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膠州市瑞華實驗小學 崔維貞

近日,偶然翻出一本舊的《發明與創新》,一看封面是2013 年第7 期,心里一陣驚喜,這是我的第一本《發明與創新》嘛!雖然十多年過去了,但與它相識的情景還是立馬浮現在眼前。
與《發明與創新》的結緣純屬偶然。那是2013 年春天,我家搬新家了,新房子一樓的單元過道里安裝了一排奶箱,很多鄰居訂購了牛奶,我家的箱子一直空著。

圖1 閱讀雜志
當時,學校的發明協會剛成立不久,作為協會的秘書長,我正愁沒有經驗開展創新教育工作。“征訂一份發明類的期刊吧!”有了主意后我立馬上網搜索,看到《發明與創新》時,我心想:就是它了!第二天,我興沖沖地趕到郵局,訂了半年的雜志。在這之后,我每隔幾天就要打開箱門看看雜志到了沒。過了十多天,當我再次打開“報刊箱”時,一本散發著墨香的雜志靜靜地在那兒等著我。
從此以后,《發明與創新》就成了我的良師益友,這期間我也訂過其他創新類雜志,唯有《發明與創新》一直伴我到現在。十幾年來,《發明與創新》一直指引著我前行,幫我陸續收獲了“知識產權教育與科創名師工作室”首席名師、全國科創導師、全國高級科技輔導員等稱號和榮譽。
《發明與創新》對我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這幾年,我又發現了它的一個新用途,讓它成為課堂管理的新法寶。

圖2 學生與雜志合影
2022 年,教了大半輩子高中的我決定挑戰自己,毅然來到瑞華實驗小學開展小學教育工作。在這里我很快就迎來了第一個挑戰:小學生缺乏自律,課堂上“嘰嘰喳喳”,每隔幾分鐘就需要喊幾嗓子整頓紀律。向幾位資深小學老師請教后,我買來獎章對課堂表現好的學生進行獎勵。試行一段時間后發現,這種獎勵措施對大部分孩子的效果不錯,但對那幾個“小皮神”則沒什么大用。我不斷安慰自己:“你已經盡力了,要學會適應啊。”
然而,在某一天的課堂上,正在講課的我忽然發現嘰喳聲沒了,那幾個“搗蛋鬼”怎么這么安靜?我掃了一眼教室外的走廊,沒有發現班主任的身影啊!我帶著疑惑悄悄巡視過去,發現他們每人手捧一本雜志正看得入迷呢!雜志被我當場沒收,但幾分鐘后他們又開始頑皮了……
這件事讓我有所啟發。再次上課時,我抱著厚厚一打《發明與創新》來到教室,向孩子們宣布了一項新的激勵措施 :10 個獎章可以兌換1 本《發明與創新》;課堂學習任務完成后,表現好的學生可以申請當堂閱讀雜志。聽到這個消息,教室里響起一片歡呼聲。這堂課孩子們很專注很安靜,連那幾個“搗蛋鬼”也規矩多了。在后來的課堂上,雖然他們有時還是管不住自己,但獎勵性閱讀吸引著他們,課堂閑話明顯少了,他們也愛讀書了。看著我的雜志庫存越來越少,我笑了!
又到了雜志征訂的時候,我悄悄地追加了一份《發明與創新》,一份伴隨自己,一份獎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