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艷,王瑩瑩
(貴州民族大學,貴陽市 550025)
版畫起源于我國隋唐時期的木刻版畫,發展歷史悠久,直至今日,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陶瓷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陶瓷與版畫相比具有材料上的特殊性和可塑性。在陶瓷裝飾中,雕刻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裝飾技法,而雕刻在版畫創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這個各種信息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各藝術門類邊緣逐漸模糊化,不同藝術形式的結合也運用得越來越廣泛。陶瓷裝飾中的雕刻技法和版畫的雕刻技法融合,兩者的“刻”具有共通性,探索兩者的結合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說外形式是表達作者主觀藝術構想和作品內容的基本手段,那么技法是使外形式得以物化的基本手段,使作品以特定的語言和面貌呈現在觀眾的眼前[1]。這里的技法也就是版畫技法,版畫技法包括畫稿、描稿、刻板以及印刷等。其中刻板是最關鍵也是最有趣的一步,根據使用不同型號的木刻刀在木板上雕刻出不同的線條,雕刻技法可以用來表現作者的藝術構想和作品內容,從而在創作作品內容的這個過程中就形成了特定的版畫語言。版畫是非常典型的“間接的藝術”,并非通過直接描繪進行創作,應當借助確切的媒介有效的展示藝術家內心世界[2]。所以版畫是以木板作為媒介進行雕刻然后進行印刷的美術作品,在油墨印刷的加持下,刻掉的地方留白,沒有刻的地方則是黑色,畫面形成的黑白對比,對觀者形成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力,這就是版畫的黑白語言,用黑白兩色來表現圖案的一種特殊語言。“以刀代筆”是版畫最大的特征,用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出一條條有韻味的線條,也刻出點、塊面等在畫面中組合使用。同時,使用刻刀的力度不同會有深淺不一的凹凸變化,這就是版畫獨具的“刀味”。雕刻是木刻版畫的重要技法,木刻刀與木板之間觸碰的痕跡形成了版畫的雕刻語言。
陶瓷裝飾是在陶瓷器皿表面,通過使用陶瓷工具進行加工修飾,使在滿足一定的實用功能后,根據人們的審美需求而存在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現有的陶瓷裝飾中與版畫的雕刻技法相通的要屬陶瓷剔刻裝飾。在《中國陶瓷藝術——化妝土裝飾陶瓷》一書中提到:“白地黑花:是指用毛筆在化妝土上繪圖作畫或書寫文字的一種釉下彩裝飾。黑花是由斑花石作為繪料,單色畫成,以生動的筆法和黑影輪廓表現物象。其中的“白地黑花”與版畫語言中的“黑白語言”相近。將版畫中的“白”用陶瓷器皿本身的淺色坯體或白化妝土來表現,而“黑”則用深色坯體或黑色化妝土來表現。在耀州窯和磁州窯的裝飾內容中以刻、劃為主的裝飾手法與木刻版畫中的雕刻技法都“以刀代筆”進行紋樣的刻畫。其中就包括白釉地剔、劃花、白釉地釉下黑彩劃花、珍珠地刻花等,這兩種以刻、劃為主陶瓷中常用的剔刻技法與版畫的雕刻相比,陶瓷剔刻的線條更加柔和,版畫的線條更加稚拙有力。陶瓷剔刻與版畫雕刻在各自的領域都已有成熟的表現方式了,因此,將版畫中的雕刻技法與陶瓷材料化妝土或色釉結合運用到陶瓷裝飾中有了借鑒的基礎。
版畫技法在陶瓷裝飾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版畫的雕刻技法結合陶瓷材料化妝土、色釉在陶瓷泥坯或素坯上的應用,在陶瓷坯體表面用木刻刀雕刻出花紋圖案,后施釉燒制。
化妝土裝飾是陶瓷裝飾中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版畫是在木板上雕刻完成,化妝土裝飾則是在泥坯或素坯上繪制。由于載體的不同,會有表達手法、表現形式和材料技法的差異性,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需要對每一次創作進行仔細的記錄,以及創作完成后的總結。
通過使用版畫技法來將版畫語言中的“黑白語言”和“雕刻語言”表現在陶瓷器皿上,可以借鑒參考磁州窯中的剔刻技法白地黑釉剔花裝飾工藝,這項工藝在磁州窯的裝飾技法中是使用化妝土來進行裝飾的經典用法之一,化妝土就相當于版畫印制中的油墨。先在坯體上刷上一層白色化妝土再罩上一層黑色化妝土,根據紋樣圖紙刻劃掉圖案以外的黑色化妝土。在這一步可以將線條刻畫得盡量保留版畫線條的“刀味”,可以鈍拙有力,也可以細膩而柔和。如使用圓刀、三角刀、平刀等。刀法的巧妙運用與組合可以影響線條的粗細、深淺、質感和表現力。例如,在器皿刻畫的同時改變刻刀的傾斜角度和雕刻力度,可以創作出多層次的陰影效果和肌理細節,使作品更加生動有趣。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就是浸完白色或黑色的化妝土后不再罩以其他顏色的化妝土,直接在此基礎上進行雕刻,露出坯體本身的泥色,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使陶瓷作品具有新的視覺沖擊力。
色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顏色釉。剔釉裝飾工藝也是常用的陶瓷裝飾手法之一。坯體經過噴釉、浸釉或刷釉等工序將黑色或白色釉料覆蓋在胎體上,趁色釉還沒有干透時,使用版畫的雕刻技法用刻刀刻劃出想要的圖案,這個步驟與雕刻化妝土的步驟相同,再以平刀剔去圖案或線條邊緣的色釉,露出胎體的泥色,和色釉形成一定的色彩對比,使圖案紋樣更加鮮明可見。由于有的色釉在燒制時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所以在刻畫圖案時需要把握好刻刀的力度從而控制好線條的粗細及深淺變化,當然,也可以選擇不流動的色釉,可以根據創作者對畫面的需求而定。
黑白與雕刻是版畫的重要藝術語言,黑白語言和雕刻語言在陶瓷裝飾上進行藝術加工,賦予陶瓷裝飾一種全新的審美意趣。陶瓷裝飾中的版畫語言主要用木刻刀在素坯或泥坯上進行雕刻結合黑白兩色裝飾坯體的方式表現出來,在坯體上刷上一層化妝土或色釉,用木刻刀刻劃出圖案,再根據需要是否上制透明釉,后燒制而成。
色彩是傳達信息的關鍵要素,也是視覺文化的形式語言與審美呈現[3]。黑白語言是版畫語言的重要構成部分,版畫不同于其他繪畫形式色彩豐富,版畫中的黑色給人一種神秘,莊重的感覺;而白色給人純潔、干凈、明亮之感。黑白兩色搭配在一起給人一種極致的視覺沖擊力,版畫的黑白關系應用于陶瓷裝飾不僅可以在陶瓷上創作出獨屬于版畫黑白語言的新形式,同時也可以使陶瓷作品更具色彩上的獨特性。
木版畫中的黑白語言在陶瓷裝飾中的創新運用主要表現在陶瓷裝飾畫面的處理上[4]。首先要設計好圖案,用合適的雕刻刀,刻刀的形狀、用力的大小等也直接影響整個畫面的黑白關系,與釉料或色料結合,使畫面產生強烈的黑白對比。在整體的作品中黑白對比色彩比較單一、耐看、極具裝飾性。
如圖1、圖2 所示在立體造型的陶瓷器皿上或平面泥坯上用毛筆工具刷上黑色釉料后雕刻的肌理圖案,使用三角刻刀、平刀和圓刀完成,在坯體上盡可能的保留刻刀的“刀味”,刻掉的地方留白,其余則是保留一定的黑色,黑白的組合形成了畫面,同時黑白對比強烈,整套作品看起來更加和諧富有現代陶瓷的裝飾意味。版畫的黑白語言運用在陶瓷裝飾中,不僅畫面主體更加突出,還使畫面在坯體上有一種立體的真實感,使陶瓷有了黑白語言的裝飾變得淳樸神秘。

圖1 陶瓷器皿

圖2 肌理圖案
木刻版畫的發展究其根本是雕刻語言的不斷豐富[5]。雕刻語言是木刻版畫制作的首要語言要素,與黑白語言形成相輔相成的關系。陶瓷裝飾從最原始簡單的線條刻劃到結合色釉等材料進行刻劃裝飾。陶瓷雕刻分為在半濕潤的坯體上、干透的坯體上、素燒過的素坯上還有在此基礎上的釉上和釉下雕刻,利用不同的刻刀在陶瓷坯體上刻劃出富有粗細變化、深淺不一的線條,使畫面呈現出稚拙,淳樸有趣的氛圍。如圖3、圖4 所示是在干透的坯體上施了黑色釉料后用不同的刻刀刻劃的兔生肖系列圖案,在器皿上用不同的雕刻刀刻畫出變化多樣的線條,使畫面呈現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圖3 陶瓷器皿

圖4 兔生肖系列圖案
俗話說“藝術之間是相通的,但是每種藝術又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相通性蘊含了兩者的共性,獨特性又體現兩者的個性。隨著大眾審美水平的提高,簡單的陶瓷雕刻裝飾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審美需求。版畫語言運用到陶瓷裝飾上,可以使陶瓷裝飾更加豐富。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藝術形式不斷創新,常見的陶瓷裝飾已被大多數人熟知。將版畫技法與陶瓷材料化妝土或色釉結合應用到陶瓷裝飾中,使陶瓷裝飾形成新的視覺形式。這種裝飾手法正在慢慢被大多數人喜愛,但如何走向成熟,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只有不斷地學習實踐,找到契合點并轉化為陶瓷藝術自身的裝飾語言,才能創作出具有耐人尋味的陶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