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丁
(濟源市人民醫院 普外二科,河南 濟源 459000)
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類型,乳腺良性疾病高發于育齡期女性[1]。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既往多被應用于乳腺病變病理活檢取材,之后被逐漸用作乳腺良性腫塊的一種治療方法。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具有對機體創傷小、并發癥少、參與瘢痕發生率低等特點,目前倍受臨床醫生與患者的青睞[2]。但由于采用該方法對腫物切除后,易形成殘腔,加之該方法沒有止血手段,從而導致術后并發血腫的概率較高[3]。既往已有研究顯示,血腫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其中包括腫塊體積、手術切割針數、腫塊個數等[4],但乳腺良性疾病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并發血腫的預警因素尚未明確,故設立本研究,對濟源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12例乳腺良性疾病行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有完整隨訪記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按照術后是否發生血腫進行了分組,分析了術后血腫發生的危險因素,現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對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濟源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12例乳腺良性疾病行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有完整隨訪記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2~58歲,平均(39.85±9.50)歲;112例患者共切除128個結節,結節直徑為0.5~2.4 cm,平均(1.25±0.57)cm。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于術前進行超聲引導下病理組織穿刺活檢,明確為良性疾病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患者兩側乳房均存在結節,且同時切除者;術后1 d對患者復查時出現移位者等。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器,選用LA523線陣探頭,將頻率設置為13 Hz,采用乳腺真空輔助微創旋切系統,選擇8G的旋切針。取患者仰臥位,采用常規超聲檢查明確腫塊的位置,確定進針點與進針路線,并在患者的體表對進針點和準備切除腫塊的位置進行標記,常規消毒鋪巾后采用無菌腔鏡套將探頭包裹住,將用利多卡因和腎上腺素配置成的混懸液在超聲的引導下對腫塊前后與上下方向進行注射,分離腫塊與周圍軟組織。超聲引導下由預定進針點將旋切針送至腫塊后方,在超聲的監控下對腫塊進行反復切割,直到腫塊被完全切除,切除完成后吸出殘腔內的積血,之后將旋切針退出,按壓腫塊殘腔局部片刻,采用彈力繃帶包扎24 h,所有的組織均送至病理檢查。
①分析病理診斷結果。②分析血腫的形成和吸收情況,其中術后24 h患者術區有1 cm以上的低回聲區即判定為血腫[5],分別在術后24 h、7 d、1個月及半年對血腫的形成和吸收情況進行復查。③對乳腺良性疾病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并發血腫的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包括患者年齡、結節病理類型、術前結節大小等。④將上述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乳腺良性疾病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并發血腫的預警因素。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乳腺良性疾病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并發血腫的預警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病理結果顯示,纖維腺瘤患者有58例,乳腺腺病患者30例,良性上皮增生患者有14例,炎性病變患者有6例,囊性病變3例,導管內乳頭狀瘤1例。
112例患者在術后24 h共有70例形成血腫,發生率為62.50%,血腫大小為1.06~5.48 cm,平均(2.15±0.63)cm。其中血腫大小為1.06~2 cm 的患者有42例,占比60.00%,血腫大小在2~3 cm的患者有12例,占比17.14%,血腫大小為3~4 cm的患者有10例,占比14.29%,5.48 cm的患者6例,占比8.57%。于術后1周對患者進行隨訪發現,70例患者共有7例患者出現血腫吸收,占比10.00%,術后1個月時已有20例患者出現血腫,總共27例,占比38.57%;術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發現,33例患者出現血腫吸收,總共60例,占比85.71%;術后半年對患者進行隨訪發現,共有7例患者出現血腫,總共67例,占比95.71%。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病理類型、結節周邊組織結構、結節位置、乳腺大小、乳腺類型、Adler血供分級、切割針數、術后繃帶有效壓迫時間的血腫發生率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乳腺良性疾病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并發血腫的單因素分析 [n(%)]
將上述表格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得出,乳腺良性疾病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并發血腫的預警因素在于病理類型、結節周邊組織結構、結節位置、Adler血供分級、切割針數、術后繃帶有效壓迫時間(O^R=3.155、6.456、7.768、2.433、2.550、4.651,均P<0.05),見表2。

表2 乳腺良性疾病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并發血腫的預警因素
隨著多種影像技術的應用,乳腺腫塊的檢出率逐漸提升,多數病灶均為良性,臨床上針對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多采用手術治療,但傳統的手術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如微小病灶較難被檢出,在進行手術后更增加了病灶的顯示難度,從而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并且常規外科手術易產生瘢痕,患者無法接受,甚至產生心理陰影[6]。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屬于一種用于對乳腺病灶活檢和治療的微創旋切裝置,其可在超聲的引導下明確病灶的位置,快速完整地將病灶切除,且不易留下瘢痕[7-8]。但由于該手術方法屬于非開放性手術,其局限性在于無法直接止血,從而導致術后血腫的形成[9]。本研究中對血腫形成和吸收情況進行分析發現,112例患者在術后24 h共有70例形成血腫,發生率為62.50%,這一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10]并不相同,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在于納入樣本量的不同、對血腫的定義不同等。
本研究對112例乳腺良性疾病行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有完整隨訪記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按照術后是否發生血腫進行了分組,對乳腺良性疾病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并發血腫的預警因素進行分析發現,乳腺良性疾病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并發血腫的預警因素在于病理類型、結節周邊組織結構、結節位置、Adler血供分級、切割針數、術后繃帶有效壓迫時間,其原因主要在于纖維腺瘤主要是由上皮和纖維結締組織混合而成,與周圍組織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行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治療時,較易切除;而非纖維腺瘤與周圍組間之間的界限較為模糊,相較于纖維腺瘤,在進行切除時難度增大,從而使血腫的發生概率上升[11]。相較于腺體,結節周邊組織結構以脂肪組織為主,其結構較為疏松,在對殘腔進行擠壓和填充時,效果較差,從而增加術后血腫的發生概率[12]。乳腺內側是供應乳腺深部動脈的傳入區域,在進行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該部位的受損的概率較高,從而增加了術后血腫的發生風險[13]。本文中采用Adler血供分級對結節處的血流進行了判定,其中Adler血供分級為2、3級的患者其術中和術后出血的發生概率上升,從而導致了術后血腫的形成[14]。有研究指出,切割針數越多,則表明腫塊的體積越大,同時切割針數越多也表明手術時間越長,旋切針在腺體與腫塊處的時間越長,則越容易出現術后血腫[15]。有些患者由于活動較為頻繁,可使繃帶出現彎曲,從而導致繃帶有效的壓迫時間較短,引發了術后血腫[16]。有學者研究顯示,乳腺的形態也是血腫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這是由于采用繃帶對較厚的腺體加壓時,腺體具有緩沖作用從而影響了繃帶的有效壓迫;繃帶在加壓時易受活動的影響,從而使繃帶的有效壓迫時間縮短[17],這與本研究結果并不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治療乳腺良性疾病,大部分患者術后半年血腫自行吸收,超聲引導真空輔助旋切術后并發血腫的預警因素在于病理類型、結節周邊組織結構、結節位置、Adler血供分級、切割針數、術后繃帶有效壓迫時間,上述患者應及時復診,以降低術后血腫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