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 210044)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強調,要切實構建文化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深入推進文化育人[1]。文化育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素養等具有積極作用。對本科院校文化育人現狀展開研究,可為本科院校文化育人工作提出可實施的、針對性的提升路徑。
以江蘇省本科院校在校生為調研對象,采用自制的問卷進行調查,運用SPSS 2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向江蘇省內七所本科院校的在校生共發放1108份問卷,經篩選最終獲得有效問卷928份,問卷有效率為83.7%。受訪者的基本特征如下:①男女生分別占比40%、60%,比例適中。②大一學生占比最高(41.59%),其次是大二學生(37.61%),大三(12.5%)、大四(8.30%)學生較少。③工學專業學生占大多數(40.40%)。
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關于加強與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為基礎建立調查問卷框架,在收集、梳理與充分借鑒同類型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設計編制了“江蘇省本科院校文化育人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問卷第一部分為被調研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級、專業等。第二部分為文化育人現狀,包括江蘇省本科院校舉辦各類文化育人活動的頻率、學生參與各類文化育人活動的頻率、文化育人活動的開展形式、學生對學校物態環境建設與文化氛圍建設的滿意度等。第三部分是文化育人活動效果分析,包括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在參與文化育人活動頻率上的差異,知識、技能及情感態度在育人效果方面的差異,學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的積極性及其效果的影響因素等。
為檢驗問卷數據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對問卷的信度與效度進行分析。采用SPSS 27.0軟件對928份有效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分析,其Cronbach’sα系數值為0.983,大于0.9,分析項的CITC值均超過0.4,說明信度水平良好,研究數據信度質量較高。詳見表1。

表1 問卷的信度檢驗結果Tab.1 Reliability statistics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利用KMO與Bartlett檢驗對問卷進行效度驗證,得到KMO值(Kaiser-Meyer-Olkin)為0.972,大于0.8,說明相關研究數據適合提取信息。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顯著值為0,小于0.01,說明研究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6個因子的方差解釋率值分別為1.047%,16.672%,12.305%,10.857%,10.150%,7.829%,旋轉后累積方差解釋率為78.860%,大于50%,意味著研究項的信息量可有效提取,問卷內容效度良好。詳見表2。
對江蘇省本科院校舉辦的各類文化育人活動的頻率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活動開展的頻率較低,校園文化活動與社會主義文化類活動開展的頻率較高。校園文化活動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活動比較貼近現實生活,更易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存在認知割裂、體驗缺失與場域封閉的困境[2]。大部分學生尚沒有認識到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重要價值,已開展的一些相關活動缺乏創新性,未能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大多數學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教育活動的次數較少,投入力度不強,活動開展的質量與效率需要提升。高校應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傳承與創新,承擔起新的使命,守護好中華文脈,促進學校育人體系建設,把握好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內在邏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詳見表3。

表3 江蘇省本科院校舉辦文化育人活動頻率的描述性統計結果Tab.3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frequency of cultu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held by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江蘇省本科院校開展文化育人活動的形式多樣,包括課程教學、文娛活動、服務實踐等,各類文化元素融入學科教學的頻率較高,對于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部分學校充分發揮了課堂主渠道作用,助力學生筑牢文化根基,提升其綜合素養。與此同時,在新媒體迅猛發展背景下,部分學校對網絡文化育人的開發與設計仍停留在發布學校相關通知與新聞的初級階段,在平臺內容建設中不能真正凸顯網絡文化建設自身的特點與優勢[3],平臺推送的內容不是學生關注的焦點,導致學生對新聞的關注度較低,參與網絡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較弱。故高校亟待創新媒體宣傳的方式與內容,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詳見表4。

表4 江蘇省本科院校文化育人活動開展形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Tab.4 Result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forms of cultu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學生對學校的物態環境建設與文化氛圍建設滿意度較高,均值接近4。其中,學生對學校環境美化的滿意度最高(m=3.93),其次是校園文化氛圍建設中的科創文化氛圍建設(m=3.89),這與本科院校的發展規劃有關,科技創新是實現自主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與戰略任務的核心保障與基本支撐,高校多致力于科創文化氛圍建設。相較而言,學校在隱性制度文化氛圍建設方面有待加強,如組織一些關于營造良好校風、學風、班風的主題活動,有助于全面提升隱性制度文化氛圍建設的質量,通過活動有效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與生活狀態。詳見表5。

表5 學生對本科院校物態環境建設與文化氛圍建設滿意度的描述性統計結果Tab.5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phys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4.1.1 不同性別學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頻率的差異性
女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的頻率略高于男生,男生與女生在參與學校舉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革命文化活動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活動的頻率(P>0.05)上沒有顯著差異。男生與女生在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方面存在差異,男生更熱衷于參與競賽類與體育類活動,女生則更傾向參加文化藝術類活動。學校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性格特點,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特長,設計多樣化的活動供其選擇,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創造力,營造和諧包容的育人環境,從而提升本科院校文化育人的質量與效果。詳見表6。

表6 江蘇省本科院校不同性別學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頻率的差異性統計結果Tab.6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frequency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participating in cultu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Jiangsu Province
4.1.2 不同年級學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頻率的差異性
分析不同年級學生參與高校文化活動頻率的差異性發現,四個年級學生參與各類文化活動的頻率存在顯著差異(F=5.907,P<0.001)。其中,大一學生的參與度最高,大四學生參與校園文化類活動的頻率高于大三學生,大三學生參與各類文化活動的頻率較低。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大三學生不僅要完成學業,要備戰考研或考公,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都用在學習或備考上,故參與各類文化活動的頻率較低。②大三學生自我認知較清晰,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部分學生會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性參加各類文化活動,但頻率會減少。③高年級學生基本已經完成在校期間的第二課堂學時要求,更傾向于將時間與精力用于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的進步,從而影響了其對各類文化活動的參與度。近幾年,大四學生參與各類文化活動的頻率有所提升,原因可能在于:①大四學生面臨升學或就業的壓力,會通過參加相關活動來提升自身綜合能力。②一些大四學生未完成學校要求的第二課堂學時,需參加一些活動以達到畢業要求。這給本科院校文化育人工作帶來一定啟發,可將具有學科特色的第二課堂活動納入第一課堂的實踐課程中,設計具有學科前沿性的教學內容,給予相應學時、學分,營造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氛圍,推動學科教學與文化育人融合發展。在各類文化活動上,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設計:①針對大一學生,可組織入學教育、文體比賽、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其初步了解所學專業與未來發展方向。②針對大二學生,可舉辦各類學科競賽、學術講座等活動,培養其具備創新精神與專業素養,做到學思結合,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③考慮到大三學生要兼顧專業課與考研等事務,可將活動重點放在專業講座與考研講座上。④針對大四學生,可舉辦就業指導、簡歷大賽等活動,提升其就業競爭力。詳見表7。

表7 江蘇省本科院校不同年級學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頻率的方差分析結果Tab.7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frequency of different grad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cultu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Jiangsu Province
4.1.3 知識、技能及情感態度在文化育人效果上的差異性
江蘇省本科院校文化育人活動開展效果的平均值為3.859。其中,文化知識掌握(m=3.761),健康成長成才(m=3.856),樹立正確三觀(m=3.960)等各維度的平均值介于3.761~3.960,說明江蘇省本科院校文化育人活動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育人目標的實現,充分體現了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性與合理性。詳見表8。
4.2.1 學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積極性的相關性分析
以學生參與積極性為因變量,以舉辦活動頻率、實地教育頻率、學科融入程度、媒體宣傳力度、物態環境建設、文化氛圍建設為自變量,通過線性回歸分析發現:舉辦活動頻率、實地教育頻率、學科融入程度的顯著性值均為P<0.05,意味著這三個自變量顯著正向影響因變量。對學生參與度影響最大的是活動舉辦頻率(β=0.423,P<0.001),其次為學科融入(β=0.423,P<0.001)、實地教育頻率(β=0.423,P<0.001),而媒體宣傳力度、文化氛圍建設兩個自變量的顯著性值P>0.05,意味著這兩個自變量不能直接對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產生影響。詳見表9。
舉辦頻率、學科融入、實地教育維度對學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的積極性有顯著作用。①本科院校舉辦文化育人活動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② 將文化育人元素融入學科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吸收。③實地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故增加文化活動的舉辦頻率、加強學科融入、推進實地教育可有效提升學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的積極性。
4.2.2 學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效果的相關性分析
如表10所示,以學生參與效果為因變量,舉辦活動頻率、實地教育頻率、學科融入程度、媒體宣傳力度、物態環境建設、文化氛圍建設為自變量,通過線性回歸分析發現:舉辦活動頻率、學科融入程度、媒體宣傳力度、物態環境建設、文化氛圍建設的顯著性值P<0.05,意味著這五個自變量顯著正向影響因變量。其中,對學生參與效果影響最大的是學科融入程度(β=0.386,P<0.001),其次是舉辦活動頻率(β=0.185,P<0.001)、文化氛圍建設(β=0.125,P=0.003<0.05)、物態環境建設(β=0.107,P=0.002<0.05)、媒體宣傳力度(β=0.089,P<0.001),而實地教育頻率的顯著性值P=0.173>0.05,意味其不能直接影響學生參與文化育人活動的效果。

表10 學生參與效果與6個自變量的線性回歸分析結果Tab.10 Results of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nd 6 independent variables
舉辦活動頻率、學科融入程度、媒體宣傳力度、物態環境建設、文化氛圍建設這五個自變量顯著正向影響因變量。其中,媒體宣傳力度、物態環境建設、文化氛圍建設雖不能直接調動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但可潛移默化地影響文化育人的效果。媒體宣傳可提升各類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引導學生理解文化育人的內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物態環境建設可通過實體物質環境讓學生感受到良好的文化氛圍與教育理念,使學生受到文化的浸潤與熏陶。文化氛圍建設從精神層面上通過校風、學風、班風等達到文化育人效果。
研究發現,江蘇省本科院校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頻率較低,學生參與率也較低,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育人效果有顯著影響,將文化育人元素融入學科教學能夠發揮很好的育人效果。故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理念有效融入大學課堂,有力推進本科院校文化育人創新發展:①推進文化育人融入學科教學理論課堂,結合課程思政開展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提升文化修養,樹立正確三觀。②推進文化育人融入學科教學實踐課堂,打通一二課堂學習路徑,學校可根據學科特色與人才培養需求設置文化育人項目,調整學科結構布局,合理配置資源,將教育理念與文化傳承相融合,深刻地分析學科建設與文化育人的共通屬性,為實現協同育人發揮積極作用。可將實踐課堂與寒暑期社會實踐、勞動課堂、美育課堂等相結合,給予相應學時、學分與資金支持,提高教師的教學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③將文化育人融入研究型教學實踐,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調研,并與科創競賽相結合。④在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校園文化活動方面,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當地特色文化相結合,增強文化育人的趣味性。
革命文化活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對文化育人的效果有顯著影響。但革命文化活動在本科院校的開展效果并不理想,活動舉辦的頻率與學生參與度均較低。故高校應加強對革命文化育人活動的重視,加強黨建與革命文化育人的緊密結合:①完善理論學習長效機制,引導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帶頭學習黨史,汲取前行奮進力量,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②突出黨建引領作用,以黨建帶團建,黨支部帶領團支部開展文化育人活動,共同把活動做深做實,結合學生需求、學院特色、專業前沿、社會需求,形成創新型本科院校文化育人品牌項目。③豐富黨建活動的內容與形式,采用線上研討、筆記展示、黨員幫扶、志愿服務等方式提升文化育人活動的質量。
新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媒介具有非常強大的功能,但本科院校新媒體平臺的推送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學生的關注度相對較低。故本科院校應運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文化育人實效:①充分認識學生的需求,提供符合學生喜好的網絡文化內容,創新網絡媒體平臺欄目設置,開設身邊榜樣力量、學生文化作品展示、校園文化活動直播等專欄,可運用短視頻剪輯、漫畫插畫繪制、虛擬現實技術等方式開展原創網絡文化作品比賽,激發學生參與網絡文化活動的熱情。②將新媒體技術與課程教學相結合,創新信息化教學途徑,完善新媒體的互動功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學習氛圍。③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運用,及時推進其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特色鮮明的文化育人項目,持續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拓寬思路。
新時代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應突顯人文關懷:①加強教學樓、體育館、圖書館、大禮堂、游泳館、大學生活動中心等場館建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完善實驗室、機房、可視化仿真中心、教學可視化中心等教學科研設施建設,做好園林景觀、花卉、衛生、湖泊等生態環境美化。②加強學校規章制度、校風、學風、班風等隱性制度建設,讓師生在思想上自覺遵守無形的規范與準則。③加強社團文化氛圍建設,規范化管理社團,設立相應章程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豐富多彩的文化育人活動中。④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注重科技創新,可開展科技文化節,舉辦科技創新類活動,營造良好的科創文化氛圍。⑤加強校園餐飲、校園治安、校園生活設施、宿舍環境等生活文化氛圍建設,繼續深入推動“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打造充滿活力、美麗溫馨、管理有序的校園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