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甫安
軍嫂相依情,鄰里互助心。我們軍休所里,軍嫂真不少,她們雖已退休,卻在志愿服務、鄰里幫扶上,散發著光和熱。
今天,讓我們認識認識三位熱心人——

劉書玉軍休干部劉成明的妻子,60歲,中共黨員,退休干部
“今天的風真大。得虧我去了,要不陳姐的頭疼又犯了。”劉書玉一進門,一邊脫掉值勤的馬甲,一邊對老伴劉成明說。
劉書玉是海淀區八一社區志愿者服務隊的負責人之一,領導著十幾名志愿者。逢年過節,或是趕上重大活動,志愿者們都要上崗巡邏值守。
3月30日,各個鎮街已安排了清明節期間的安全巡邏。按計劃,那天本應該是干休所另一退休人員陳姐和其他幾名志愿者上崗。可當劉書玉得知那天有8級陣風,她二話沒說,利索地收拾好家務,出門替陳姐頂了班。劉書玉知道,陳姐年齡較大,長年有頭疼的毛病,大風一吹,頭疼會更厲害。
這樣的事情,劉書玉常做。
軍休干部于厚甫,年近九十,和劉書玉住在同一個單元,是她的樓上鄰居,也是她愛心志愿幫扶的對象之一。于老老伴去世不久,自己和外甥住一塊,外甥工作忙,常常很晚才回家。怕老人孤單,劉書玉便經常去看望他。
一天晚上,劉書玉照常去看望于老,敲門半天沒人回應。她輕推開大門,只見于老閉著眼睛坐在沙發上,原來是看著電視睡著了。她趕緊上前推醒于老,攙扶著他進房間休息。
于老耳背,使用手機也有些吃力,他不會弄微信群,消息不靈通,很多通知收不到。劉書玉就細心地給他加入微信群,耐心地教他使用。后來,于老特意給劉書玉發了一條微信:“小劉,我年老耳背聽力很差,感謝你不厭其煩幫我,衷心謝謝你!”

李素琴軍休干部鄭國英的妻子,80歲,中共黨員,退休教師
“幸虧有李老師的陪伴,我媽不僅身體好了很多,心情更是開朗了不少。”說起李素琴阿姨,軍休干部遺孀邢老師的獨生女兒贊不絕口。
邢老師家住李素琴對門。2017年前的一天,邢老師在家不慎摔倒。
李素琴得知后,立即趕到現場,并喊來自己的老伴鄭國英和鄰居劉書玉的老母親,三人齊心協力把邢老師扶到床上。
就是這一摔,讓邢老師竟從此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獨生女兒工作繁忙,在家時間少,只好請保姆來照顧邢老師。
保姆一到,李素琴就領著她在院子里熟悉環境,軍休大院有什么規矩,食堂、賣菜店、垃圾點在哪里,介紹得一清二楚。邢老師喜歡吃什么菜,魚怎么做,她都手把手地教。邢老師家的東西怎么歸置,事情怎么處理,她也常常給予指點……保姆適應得快,把邢老師也照顧得好。
因為摔跤導致長年臥床,邢老師心情不是很好,女兒也十分擔心,怕老人情緒不好影響身體健康……李素琴就常寬慰她:“你寬寬心,我和老鄭有空多去看看她,陪她聊聊天。”
一有空,李素琴就和老伴帶上自家包的包子,弄點邢老師愛吃的東西,上她家串門。
“邢姐姐,您看這天多好啊。多吃點,早點好起來,咱們一塊曬曬太陽去,好好活著,好好樂呵。”
“邢姐姐,春天到了,這薺菜可是我和老鄭特地去野外挖的,您吃吃看,是不是咱們年輕時吃的味道。”
…………
許是陪伴起了作用,邢老師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

邵付靈軍休干部袁黨平的妻子,55歲,群眾
“趙阿姨,您家里還需要什么東西啊,今天想吃什么?我一會兒上您家去,給您帶上。”
邵付靈口中的趙阿姨叫趙英坤,是她的幫扶對象。趙阿姨年過八旬,一個人在院里獨居,因病長年服藥,需要有人照料。
邵付靈經常去趙阿姨家幫忙,給老人解解悶。遇上趙阿姨有個頭疼腦熱,她更是三天兩頭帶她去醫院看病、拿藥。夏天到了,她會提早把趙阿姨家的空調清洗干凈;秋天到了,她又會清洗好空調,并把罩子套上……
邵付靈精通烹飪,做得一手好飯菜,她常變著花樣地為趙阿姨做些面條、餃子,有時還烤點面包、做點餅干,給老人送去。
有一次,趙阿姨食欲不振,連著好幾天,邵付靈送過去的東西,老人都提不起興趣吃。邵付靈見狀,就自己動手腌制了一點泡菜,送去讓趙阿姨開開胃。
邵付靈還買來新鮮菠菜榨成汁和面,搟成綠色的面條,煮給趙阿姨吃。老人一見綠油油的面條,頓時來了食欲,吃得津津有味。看她吃了整整一碗面條,邵付靈也很開心:“趙阿姨,下回我還這樣榨汁給你做,可以包餃子,還可以做出橙色面條,只要你愿意吃……”
像這樣的家務小事,邵付靈做了很多。她說:“人都有老的時候,給左鄰右舍多一點關心,也是舉手之勞啊。”
有時一個人忙不過來,邵付靈就會把愛人袁黨平拉上。就因為這,有人特意編了幾句順口溜,夸贊他們兩口子:“你擦玻璃我拖地,你洗空調我做飯,幫扶老人干完活,夫妻雙雙把家還。”
(作者為軍休干部)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