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鴿 劉清斌
[摘要]PBL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出發點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突破傳統教學的障礙,提升學生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能力。本研究立足K大學《社區實訓》課程教學現狀,引入PBL教學法,將教學環節分為創設問題情境、推動分組討論、促進學習交流、引導評價反思四個部分,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研究者發現PBL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增進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與此同時,研究者也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如教師過程監管不足、學生無法適應新模式、課堂花費時間較長等問題。最后,研究者針對構筑PBL教育教學方法體系、明確PBL教學法的適用范圍、完善PBL教學法的考核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實務經驗等方面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PBL教學法;社區實訓;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61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旨在傳授知識,是一種單向的點對點的知識輸出,這種“填鴨式”教學方法所導致的被動式學習,近年來不斷被詬病,社會開始呼喚更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在諸多教學改革方法中,PBL教學法是頗具價值和備受關注的一種新模式。PBL教學法是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巴羅斯首創,它的主要特征包括情境學習、在社會交往中掌握知識、反思推理以及自主學習[1],它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弊端,以問題為起點、以學生為焦點、以能力培養為重點。多采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積極學習、有效學習、深入學習、自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動了從依賴教師教學向學生自我學習和小團體合作學習的轉變[2]。
社會工作是一個以實踐為本的應用型專業,旨在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理論和方法,回應社會問題、增進社會福祉、推動社會發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3]。因此,也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期待。《社區實訓》是K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一門必修實驗課,與專業核心課《社區工作》配套開設,旨在引導學生增進對社區工作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解決社區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將來從事社工行業打下基礎[4]。從這一點看來,PBL教學法與社會工作教育有較高的契合性。從高校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只有培養出掌握扎實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學生,社會工作專業才能在我國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真正發揮作用。
在進行教學改革前,K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社區實訓》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其一,教學方式相對保守。仍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學生習慣于教師提出問題、輸出觀點、引領學習,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獲得感不足、實操能力有待提升。其二,學生實踐場景受限。受教學成本控制、實踐教學基地設置、教學安排等因素影響,學生前往實際的社區開展實踐活動機會并不多,理論與實踐相對脫節,學生在課堂中產生的問題解決方案難以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其三,教師實務能力有待提升。專業教師多是年輕老師,一方面缺少社會工作機構、項目實務經驗,另一方面,囿于繁忙的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教師投入一線實務的時間較少。
PBL教學法以問題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學習新知識、獲得新體驗、掌握新技能。可見,將PBL教學法引入《社區實訓》課程教學極有必要。
二、PBL教學法在《社區實訓》課程中的實踐
研究者針對K大學社會工作專業92名本科生開展了為期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將PBL教學法引入《社區實訓》課程中,共計36學時。根據課程教學大綱的主要模塊進行教學設計,為每一個模塊創設一個具體問題,在課前將任務發布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搜集材料、開展調研和討論完成小組任務。課上各小組進行成果匯報交流,對于匯報內容,在場的人均可提出自己的疑問,小組成員須予以解答,之后再由其他小組和教師來進行點評。待所有小組分享完畢后,由教師總結本次課題操作的要點并展示成熟案例,課后同學們需根據課上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形成完整的問題解決方案,作為小組作業提交。教學過程包含如下環節:
(一)創設問題情境
提出問題,是《社區實訓》課程PBL教學法運用的基礎,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圍繞教學知識點,向學生提出問題,給學生創設一個實務情境,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設計問題需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問題應與《社區實訓》教學知識點緊密相關。問題的設定要緊扣教學大綱,以啟發學生思考為目的。其次,問題應具有開放性。避免提出的問題,學生只能回答是與不是、好與不好、對與不對,而是提供了一個學生能夠進行多維度、多層次思考的問題情境。再次,問題應貼近實務。提出的問題應盡量結合當前社區工作實務前沿和學生生活實際,便于學生通過與社工機構合作等方式完成實踐。最后,問題應具備可行性。即所提的問題應是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完成的,過于抽象復雜的問題不僅不能有助于學生學習,反而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推動分組討論
問題一經提出,教師將按照學生人數進行分組,由小組成員推選1名組長。小組是PBL教學法得以實施的關鍵,因此教師應始終關注小組的發展。引導學生共同參與、積極探究、合作學習才能實現個人成長和小組發展,警惕“摸魚”、“劃水”等現象。與此同時,在必要時給予幫助。在這樣的小組中,學生的討論往往能夠趨于更深層次的內容,也會在具體分工中逐漸拓展問題的廣度,如在“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模式”的學習中,小組成員可根據自己家鄉的資源優勢來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區,在討論的過程中熟悉社區資源的類別、如何挖掘社區資源、如何利用社區資源。
(三)促進學習交流
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是這個階段的焦點,一方面《社區實訓》課程的PBL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從任務分工出發,將任務劃分為若干子任務,如在“組織社區活動”的任務中,涉及到的任務分工就包含了活動流程設計、計劃書撰寫、人員招募、活動宣傳、活動物資籌備等等。學生需要圍繞具體問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協作完成任務。另一方面,還需要在小組內進行信息共享、交流討論乃至于知識統整,形成最終的小組成果。這個過程不僅僅是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過程,學生能夠將課堂上的知識帶入實踐的情境中,使得教學成果得以轉化。
(四)引導評價反思
引導生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并對所探究的問題與學習內容進行深入總結與反思,這是PBL教學法的最后一步。經過前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學生收獲了相應的學習成果,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口述、PPT、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示,隨后進行小組自評、組際互評以及教師總評。評價方式可以現場反饋,也可以結合電子問卷,在課上或者課后進行點評。讓學生在同輩群體、教師的評價中,正確、全面看待學習成果,總結與反思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以及小組協作中存在的問題。生生互評應盡可能具體和客觀,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教師在總評之后,再展示一個比較成熟的案例,引導學生對照差距、繼續完善。
三、PBL教學實踐取得的成效
在PBL教學實踐環節結束后,研究者隨機抽取不同小組成員,通過訪談收集學生對實踐效果的反饋與評價。可以發現,學生在諸多方面均得到了提升。
(一)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PBL教學法應用于《社區實訓》課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改過去填鴨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PBL教學法顯然在更大程度上發揮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的學習潛能得以挖掘,學習成果得到認同,學習價值感得到提升,學習積極性也空前高漲。走進社區、接觸真實場景的問題探索經驗,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增進了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
(二)發展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PBL教學法強調合作學習,給學生搭建了學習互助網絡。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嘗試合作、磨合合作、精進合作,逐漸習得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社區實訓》是一門實踐課程,而社區問題的解決往往無法依賴個人完成,這就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團體合作、交流成長的機會。在這個歷程中,學生還發現,合作交流的主體不僅限于學校,還覆蓋了社區相關單位、人員。
(三)增進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PBL教學法的出發點是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與社會工作專業高度契合。在《社區實訓》課程中帶著問題學習知識,學生帶著問題走進社區,步入實踐情境中探索問題,從而想辦法解決問題。在這個歷程中,學生在社區調研、社區分析、社區計劃、社區行動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均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實踐情境中的經驗又能夠成為課堂上鮮活的案例,使更多學生在案例分享中,將理論與實踐進一步融合。
四、PBL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過程監管不足
PBL教學法能夠實現的前提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但在《社區實訓》課程中發現,由于學生分組較多,部分學生自主性不夠,加之教師精力有限,難以施加有效地引導和監督。部分小組未能很好完成任務,在匯報前臨時抱佛腳的情況也是存在的。教師因工作繁忙,疏于課前課后的指導和監管,而學生的自主性又不夠就會影響教學效果。
(二)學生無法適應新模式
部分學生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PBL教學法無法適應,不習慣自主學習,更喜歡平時聽課記筆記、考前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也不愿意合作探究,在團體中參與度較低,過度依賴他人,雖經教師提醒,但仍存在“摸魚”、“劃水”等消極怠工行為。故這一教學法的應用,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模式和學習意識,進行提前、長期的引導和鋪墊,否則效果難以保證。
(三)課堂花費時間較長
傳統教學方式,傾向于教師單向的知識輸出,教師在較短時間內,能夠講授較多知識點。但PBL教學強調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知識分享,同一知識點在課堂上需要投入的時間變長,同時也需要學生投入一定的課外時間。也就是說,在課程學時不變的情況下,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刪減和重新設計,明確每一章節的重難點,否則有可能導致教學任務無法按時完成。
五、結語
PBL教學法在《社區實訓》課程中的應用總體是有效的,讓教師看到了教學更多的可能性。將教學主體從“教”向“學”的遷移是未來社會工作教育的趨勢,但仍有幾點問題需要探討。其一,社會工作是實踐性的專業,如何構筑一套以實踐為基礎的PBL教育教學方法體系,從而真正做到學用結合,這是一個難點,也是當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痛點。其二,PBL教學法有自身優勢但也有局限性,我們需進一步明確PBL教學法在社會工作專業的適用范圍。其三,PBL教學法強調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使得傳統教學法的弊端得以避免,但在最終的期末考核中尚沒有全面的課程考核方案能對學生的成長進行客觀、全面的測量。最后,PBL教學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實務情景,但當下許多社會工作教師本身也缺少實務經驗,難以幫助學生做到學用結合,這對教師本身也提出了挑戰。以上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WAI,MAN,KWONG.Book Review:"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 Social Work Context: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al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53)", Pearson, V.[J].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06.DOI:10.1142/S0219246206000118.
[2]許曉蕓.社會工作專業課程PBL教學模式探微[J].黑河學刊,2014(1):145-147.
[3]賈艷.PBL教學法在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01):114-116.
[4]景曉芬.PBL模式在社區社會工作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大學教育,2021(04):142-144.
基金項目:喀什大學教研教改課題,項目名稱:PBL教學法在《社區實訓》課程中的應用(項目編號:KJDY2106)
作者簡介:
王靜鴿(1990.10-),女,漢族,陜西咸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南疆基層社會治理;
劉清斌(1990.10-),男,漢族,福建泉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基層社會治理、青少年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