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作為養老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在銀行理財領域推動銀發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體現。結合前期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試點情況,后續推動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發展需要在政策制度完善層面、產品創新層面、機構擴容層面、個人養老金理財行業平臺建設層面等進行發力,讓個人養老金理財進一步惠及廣大個人投資者。
關鍵詞:養老金融 銀行理財 個人養老金 個人養老金理財行業平臺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養老問題面臨較大壓力和挑戰。為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國辦發
〔2022〕7號),相關部委聯合推出個人養老金業務,有效支持養老金融業務發展。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國辦發〔2024〕1號),提出豐富養老金融產品,加強養老金融產品研發等意見。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要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對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如何更好滿足個人養老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出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必要性
(一)養老問題面臨較大挑戰
一是我國老齡化問題較為嚴峻。2022年65歲以上人口超過2億人,占總人口14.9%,較上一年提升0.7個百分點。未來隨著“60后嬰兒潮”及其子女陸續步入老年,我國老齡化程度將繼續加深。隨之而來的是老年撫養比明顯上升,迫切需要通過社會、金融、技術等多種手段緩解老齡化的壓力,但是當前的養老金融服務水平尚無法應對日益提升的老齡化水平。
二是養老多支柱體系發展不均衡。第一支柱主要通過強制要求和財政補貼的方式保證企業與個人參與度,相對完備的制度體系使得其覆蓋范圍和資金規模持續擴大。第二支柱由于準入門檻較高,覆蓋率遠低于第一支柱。第三支柱發展時間較短,整體規模還較小。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第一支柱的投資余額約為7萬億元,第二支柱的投資余額約為3萬億元,第三支柱按個人養老金計,投資余額估計不足500億元,占三支柱體系的比例不足1%。
三是個人養老金發展面臨的挑戰較多,試點以來存在著開戶多繳存少、投資收益不理想、實體經濟支持不足等問題。但從個人養老金制度政策導向來看,推出個人養老金業務包括多個目標,即提高個人養老金覆蓋率、收益率、替代率,支持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項目、提振資本市場,為投資者提供長期限、穩收益的金融產品等。但目前來看,個人養老金業務實際開展效果距離預設目標仍有較大的差距。
(二)個人養老金業務是養老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其中就包括養老金融,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養老金融工作的重視。通常認為,養老金融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個人養老金業務是養老金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發展個人養老金業務,可以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個性化的養老投資選擇。同時,養老金融需求側和供給側的創新,也將有效推動個人養老金業務的發展:一方面,服務創新讓個人養老金業務更加貼近個人的養老訴求,讓更多人參與個人養老金;另一方面,產品創新讓個人養老金產品為投資者提供更高的收益、更穩定的保障,同時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個人養老金業務發展情況
(一)個人養老金基本政策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社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原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的《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人社部發〔2022〕70號),明確我國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賬戶制,即每一個投資者可以開立唯一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并在商業銀行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相關賬戶開立后,投資者可以進行個人養老金的繳存和投資。
目前,每個投資者個人養老金的年度繳存上限為12000元,并可以根據實際繳存金額進行年度收入的稅前抵扣。個人養老金資金可以由投資者自主選擇購買符合規定的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
另外,《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明確金融行業平臺由金融監管部門組織建設,負責個人養老金所投資的金融產品的統一管理。例如,原銀保監會組織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建設了個人養老金理財行業平臺,對于個人養老金投資的理財產品進行統一管理。
(二)市場情況
根據人社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公布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地區)的通知》(人社廳函〔2022〕169號),個人養老金制度在36個先行城市或地區啟動實施。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個人養老金試點滿一年,開戶人數已超5000萬,參與人數達2022年全國納稅人數的76.8%,個人養老金可投資的金融產品超700只。
(三)運作機制
當前個人養老金運作機制具體可以分為四層(見圖1)。
第一層為人社部組織建設的個人養老金信息管理服務平臺,負責為個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并作為業務的中樞節點。第一層機制保證了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唯一性,支持個人養老金參與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為個人養老金運行提供信息核驗和綜合監管支撐。
第二層為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開戶行,為個人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直接向個人提供資金賬戶相關服務,負責資金賬戶和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校驗、綁定,完成資金賬戶額度管理、投資資金扣劃及計繳個人所得稅,確保個人養老金資金封閉運行。第二層機制的存在,充分發揮了賬戶行在資金業務和客戶對接方面的專業優勢,有效提升了個人養老金業務效率。
第三層為金融行業平臺,分別為理財產品、公募基金與保險產品的行業信息平臺,實現個人養老金各類金融產品名單統一發布、統一信息披露和信息統一報送,為個人開立個人養老金投資金融產品信息平臺賬戶,用于記錄投資者使用個人養老金投資相關金融產品的交易及份額持有情況。第三層機制保障了個人養老金投資金融產品業務順利運轉。例如,基于個人養老金理財行業平臺的功能,實現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進行信息集中披露與發布,統一的業務監測與監管報告,在有效提升業務效率的同時保障業務合規開展。
第四層為個人養老金產品銷售機構和發行機構,其中銷售機構負責直接面向市場投資者,接收投資者投資交易業務申請,發行機構負責發行運作個人養老金投資金融產品,根據監管要求向金融行業平臺報送個人養老金投資金融產品基本信息、持倉和交易明細等數據信息。在前三層的支持下,第四層具體負責產品銷售和投資,在為投資者帶來回報的同時,充分發揮個人養老金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
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現狀
(一)市場情況
一是機構準入情況。根據主管部門安排,首批開辦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的機構包括商業銀行23家(銷售機構)、理財公司11家(發行機構),其中,商業銀行包括6家國有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和5家城商行。
二是產品發行情況。自2023年2月首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發行以來,截至2023年12月末,共有6家理財公司發行23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從產品性質來看,23只產品均為開放式產品,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或三級(中);從產品開放頻率來看,除2只產品為按年開放以外,其余產品均為每日開放并設置了一年以上的最短持有期限。
三是產品銷售情況。從投資者分布情況來看,大部分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集中于北上廣深,占比超過50%。但對于人均收入較低的地區,由于個人養老金的節稅效應不明顯,繳納個人養老金并進行理財投資的人數很少。
四是產品投資運作情況。20只產品投資性質為固定收益類,3只產品為混合類,其中混合類產品也以固定收益資產投資為主。
五是產品收益情況。2023年,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97%,所有產品的收益率均為正,其中收益率最高的產品收益率為MmKJlnOIxC/K5u3AxFQE+g==4.45%。2024年,雖然受市場影響,個別產品凈值有所回撤,但管理人仍然很好地控制回撤幅度,保證了投資者養老本金未受損失,獲得客戶的認可。
六是產品收費情況。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落實主管部門要求開展減費讓利,個人養老金子份額的管理費率和銷售手續費率平均為萬分之五左右。
七是產品贖回情況。根據個人養老金制度對贖回條件有較嚴格的限制,一般情況下,投資者贖回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后無法將資金從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中轉出,因此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極少贖回,贖回比例不足0.5%。
(二)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具有一定優勢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與其他個人養老金金融產品相比,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兼顧普惠性、收益確定性和支持實體經濟,具有獨特優勢。
一是普惠性強。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起購門檻較低,認購起點金額僅為1元;同時,通過降費讓利于投資者,相關費率顯著低于其他養老金融產品和理財產品。23只產品個人養老金子份額的管理費率和銷售手續費率平均為萬分之五左右,遠低于同類理財產品千分之二左右的費率水平。另外,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自主投資比例較高,相比于采用基金中的基金(FOF)模式的個人養老金公募基金,不需要向底層產品管理人繳納管理費。
二是確定性高。2023年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在大類配置方面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控制了波動更劇烈的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有效應對資本市場波動,投資收益相對較好。2023年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約為3%,23只產品中無一只產品發生虧損,有7只產品基本達到了業績比較基準。經測算,對于在10年后將要退休的投資者,如每年全額投資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則在10年后可以獲得最高42%的節稅收益1和15%~25%的投資收益,相關收益確定性高,有助于在個人養老金業務試點前期培養投資者對于業務的信任感和認可度。
三是直接支持實體經濟。相比于存款和保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更能夠直接支持實體經濟。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末,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債券、非標準化債權、未上市股權等資產,支持實體經濟資金規模約19萬億元。理財資金投向綠色債券規模超2500億元,投向“一帶一路”、區域發展、扶貧紓困等專項債券規模超1100億元,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超3.8萬億元。
(三)與養老理財業務共同助力養老金融建設
2021年,原銀保監會正式開展了養老理財試點工作。試點以來,10家理財公司順利發行51只養老理財產品,累計購買人次約47萬,累計募集金額超1000億元。隨著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開展,銀行理財在養老多支柱體系建設的兩翼已經基本具備,其中養老理財主要解決養老金融產品供給問題,而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主要解決養老金融產品需求的問題。兩項試點工作為銀行理財全面參與建設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根據原銀保監會《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保監規〔2022〕16號),個人養老金可購買的理財產品中首先包括養老理財產品。這說明主管部門在進行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的制度設計時,也充分考慮了養老理財和個人養老金的關系,將養老理財產品設計為個人養老金的重要購買對象,希望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成功經驗能助力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順利開展。
(四)存在的問題
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還存在著一些自身問題,影響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優勢的進一步發揮。
一是投資者需求有待進一步滿足。相較于公募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和銀行,理財公司作為后來者,大部分機構成立至今時間不足5年,尚處初創期,對于養老業務缺少積累。截至2023年末,發行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機構僅6家,產品僅23只,明顯少于其他三類金融產品。例如,同為資管產品的個人養老金公募基金產品,雖然單只規模不足個人養老理財產品的50%,但總量約為個人養老金公募理財產品的3倍。
二是參與機構和銷售區域受限。根據個人養老金制度規定,目前能發行養老理財產品和個人養老金理財的機構只有11家,只有36個城市開展了個人養老金業務試點。同時可開展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代銷的機構只有23家,其他機構尚沒有資格開展代銷業務。同時,很多地區的投資者無法購買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普惠性仍有待進一步拓展。
三是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流動性不足。目前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發行人希望發行長期限的理財產品,以利于進行長期資產配置投資,而投資者希望購買短期限的理財產品。根據個人養老金制度,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封閉期至少一年,且不能質押、轉讓,投資者無法根據收益表現及時進行資產配置的調整。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無法滿足投資者流動性需求降低了對投資者的購買吸引力。
四是缺少長期優質資產供給。目前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投資的基礎資產同大多數普通理財產品一樣,以貨幣市場工具、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為主,與普通產品并無不同,這導致個人養老金理財的投資運作上特殊性和優惠力度較小,“養老”的特點在資產端體現得不明顯?!百Y產荒”局面突顯,這導致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管理人難以實際開展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因此也很難做到高收益。23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雖然全部實現了正收益,但增值較少,與投資者的期望有一定的距離。
RtPtDu1cFvNwQCl9/kx0rg==更好推動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優先以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為著力點,發展個人養老金業務,對構建中國特色養老理財,推動銀發經濟發展,豐富中老年人養老金融產品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發展。
一是稅收政策上給予更多優惠。給予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等同于公募基金的免稅政策,或者是稅收遞減政策,從而提高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二是開展適度的投資機制創新。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可以設置一定的凈值管理與平滑機制以減少凈值的波動,同時個人養老金產品適當投資低流動性的資產或項目類資產,以提高產品收益率,滿足投資者對個人養老理財產品本身的“增值”需要。
三是試點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轉讓與質押業務,滿足投資者流動性資產配置需求。嘗試開展以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為試點的轉讓與質押機制。充分發揮理財行業平臺基礎設施功能,通過理財中央數據交換平臺高效實時的數據與信息交互機制,實現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份額轉讓與質押,滿足投資者靈活進行產品資產配置的需求。同時,建設個人養老金理財客戶端,為參與機構提供一站式產品管理、投資者信息管理、數據交互、分析監測等服務,為理財產品持有人提供產品查詢、份額查詢等服務。
四是在資產端引入更多創新機制。引導理財公司優化養老產品創設,將資金投向綠色、環保、國家戰略性行業項目,與養老金融產業協同,完善產品設計,豐富產品種類,增強產品普惠性。
五是擴大試點范圍。支持更多理財公司開展養老理財產品的發行,支持更多機構開展養老理財產品的代銷,支持參與機構將銷售范圍擴展到更多城市,惠及更多投資者。
六是推動理財公司成為全國社?;鸬墓芾砣??;诶碡敼驹诶碡敭a品資產配置上追求穩定性、安全性的特點,建議理財公司像基金公司一樣成為社?;鸬墓芾砣?,或將理財公司發行的優質理財產品納入全國社保基金可投資的資產范圍。
參考文獻
[1] 郭金龍,李紅梅. 關于國際養老金融產品的分析與比較[N]. 金融時報,2022-6-21.
[2] 劉元豪.金融機構視角下德國養老金融 產品的發展與借鑒[J]. 債券,2022(5). DOI: 10.3969/j.issn.2095-3585.2022.05.008.
[3] 童雪敏,許偉,等. 從中美個人養老調查看養老理財產品的發展方向[J]. 債券,2022(5). DOI: 10.3969/j.issn.2095-3585. 2022.05.011.
[4]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EB/OL].(2024-2-2)[2024-2-2]. https://www.chinawealth.com.cn/zzlc/xwzx/xwgg/20240202/8587285.shtml.
[5] ICI. Quarterly Retirement Market Data[EB/OL].(2024-3-14) [2024-3-14]. https://www.ici.org/research/stats/retir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