句話,鵝肝產業是供小于求的賣方市場。
馬立君坦言:“B 端客戶穩定,產品不愁銷路,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沒必要做太多的宣傳。”
直到2018 年,出于行業發展考慮,春冠食品在新投產的標準化園區內增添了深加工廠區,并嘗試研發出了鵝肝醬、鵝肝片、紅酒藍莓鵝肝、冰淇淋鵝肝等附加值更高的預制鵝肝產品。
鵝肝的深加工產業很快在臨朐當地發展起來,這類產品極大地降低了烹飪難度,普通消費者可以做到開袋即食。
在這之后,臨朐的鵝肝企業紛紛嘗試線上銷售,C端消費者也開始少量出現。
但即便如此,對于臨朐當地的諸多鵝肝企業而言,線上渠道仍舊不是重點布局的對象,大部分的深加工產品依然是銷往B 端。
今年,譚叔度過了一個繁忙的春節。
自從臨朐鵝肝這個隱藏特產被網友“開盒”后,譚叔公司生產的金磚鵝肝、紅酒鵝肝等產品在淘寶店鋪的銷量迎來了不小的增長。網店是濰坊的一個客戶開的,譚叔只負責供貨,平時銷量一直不溫不火,今年春節假期前卻突然迎來了一波銷量增長。
“雖然店鋪很小也不起眼,但年前每天的營業額估計都在一兩萬元。”譚叔說這其中有不少是復購訂單。
從一場網絡狂歡到轉化成實實在在的銷量,最初驅使消費者下單的動力可能是對陌生的家鄉感到新奇,想要嘗嘗自家產的鵝肝到底什么味道。但在事件已經過去將近一個月后的春節假期,還能有人持續復購,說明國產高端食材不僅質量得到了消費者認可,并且性價比可能更高。
數據證實了這一點,根據淘寶的一份報告,以單克價格計算,進口鵝肝平均每克0.87 元,而國產鵝肝平均每克0.52 元。
有人已經吃上了便宜美味的“國產替代”,但由于很多縣域產業長期以來“不主動、不宣傳、不吆喝”,因此還是有很多普通消費者不知道在哪購買。
社交平臺中關于隱藏特產大起底的帖子里,總有網友評論“哪里有賣?”隨之而來的是,不少留在家鄉的年輕人開始充當原產地代購的角色。
陸雪最近就在忙著代購臨朐鵝肝。起因是她發布了一條關于煎鵝肝的小紅書,結果沒想到評論區有很多人想購入同款鵝肝,于是陸雪便嘗試聯系了幾家臨朐本地的鵝肝公司,開始幫外地網友代買。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其他地區的隱藏特產身上。
在銷量方面,據報道,最先出圈的東北蔓越莓在某電商平臺上的搜索量同比上漲了958%,成交量輕松實現翻倍。至于隱藏特產的原產地代購,只要在社交平臺上搜索關鍵詞,稍加篩選就能發現相關代購的聯系方式。
甘肅蘭州人茜茜,也是在刷抖音時才知道自己的老家白銀市景泰縣生產南美白對蝦,更巧的是家里親戚長輩就有養殖基地。看著很多想購買的蘭州網友找不到渠道,她便跟家里長輩商量,每天從白銀撈出新鮮的南美白對蝦后,驅車三小時運往蘭州,再在蘭州市內送貨上門。
“年前找親戚訂了100 斤蝦,很快就全賣完了。”茜茜說道。
出圈,意味著什么?
2021 年前后,抖音帶貨的運營商也曾聯系過春冠食品,當時的馬立君表示還需要再考慮。
以往,對于網絡流量、線上營銷,臨朐縣的很多企業都持相對謹慎的態度。
譚叔解釋說:“對于廠家而言,可預測的銷量很重要。目前網絡上鵝肝的銷量不確定性太大,廠家很難安排自己的產能。造成的后果要么是盲目樂觀擴大生產,但最終貨砸在手里,要么就是產能根本無法滿足激增的銷量。”
馬立君有著相同的顧慮:“臨朐當地的鵝肝產量是不可能無限增加的。”她給算了一筆賬:一只鵝從孵化、放苗到取肝,總共需要100-120 天左右,三個月才能生產出一只鵝肝;一只鵝一年下40 至50 枚鵝蛋,考慮到孵化率、出苗率等因素,新生的小鵝數量會更少。
但另一邊,臨朐當地的鵝肝產業卻又有著實打實的產業升級需求。
2005 年譚叔創業之初,國內鵝肝產業的利潤還很高,作為主要飼料的玉米每斤只要五六毛,工人每月工資1千,平均一只鵝能賺100 塊錢,養上400 只就能賺4 萬塊錢。多年過去,鵝肝的價格波動不大,但工人每月工資已經漲到了1 萬,各項生產成本都在飛速增長,唯有利潤難漲。
與此同時,從2018 年初次嘗試研發深加工產品至今,目前市面上的鵝肝預制品同質化已經愈發嚴重,對于當地頭部鵝肝企業春冠食品來說,也急需尋求新的產業競爭力。
此次在網絡世界中的出圈,可能是一個機會。
春冠食品對于“做宣傳”的看法正逐漸轉變,雖然不指望在網上賣貨,但打響品牌的名頭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維護產品質量,確保企業的長遠發展。
當提到產品的同質化競爭時,馬立君透露春冠食品目前已經與中國農科院食品加工研究所展開了合作,未來將共同研發更多高技術壁壘的功能性食品,并且希望能給不同的消費群體提供更多元、多價位的產品選擇。
今年的1 月30 日,淘寶發布了一份《2023 年淘寶隱藏土特產報告》。該報告根據平臺上農產品的銷售規模、消費情況、新增開店數量等指標,收錄整理了全國范圍內102 個“隱藏特產”。
報告中,既有像臨朐鵝肝這樣歷經30 余年起伏已足夠成熟的產業,也有像甘肅南美白對蝦那樣2015 年后才借助技術發展剛剛起步的小眾產業。
它們所處的產業發展階段并不相同,出圈之于它們的意義也不盡相同:對于相對完善的縣域特色產業,出圈,意味著產業轉型、走向更廣闊世界的契機;對于相對弱勢的縣域特色產業,出圈,則意味著產業的基本生存有了更多保障。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縣域作為廣袤的下沉市場,是一線城市企業增長的兜底之網;而如今,這些小眾特色產業作為窗口,正讓越來越多人看到縣域經濟的原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