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學 吳垚
第一次聽說《發明與創新》雜志,是在2013 年。
那時的我已由高中物理教師改做高中技術教師。沒有了高考的壓力與羈絆,日子過得有時輕松得過分,但我總想做點什么來充實自己。當時赤壁市實驗中學黨委書記黃新階跟我說:“要不,你就來做科技創新教育吧,蠻有意思的。”這正合我意。可我不知道從哪兒開始,也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向黃書記請教。黃書記笑著說:“我向你推薦一本雜志吧,你讀一讀《發明與創新》,保證有收獲。”
翻閱《發明與創新》雜志里的一篇篇文章,思路漸漸打開,對創新教育、科普的認識也逐漸明晰,那些鮮活的案例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指明了我前進的方向,帶給我靈感。我還將雜志介紹給學生,供他們借鑒和參考。

圖1 首次發表的文章
從事科技創新教育有些年頭了,就有了想寫總結的沖動。2018 年,我校獲批湖北省第三批知識產權教育試點學校,我的兩篇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專業論文獲了獎,我指導的學生也獲得國家專利授權。
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密切相關,在此背景下,我寫下第一篇創新教育類的文章——《學會保護智力成果》,懷著忐忑的心情寄給了《發明與創新》編輯部。很快,我就收到編輯部的回復“可以采用”。當時的我高興得幾乎跳了起來——沒想到在科技創新教育這個全新的領域,我也能發表文章,有所作為。不久,散發著濃濃油墨香味的樣刊就送到我手上了,隨后到來的還有稿費單。
從讀者轉變為作者,僅僅一個字的變化,但帶給我的改變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純粹的力量。
通過學習、嘗試,此后六年間,我撰寫的《耕耘創新教育助力學生成長》《通用技術老師帶你讀〈西游記〉》《科學調查報告這樣寫》等相繼發表。2019 年,我指導學生寫的科普文章也發表了,這比我自己發表文章還要高興。之后,我又積極參加了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發明與創新》雜志社主辦的多項活動,收獲了多項榮譽。

圖2 作者主持第二屆中小學教師創新教育說課大會
從初識到結緣,從讀者到作者,一路走來,在我心里,《發明與創新》不只是一本雜志,它是一個傳奇,一片沃土,一腔深情。它書寫著出版事業的傳奇,是學生、教師、科技工作者科創、科普的沃土,傾注的是《發明與創新》雜志社全體人員、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對中國創新教育事業的深情厚意。

圖3 與《發明與創新》主編李柏春(右一)合影
如今,市面上的雜志多得讓人眼花繚亂,我卻對《發明與創新》情有獨鐘。這是因為,我覺得沒有一本雜志這樣有凝聚力,把一眾愛好科技創新教育的老師、喜愛科技創新的學生緊緊地聚集在一起;沒有一本雜志這樣溫暖,將讀者、作者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
《發明與創新》雜志,感謝有你,感謝你的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