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凱
(新疆昌源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擬建的新地溝水庫是一座以農業灌溉、防洪和工業供水為主的小(1)型水庫,工程等別Ⅳ等,主要建筑物級別4 級,次要建筑物及臨時建筑物級別5 級。工程由大壩、導流放水沖砂隧洞、溢洪道等建筑物組成。水庫總庫容500 萬m3,死庫容70 萬m3,興利庫容345 萬m3,防洪庫容85 萬m3。泄水建筑物消能防沖設計洪水標準20 a一遇,相應洪峰流量32.07 m3/s,主要針對溢洪道布置和消能方案進行分析。
2.1.1 溢洪道堰型確定
新地溝水庫溢洪道堰型可設計為側堰和正堰2種形式[1],2種形式工程量及投資額對比詳見表1,最終確定側堰布置形式。

表1 側堰和正堰2種布置形式對比
2.1.2 正槽開敞式溢洪道設計
本溢洪道為正槽開敞式,堰頂寬度7.0 m,主要由引渠段、控制段、泄槽段、消能段、出口護坦段組成,總長305 m,結構如圖1所示[2]。

圖1 溢洪道結構示意
(1)引渠段。引渠段長約21 m,口寬由12 m 漸變至7.0 m,邊墻高由3.0 m 漸變至5.8 m,采用C25F200W6鋼筋混凝土澆筑,底坡為0。
(2)控制段。控制段長12 m,溢流堰型采用WES實用堰,無閘控制,堰高1.0 m,邊墻頂部設置交通橋與壩頂相通。
(3)泄槽段。泄槽段(分一、二段)長154 m,底板寬6 m,厚0.6 m,邊墻高7.3~5.0 m。泄槽段根據地形條件,設計縱坡為0.039,采用普通泄槽,首端底高程1 744.50 m,末端底高程1 738.25 m。泄槽末端設5.5 m深的防沖齒墻,采用C20F200毛石混凝土澆筑。齒墻內需設置排水孔,利于排水,以降低消力池底板揚壓力,排水孔采用PVC 管材,孔徑0.1 m,間距2.0 m,排距2.0 m,共3排,呈梅花形布置,排水管坡度傾向下游。
本溢洪道采用無閘控制,堰型采用WES 實用堰,最高水位(校核洪水位)1 750.8 m,設計洪水位1 749.5 m,堰頂高程1 747.0 m。根據相關規范規定,實用堰泄流能力采用下式計算[3]:
式中:H0為堰前總水頭(m);m為流量系數;g為重力加速度(m/s2);B為堰寬(m)。
溢洪道泄流計算結果,詳見表2。從表2 可知,溢洪道泄流能力滿足水庫調洪演算要求,設計泄量為38.8 m3/s,校核泄量為93.19 m3/s。

表2 溢洪道泄流能力計算結果
本溢洪道采用底流消能形式,分為傳統型和跌坎型2 種[4]。下面,針對這2 種消能形式,采用建立物理模型方式進行對比,確定最優方案。
本工程物理模型的水庫、溢洪道引渠段采用混凝土砂漿制作,控制段及以后段均采用有機玻璃制作,各參數比例詳見表3。

表3 物理模型各參數比例
對于水位和水頭,采用精度為0.1 mm 的水位測針測量;對于動態水壓和流速,采用LS-401D 型直讀式流速儀測量;模型流量由量水堰控制[5]。
以水流空化數σ和流速v2 個參數來評價消能效果,其中σ越大表明空化現象越弱,可有效減弱消力池的空蝕破壞,計算公式如下[6]:
式中:h0為來流參考斷面壓力水頭(m);ha為大氣壓力水柱(m);hv為水的氣化壓力水柱(m);v0為來流參考斷面平均水速(m/s);g為重力加速度(m/s2)。
2種方案分別選取了5個參考斷面,如圖2—3所示。

圖2 傳統底流消能方式消力池流態和流速(校核泄量下)
3.2.1 傳統底流消能結果
(1)當溢洪道處于設計泄量38.8 m3/s時,經計算得消力池的水流空化數σ=0.46,大于臨界值0.3,發生空化可能性較小。消能位置處于中部,消能水體穩定,沒有產生遠驅式水越,消能效果顯著。
(2)當溢洪道處于校核泄量93.19 m3/s 時,經計算得消力池的水流空化數σ=0.32,已經接近臨界值0.3,極有可能發生空化現象。消力池流態和流速情況,如圖2 所示。由圖2 可知:①通過泄槽二段進入消力池時,溢0+186.177斷面水深h=3.48 m,臨底流速vs=18.05 m/s,達到最大值,表面流速ve=4.9 m/s;②水流進入消力池后,臨底流速vs在不斷減小,在離開消力池時降至2.5 m/s,而表面流速ve則不斷增大,離開消力池時達到5.91 m/s,上下流速差值最大達到11.0 m/s,這會影響消力池水體的穩定性,導致水面波動劇烈,且產生遠驅式水躍現象,這是不利現象,只能通過加大消力池長度去解決[7]。
3.2.2 跌坎型底流消能結果
(1)當溢洪道處于設計泄量38.8 m3/s時,經計算得消力池的水流空化數σ=0.52,大于臨界值0.3,發生空化可能性較小。消能位置處于中部,消能水體穩定,沒有產生遠驅式水躍現象,消能效果顯著。
(2)當溢洪道處于校核泄量93.19 m3/s 時,經計算得消力池的水流空化數σ=0.41,明顯大于臨界值0.3,發生空化可能性較小。消力池流態和流速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跌坎型底流消能方式消力池流態和流速(校核泄量下)
由圖3 可知:①通過泄槽二段進入消力池時,溢0+186.177斷面水深h=4.76 m,臨底流速vs=16.62 m/s,達到最大值,表面流速ve=4.9 m/s;②水流進入消力池后,臨底流速vs在不斷減小,在離開消力池時降至2.1 m/s,而表面流速ve則呈現先減小后增大現象,且臨底與表面流速差值最大為4.39 m/s,相比于傳統底流消能方式得到了極大改善,無需加長消力池。
根據模擬試驗,消力池總長度最小控制在15 m,底寬10 m,池深1.0 m,側墻高5.0 m,跌坎高度1.3 m,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Fr為弗勞德數;θ為挑角(°);h為坎上水深(m)。
消力池段為矩形斷面鋼筋混凝土整體結構,采用C25F200W6 鋼筋混凝土澆筑,底板厚度0.8 m,下設10 cm厚C15素混凝土墊層,邊壁厚度0.4~1.0 m,消力池段結構分縫長度為10 m。底板后10 m 需設置排水孔,采用PVC 管材,孔徑0.1 m,排距2.0 m,間距2.0 m,呈梅花形布置。
經過試驗對比可知,傳統底流消能方式只能應對設計泄量情況,一旦泄量較大則會導致水面波動和遠驅式水躍,對結構穩定性不利,會給下游河岸造成沖刷破壞;而跌坎型底流消能方式會顯著降低臨底流速,使池內水流擴散明顯,水體流態穩定,消能效果更好,很好保護了尾坎和下游護坦,且不會增加消力池長度,節約了建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