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社會是由個體構成的一個集體,其運動規律必然是由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所決定,通過分析人類個體之間的基本相互作用,將其社會化后分析集體社會的運動規律。通過對“集體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基本秩序”、“共同認識”、“生存空間”等概念的闡述,結合對基本相互作用關系的分析,討論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及螺旋式發展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分析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階段,討論了奴隸社會的非必然性和資本社會經濟危機的發生機制。
[關鍵詞]基本相互作用;共同認識;基本秩序
[中圖分類號]C91?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04
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個體對自由的追求,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和物質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是指個體在思維、思想上的活動空間,物質上的自由是指個體利用外界事物實現自我生存發展的空間,物質上自由支撐精神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反作用于物質上的自由,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發展,合起來構成個體的生存空間。
一、人類集體生存的原因及面對的矛盾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群居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是人類由個體生存發展轉變為集體生存發展的標志,由個體形成集體,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利用集體力量和集體智慧擴大和保障個體生存空間的體現。對生存空間的追求是個體的共性訴求,個體的共性訴求最終促使集體的形成,在集體中個體通過相互依存進一步擴大和保障個體的生存空間,因此從根本上說集體是個體之間為擴大和保障自己生存空間的客觀抱團行為,不以個體的意志為轉移,集體存在的最終目的必然是擴大和保障個體的生存空間。廣義的集體指所有產生相互交流個體構成的整體,交流包含精神上的交流和物質上的交流;狹義的集體是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利益集體,如現代社會中的家庭、家族、民族、國家、企業等,不同類型的集體在擴大和保障個體生存空間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集體所面臨的矛盾,一方面是集體需要通過組織最大限度的發揮出集體的力量,通過內部的不斷調整與適應,使得集體力量得到充分發揮,最終達到當時集體生存空間的邊界,即最大值。最大值取決于當時集體能達到的最大生產創造能力,稱之為“內部矛盾”。另一方面是整個集體的生存空間面對的外界壓力,主要指與自然界之間的競爭,即個體與生產創造能力提高之間的矛盾,稱之為“外部矛盾”。生產創造能力的提高決定集體生存空間邊界的延伸,因此不管集體“內部矛盾”如何,都要為集體生產創造能力的保持和提高服務,“外部競爭”是集體發展的最終矛盾,因為集體存在的最終目的是擴大和保障個體的生存空間,馬克思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性力量[2],其根本原因是科學通過提高集體的生產創造能力,從而擴大了集體空間的邊界;喬恩·埃爾斯特認為,對馬克思歷史理論的最佳概括似乎是: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以及人的發展和社會整合的不斷進步[3],從中也可以看出集體面臨的兩方面的矛盾。“外部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本文主要討論“內部矛盾”。
二、集體中個體之間的基本相互作用及其作用
人類形成集體進行的生存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既是在追求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自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推動生產創造能力向前發展,其基本力量單位是集體中個體的力量,其基本方式是通過集體勞動創造獲得物質和精神支撐。馬克思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4],其原因也在于此。集體中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整體力量的發揮,集體中個體之間存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即個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個體之間的相互合作與競爭、個體之間的組織與管理及個體之間的支持與反對,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社會化后,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形成某種運行秩序的集體,進行生產創造,四種相互作用的相適應程度決定當時集體力量的發揮程度。
集體中個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在四種基本作用中起基礎作用,合作競爭、組織管理及支持反對都是通過交流發生,交流包含物質上的交流和精神上的交流。相互交流也是形成集體的先決條件,交流的方式、質量和效率對集體規模、組織層次和集體秩序都會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規定集體的組織結構。
集體中個體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是集體進行勞動創造的主要方式,通過合作取長補短、集中力量提高生產效率,通過競爭激發出個體的潛能和創造力,從而使得個體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合作與競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統一,在一個產生相互交流的所有個體構成的集體中總的競爭力度的過渡和不足,都會導致總的合作力度的不足,合作的不足又決定了競爭力度的不足或過渡,“競爭”起主導作用,“合作”因“競爭”的變化而變化。前面已經講到集體面對“外部矛盾”和“內部矛盾”,因此集體面對的競爭一方面是內部個體之間的競爭,另一方面是整個集體與外部壓力之間的競爭;“外部競爭”是集體發展的最終矛盾,因此“外部競爭”處于主導地位,“內部競爭”要為其服務,“內外部競爭”相互統一,最終都將直接作用于合作;“競爭與合作”的過渡和不足導致集體的力量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馬克思哲學稱為“生產關系不能與生產力相匹配”;個體之間的競爭社會化形成社會化矛盾,馬克思哲學稱為“階級矛盾”。個體之間的競爭社會化后,隨著生產創造能力的提高,會形成多種多樣的集體形態,如家庭、家族、企業、國家等,這些形態是生產勞動社會分工后個體抱團應對競爭的行為。
集體中個體之間的組織與管理是對集體發展變化的引領和對集體中個體行為的約束,通過“組織”引導集體的發展變化方向,包括物質生產創造上的引領和精神上的引領;通過“管理”約束集體中個體的行為,組織與管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統一。在一個集體中管理的過渡和不足,都會導致組織的不足,組織的不足又決定了管理的過渡或者不足,“管理”起主導作用,“組織”因“管理”的變化而變化。任何一個集體的生存空間,都是由其中所有個體的生存空間的總和所構成,而集體中的“組織與管理”的不力,會直接導致“交流”、“競爭合作”、“支持反對”的混亂和無序,最終影響所有個體的生存空間大小,因此集體中的“組織與管理”關系所有個體利益,是四種相互作用中的中樞神經,將一個國家作為一個集體研究的時候,那么國家要履行的職能就是這個集體的部分“組織與管理”職能;“組織管理”不能客觀正確的發揮作用,會直接影響其他三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發揮,從而使得整個集體達不到當時集體應該達到的生產創造能力,阻礙歷史的發展。
集體中個體之間的支持與反對在“合作競爭、組織管理、交流”中形成,形成后通過支持強化“合作、組織、交流”,通過反對規范“競爭、管理、交流”。支持與反對對規范集體秩序起重要作用,其社會化后直接決定一個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否;另外“支持和反對”對集體的微觀組織單元起決定性作用,如家庭關系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要支撐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支持和反對作用”。
三、基本作用下集體秩序的一般邏輯和規律
(一)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及螺旋式發展的本質
集體在個體的共性訴求下形成,在形成中個體之間的交流、合作競爭、組織管理和支持反對伴隨產生,共性訴求必然產生共同認識,共同認識在集體進行生產創造過程中發展變化,逐步形成集體文化,即當時集體中個體的共同認識。在四種基本作用中“合作競爭”是個體進行勞動創造的主要方式,“合作與競爭”的程度決定集體生存空間的大小,因此其他三種基本作用都要為其服務,而合作與競爭中,競爭起主導作用,因此集體的運行秩序將被“競爭”所主導,四種基本作用在集體形成的過程中通過共同認識伴隨產生,因“合作與競爭”的主導地位,其他三種作用圍繞“合作與競爭”展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個集體運行秩序的維持主要依靠集體當時的文化來實現,集體文化包含道德、意識形態等,即當時集體中個體的共同認識,在共同認識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競爭合作、組織管理、支持反對、交流的基本方式,構成集體運行秩序的基礎,即主體部分;在基本秩序的基礎上,由集體中個體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四種基本相互作用進一步規范和發展集體秩序。主觀作用通過“組織管理”規范其他三種基本作用,進而保障和發展整個集體的運行秩序,這種主觀作用,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是歷史向前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集體在共同認識的基礎上自然形成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構成集體運行秩序的基礎,通過“主觀作用”進一步保障和發展秩序,構成一個完整的集體運行秩序。
因集體面對的矛盾有兩個方面,即內部競爭和外部競爭,所以集體的共同認識的主要方面也有兩個,一是對集體秩序的共同認識,二是對生產創造的共同認識;集體在生產創造中不斷積累和創造共同認識,在共同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四種基本作用生產創造出更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此即是人類社會接續發展的一般規律。
集體的生存空間是由相互聯系的個體生存空間組合而成,在一定的社會運行秩序下,“內部競爭”持續發生,不斷刺激個體生產創造,集體的生存空間隨著生產創造不斷擴大,當集體通過持續的生產創造使得在當時的運行秩序下集體的生存空間達到最大時,即達到了當時的空間邊界,個體以現有的競爭秩序通過生產創造擴大在集體中的生存空間的效果基本消失,但“內部競爭”持續發生,此時“過度競爭”發生,個體之間開始通過“零和博弈”擴大自己在集體中的空間,最終合作秩序遭到破壞,勞動創造的產出急劇下降,集體生存空間急劇縮小,社會秩序紊亂;在縮小的過程中,集體盡最大努力重建和恢復秩序,消失的生存空間,使得新一輪競爭開始,社會變革也在此時發生;在此過程中人類的共同認識持續提高,即不斷改進對社會秩序的認識和對生產創造的認識,因此新一輪競爭達到的發展高度將會比上一輪的發展高度高,這即是人類社會呈螺旋式上升發展的一般規律,只要社會秩序被“個體之間的競爭”主導,這種規律則不會改變。我國封建社會國家公權力周期性更替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周期性發生都是這種規律的典型表現。
(二)由“競爭”的主導地位形成個體的基本方面
“內部個體之間競爭”的主導地位,反應到物質上,即是個體對主要生產生活資料的競爭,主要的生產生活資料是維系個體生存空間的物質基礎,通過競爭,生產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基本秩序”里將處于組織管理的地位,那么整個集體秩序的“主觀部分”也會被生產生活資料的所有者所代表,這即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在“內部競爭”為主導的社會中,反應到物質上社會秩序將被“主要生產生活資料”所主導。生產生活資料的所有者最終的歷史價值方向是讓生產生活資料在當時的生產創造能力下的產出達到最大,且要保持向前發展創造,因此其會最大限度的通過組織管理刺激其中個體的生產創造潛能,并且會在“組織管理”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壓迫”、“階級矛盾”由此產生,但所有者必須要代表靠其所有的生產生活資料生存的所有個體的利益,若生產生活資料的所有者不能使得其“產能”的主要作用發揮出來,那么其所有權將最終被歷史所取代。以上是在獨立的生產生活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在有多個生產生活資料所有者的情況下,最終是同樣的道理,所有者處于組織管理地位,但不管有多少所有者,最終社會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是組織管理者,一方面是生產勞動者,兩個方面組合起來進行生產創造。
(三)集體公權力的產生及其運行規范
因集體是由個體構成,集體的行為必然是個體行為統一后的表現,個體行為的統一是個體之間基本作用后的結果,個體行為的統一首先靠共同認識,其次是集體通過基本作用后的主觀意志,可以看出個體行為在統一的過程中首先要維護“共同認識”,其次要保障集體主觀意志的落實,此過程中產生“集體公權力”。個體行為因集體利益而統一,因此集體的公權力必然要代表集體利益,組織管理者代表集體利益,那么也將代表集體公權力。不同的組織管理者的利益相互交織又相互聯系,最終因社會化的交流、競爭與合作、支持反對的作用,形成層次分明、相互聯系的組織結構,整個結構中包含形態各異、層級分明的組織單元,但相互聯系的組織管理者將形成一個“利益集體”,共同代表一定區域和范圍的“集體公權力”。
一個集體的公權力標記了他的領地,即是現代意識形態上的國家,國家是現代集體社會中一個相對獨立的集體組織單元,集體秩序中的主觀部分在發揮“保障和發展”作用時,因主觀的不確定性或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會導致集體秩序的主觀部分的作用得不到發揮,甚至起到反作用,如回顧當代一些國家公權力近年來的表現,不難發現這一點,可以得出“主觀作用”與基礎秩序相適應才能保證集體朝正確的方向發展的結論,但里面涉及太多,這里不展開討論。當代各國的共同認識的不一致,導致了當代各國的“國家的公權力”組織形式的不同,共同認識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對社會秩序的認識上的不同,對生產創造上的共同認識全球基本一致,即是主要發展“自然科學”,社會秩序認識上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對內部競爭秩序認識的不同,這種共同認識的不同與發展水平和歷史經歷有關,還與落后國家的發展受發達國家干擾和發達國家的發展受落后國家影響的有關,導致不能按照一般規律運行。當前全球形成了一個相互交流的整體,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逆轉,即勞動創造全球化不可逆轉,但全球公權力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沒有有效的組織起來,全球公權力將以何種形態組織并有效實施,是人類社會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公權力將代表全球所有個體的利益,全球公權力如何組織,使得全球這個“大集體”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是“全球公權力”組織的唯一方向。
四、人類社會發展形態的分析
(一)原始社會的形態分析
在原始社會,主要矛盾是集體和生產創造能力低下之間的矛盾,即“外部競爭”,此時集體即使達到當時最大的生產創造能力,其中個體能獲得物質支撐也只能維持自身生存,如果個體之間再通過相互競爭爭奪生存空間,那么必然導致集體的崩潰,此時集體被“外部競爭”所主導,社會內部的相互作用圍繞“外部競爭”展開,此時社會公權力的作用非常模糊,整個集體的運行主要靠“基礎秩序”完成,但原始社會的公權力是存在的,此時公權力的落實主要依靠個體之間的“支持反對”作用來完成,公權力在發揮組織管理的職能時,主要任務是規范合作秩序和集體事宜的決策,如原始社會的部落、氏族制度等,是后面國家公權力產生的雛形。綜上,原始社會中,個體之間合作與競爭相互作用,合作起主要作用,競爭主要來自外部,個體之間的合作和外部競爭構成一個平衡,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形態分析及奴隸社會非必要的原因
隨著原始社會共同認識的積累,生產創造能力緩慢發展,集體的生存空間逐步擴大;當集體的生存空間平均到每個個體,不但能維持每個個體的基本生存且有剩余產生的時候,人類社會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競爭逐漸變成了整個集體社會的主導,其原因是個體之間通過充分和合理的競爭,激發其潛能和創造力,會使得集體在當時生產創造能力水平下的生存空間得到最大程度的擴大和保障,此時個體之間的競爭變成了集體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必然也是集體生存和發展的主導;“個體之間的競爭”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正因如此馬克思哲學認為,人類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5]。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核心生產生活資料是土地,那么整個社會秩序也將被“土地”所主導,整個社會的秩序也圍繞土地展開,個體之間通過在競爭中獲得“土地”的控制權,獲得在集體中的組織管理的地位,取得“土地控制權”的個體通過“組織管理”形成一定的社會秩序,維持和發展整個集體的生存空間;因為“土地”這種生產生活資料的單一性,導致取得“土地控制權”的“個體”之間只存在直接的競爭關系,不存在直接的依存關系,在這種狀態下,最終導致取得“土地控制權”的“個體”擁有了絕對的權力,此時的集體公權力將會被“唯一的集體”所控制,“唯一的集體”指具有共同利益的集體。此時的社會也將會被“權力”所主導,此時的社會公權力既代表對“土地”的控制權,也代表“土地”上所有人的利益,因此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統稱為“權力社會”。
奴隸社會是“權力社會”的一種極端表現,人類社會可以通過“組織管理”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如我國的封建社會“國家公權力”只擁有土地的控制權,“土地”在個體之間可以交易,極大地保證了“個體競爭”的充分性,使得集體生產創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因此在“土地”主導的社會中,通過把? 個體奴隸化,不能使得集體的生存空間達到最大,奴隸社會是典型的“競爭過渡”,最終導致“合作”不足的一種社會形態,因此“奴隸社會”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是非必經階段。
(三)資本社會的形態分析及經濟危機的發生機制
隨著“共同認識”的發展,人類在對生產創造的共同認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具體是自然科學的突破,在應對“外部競爭”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類社會進入了資本社會,在資本社會主要生產生活資料的多樣化,導致“公權力”不再具有“唯一性”,因為不同的生產生活資料的控制者,不僅具有直接的競爭關系,而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他們具有共同的“市場”,在這種狀態下“公權力”將由“不同利益的集體”所共同代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公權力”的組織形式足以說明這一點。資本社會的主要生產生活資料的通過市場最終被資本化,即市場化,資本社會最終被“資本”所主導,社會的“組織管理”也圍繞“資本”展開,前面講到社會螺旋式的發展規律,在資本社會體現的尤為明顯,在經濟危機產生前,社會不合理或者惡性“內部競爭”必然出現,因為此時資本在現有的秩序下“產出”達到了最大,內部個體將通過吞噬其他個體的生存空間來達到自我空間的保持和發展,即過渡競爭。現代經濟學認為“投資”、“消費”和“進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其原因是這三者都是增強“內部競爭”力度的抓手,最終提高集體的生產創造能力,但這三者只能起到拉動、加速及刺激作用,經濟在某一段時期內能達到的最大高度是由集體的生產創造能力在此時能達到的最大值決定,因此這三者在經濟的復蘇期作用明顯,特別是“消費”,因其在增強“內部競爭”力度時,更具有普遍性,能更快的刺激經濟復蘇。
五、結語
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文明形態,其原因是不同文明在積累和探索的過程中,集體中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相適應程度,決定了其發展高度,在沒有完全發揮集體力量的情況下,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式,形成各種各樣的共同認識,但不管何種形式最終要通過不斷地探索,使得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相適應,集體力量得到充分發揮,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3]喬恩·埃爾斯特.理解馬克思[M].何懷遠,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8:28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作者簡介:李玉鵬(1985.11-),男,漢族,甘肅白銀人,碩士,研究方向:社會發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