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武,周 聰,廖艷娜,張鈺華,劉 靜,高雅婷,倪 霓,雷豐瑄,鐘芝馨
(吉首大學 醫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養老與健康是社會老齡化進程中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國老齡化呈現未富先老的特點,大多數老年人支付能力不高,入住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占比依然很低[1]。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能夠為老年人提供經濟、便利、持續的健康與養老服務,更符合健康老齡化的養老理念[2]。近年來,學界大多探討老年人養老模式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對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研究不夠充分,對影響因素的分析存在較大差異。基于此,以湖南省為例,引入安德森模型,探討湖南省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選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湖南省養老模式的發展與完善提供參考。
采用多階段整群抽樣法、結合老齡化水平與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選取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6個市州(長沙市、郴州市、衡陽市、邵陽市、永州市與湘西自治州)下屬的1~3個縣(市、區)的社區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共發放1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23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4.08%。納入標準:年齡≥60歲的人,本地長期居住者,意識清楚、能正常交流、自愿接受調查者。

在1223名調研對象中,性別,男性占48.4%,女性占51.6%。年齡,60~69歲人口居多,占48.3%。居住地,城市人口占47.3%,農村人口占52.7%。婚姻狀況,已婚人士居多,占75.4%。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學歷居多,占58.4%。月收入,2000元及以下者居多,占66.1%。受訪者中,有養老保險者占67.2%,有3個及以上子女者占44.0%。
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總分為62.57±16.55,其中舒適安全需求維度的分數最高(28.76±7.72),個性能力需求維度的分數最低(10.53±4.04),詳見表1。

表1 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量表得分情況Tab.1 Scores of community home medical care combined with elderly care service demand scale
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中排名前五及后五位的具體條目詳見表2。

表2 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得分前五及后五條目Tab.2 Top 5 and last 5 items of community home medical care combined with elderly care service demand
1.2.1 單因素分析結果
將老年人選擇的養老模式分為社區居家組1041名(85.12%)與機構組182名(14.88%)。調研結果顯示,共有3個先決因素、4個促能因素、2個需求因素、2個健康行為、2個社區因素在影響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選擇意愿時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老年人選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單因素分析Tab.3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elderly people’s choice of medical care combined with elderly care mode n(%)
1.2.2 多因素分析結果
以湖南省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選擇意愿為因變量(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1,機構醫養結合養老=0)、以單因素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年齡等13項因素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40.675,P<0.001),高齡、無固定收入、有養老保險、睡眠質量好、所在社區有養老服務中心、所在社區能滿足個人娛樂需求的老年人選擇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的可能性更大,詳見表4。

表4 老年人選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多因素分析結果Tab.4 Results of multi-factor analysis of elderly people’s choice of medical care combined with elderly care mode
湖南省老年人傾向于選擇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受訪者有1041名(85.12%),這提示他們對該養老模式的潛在需求相對較高,與支夢佳等[4]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是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多數老年人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且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有諸多優勢,如降低養老成本、提供個性化的照料與服務等。
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總分為62.57±16.55,條目均分為2.98±0.79,提示需求普遍且處于較高水平,這與田雨同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湖南省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主要集中在定期體檢、陪同看病、上門診療等方面,與既往研究中老年人對醫療服務需求最高的結果基本一致[6]。
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主要收入來源、有無養老保險、睡眠質量、社區是否有養老服務中心、社區能否滿足個人娛樂需求是影響老年人選擇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因素(P<0.05)。目前我國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仍處于積極探索階段,醫養結合相關服務納入醫保的政策尚未全面放開,低收入老年群體負擔不起昂貴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費用,而社區居家養老能夠以較低的經濟成本使老年人享受社會化照護服務。睡眠障礙不僅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還會誘發或加重疾病[7]。長期睡眠質量較差的老年人失能、患慢性病的風險大幅增加,身體機能較差,導致其對醫療、康復、護理等服務的需求增加,雖然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也提供醫療服務,但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較低,醫療資源配置不足,效果并不理想,無法滿足老年人醫療服務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被邊緣化使老年人的生活單調乏味。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對文體娛樂活動的需求僅次于醫療服務。社區能經常為老年人舉辦一些文娛活動,如廣場舞、棋類游戲等豐富了其晚年生活,提升了養老質量。
政府應加大社區宣傳力度,利用大學生志愿者力量促進老年群體養老觀念的轉變。要制定統一的養老服務質量標準、等級評定與認證體系,出臺相應的政策與激勵機制,打造能滿足老年人不同服務需求的樣板示范模式,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以積極支持醫養結合工作的開展[8]。
在健康老齡化背景下,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的長遠發展有賴于醫養資源的有機融合,要整合基層社區養老與醫療資源,如完善社區醫療基礎設施建設與專業人才配置等,打造各大公立醫院病例共享信息系統,鼓勵基層社區醫院依托此數據庫轉型為老年康復、護理醫院,推動智慧養老服務社區建設[9]。
專業養老服務人才的匱乏是醫養結合推進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可將專業養老照護人員作為緊缺人才納入衛生人員培養規劃,鼓勵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定向培養人才。要加強對養老護理人員的關愛,做好待遇保障工作,提升養老從業人員的社會認同感、職業榮譽感,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專業的醫護志愿服務隊伍,以緩解工作人員不足問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