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一凡 辛世俊
[摘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這一命題的理論依據包含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與宗旨、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全面性”是指生活內容的多元性、涵蓋人群的廣泛性和生活品質提升的漸進性。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踐問題。這里的“實踐”既有黨和政府通過方針政策指導、帶領中國人民頑強奮斗的社會實踐,也包括公民個人主體性的發揮。
[關鍵詞]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人的全面發展;個人整體素養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608(2024)02-0016-07
“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1]是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深刻領會這一命題的學理依據、豐富內涵與實踐路徑,有利于將“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理念貫徹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在更高水平上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在世界現代化浪潮中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比較優勢與突出特色,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各項任務的落實。
一、新時代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原理性詮釋
所謂生活品質,指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認知、向往以及對生活質量提升的追求。生活品質這一概念具有以下四點內涵。一是通過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得到肯定。否定人生意義的人,會放棄對生活價值的追求,必然會否認生活品質的提升。二是在時空對比中生成。生活品質涉及過去、現在和未來。沒有過去的經歷、當下的現狀,就無法確定什么是生活品質,當然不可能有新的追求目標。人只有不滿足當下的生活狀況,才有繼續提高生活品質的動力。三是在動態中發展。生活品質的提升體現了人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和對新生活目標的期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這里所說的“日益增長”,既包括生活內容的擴展,也包括生活層次的提升。四是靠實踐推動。生活品質的提高依靠人在社會實踐中發揮的主體能動性,要通過促進社會實踐的發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來實現個體生活質量(物質和精神)的提升。
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在馬克思之前,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理論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3]既然馬克思主義是為人民立言、為人民代言的理論,那么,也只有馬克思主義才真正代表人民利益、關心人民福祉,才真正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從這種意義上說,這里所說的理論依據,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依據。
(一)從馬克思主義所彰顯的理論本質看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無產階級運動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4]。這種由生存到享受的發展,無疑意味著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這種提升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指全面發展。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5]。恩格斯還認為,所謂人的全面發展,是指“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6]。
二是指人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于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7]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誕生地。恩格斯則更為具體地論述了將人從動物界提升為人的理論。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只有一種有計劃地生產和分配的自覺的社會生產組織,才能在社會方面把人從其余的動物中提升出來,正像一般生產曾經在物種方面把人從其余的動物中提升出來一樣。”[8]如果說第一次提升是生產力發展結果的話,那么,第二次提升則是生產關系變革促成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個體生存斗爭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9]
三是真正地解放自己。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10]。解放就是“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11]。
(二)從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與宗旨看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對自己要“干什么”的正確回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犧牲和勇氣,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為中國人民擺脫壓迫、剝削進而過上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后,面對一窮二白的現實,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斗爭精神,下決心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的生活。毛澤東說:“韓愈有一篇文章叫《送窮文》,我們要寫送窮文。中國要幾十年才能將窮鬼送走。”[12]雖然毛澤東意識到“要使幾億人口的中國人生活得好,要把我們這個經濟落后、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富裕的、強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國家,這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13],但是,毛澤東從來沒有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相反,他從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深刻洞悉改善人民生活的歷史必然性。1953年2月20日,在視察九江地區時,毛澤東聽取了史辛銘對九江工農業生產情況的介紹并指出,“共產黨從接管國民黨政權的第一天起,就把眼睛盯住生產建設,不遺余力地抓好這一個中心工作。要讓歷史證明,我們不僅能夠領導好革命戰爭,而且也一定能夠領導好和平時期的經濟建設,讓全國人民過上好日子”[14]。“如果大家生活不提高,革命就沒有必要,因此生活福利都要逐步提高”[15]。“這種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曉得明天的事”[16]。
(三)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看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與中國特色,這些既反映了中國獨特的國情特點,又規避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追趕性和原創性相統一的現代化,它超越了資本本位而明確了人民本位,擯棄了叢林法則而要實現和平發展,規避了西方物質中心主義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而更加注重兩個文明相協調以及共同富裕。所有這些特點,歸結到一點,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都是為了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17]“有沒有”指的是滿足生活的必需品數量,“好不好”指的則是生活的品質。譬如,滿足群眾受教育的需要,首要的是要實現“有學上”,即學校的招生數量要滿足人們上學的需要。在這個問題解決了之后,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愿望就會變得迫切。高質量發展體現了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必然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18]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提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9]習近平還指出:“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站在群眾立場上,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批評和建議,真抓實干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20]總的來說,“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21]。
二、新時代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具象性詮釋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只有全面發展的社會,才能滿足人們全面而豐富的需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所說的“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正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這里所說的“全面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生活內容的多元性
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人的需要的多樣性和層次性決定生活內容的多元性。
其一是物質生活的品質。物質生活(衣食住行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歷史,正是一部人類孜孜不倦追求物質生活提升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伊始就致力于改變舊中國人民物質生活困苦的境況,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告別饑餓、消除絕對貧困的物質生活飛速提升的輝煌道路。新時代,提高物質生活品質,不再僅僅是滿足人們的基本衣食住行等需要,而是要從過去“有沒有”向“好不好”“優不優”轉變。過去是吃飽,現在是吃好、吃健康;過去是求生存,現在是求生態;過去是有房子住,現在是實現居住環境好等。譬如,以旅游為代表的休閑生活已經成為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吃有肉,住有樓,還有閑錢去旅游”。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旅行目的地更加多樣化,出境游持續升溫,人民群眾對旅游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
其二是精神生活的品質。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精神生活品質的提升需求。以電影為例,據統計,2023年6月1日至8月31日,我國電影暑期檔票房達206.19億元,這是我國暑期檔票房首次突破200億元,創造了新的暑期檔票房紀錄。這一創紀錄的數據充分表明了人民群眾對滿足精神需要的要求越來越高。以網絡世界為例,中國被稱為互聯網改變得最為充分的國家。習近平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誰都不愿生活在一個充斥著虛假、詐騙、攻擊、謾罵、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間。”[22]既然網絡已經成為公眾獲取公共服務和咨詢的新平臺,成為大家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新空間,我們就應“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23]。總的來說,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文化強國戰略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但是,也要看到精神文化生產發展和精神產品的供給還很不平衡,尤其是高質量、高水平的精神食糧供應不足,豐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還要更進一步。
其三是健康生活的品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24]身體健康是基礎。如果一個家庭中有一個人得了重病,往往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就會降低。提升健康生活品質,不僅要實現人民群眾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而且要通過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打造健康環境,以及發展健康產業等多個渠道深入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看病難、看病貴是群眾呼聲最高的問題之一。在農村,因病信仰宗教、因病返貧的現象值得高度重視。發展是硬道理,提高人民健康生活品質也是硬道理。
其四是安全生活的品質。國以安為興,民以安為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25]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問題一旦發生,往往會帶來難以忍受之痛。例如,2023年7月23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三十四中學校體育館屋頂坍塌,這場事故造成11人死亡,對于這11名遇難者的家人來說,失去親人之痛是任何金錢都無法彌補的。人民群眾的安全生活品質內涵豐富,既涵蓋人身安全、生產安全、食品安全、住房安全、交通安全、金融財產安全等傳統安全領域,也覆蓋數據安全、生態安全等新安全領域。只有居安思危,統籌好發展和安全,不斷在前進道路上防范和化解好各種風險,才能建立起一個穩定和諧、祥和安寧的高品質社會生活環境。
(二)涵蓋人群的廣泛性
生活是人的生活,而這里說的人,是指全體中國人民。1941年11月6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是要為全國人民謀利益,“而不是只為一部分人謀利益。全國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權利,參與政治的權利和保護財產的權利。全國人民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都要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總之是要各得其所”[26]。1955年,毛澤東在談到建設富裕、強大的國家時特別強調,“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27]。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解釋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時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8]習近平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29]中國共產黨所說的人民是一個具體概念,也是一個整體概念。人民共享,就是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發展的成果。從這種意義上說,在社會主義中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與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三)生活品質提升的漸進性
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社會進步狀況漸進式、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譬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但這個本質要求不可能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實現,不過,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要著手做這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更應該把這個問題進一步提上日程。習近平深刻闡明了這個問題:“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不能等實現了現代化再來解決共同富裕問題,而是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30]
三、新時代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建構性詮釋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踐問題。這里的“實踐”既有黨和政府通過方針政策指導的社會實踐,也包括公民個人主體性的發揮。
(一)從黨和政府的角度看
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中具有關鍵作用。毛澤東指出,“我們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31]。1955年10月,毛澤東邀請工商界代表人士談話,希望大家認清社會發展規律,掌握自己的命運,主動走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說:“我們的目標是要使我國比現在大為發展,大為富、大為強。”[32]
中國共產黨100多年的奮斗史就是一部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在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習近平曾總結,中國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就是要讓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一年比一年過得好。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一些舉措,為我們在新征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物質基礎。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統籌高質量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生態文明發展等,以各行各業的高質量發展保證人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
第二,完善分配制度,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在他們所設想的未來社會中,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收入分配直接關系社會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涉及每個老百姓的“錢袋子”,關系千家萬戶的“好日子”,是人們最為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最直接最現實基礎。早在2017年,胡錦濤就曾指出:“一些國家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和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后,沒有處理好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結果社會矛盾激化、現代化進程受阻,這方面的深刻教訓值得汲取。”[3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了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分配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做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近年,我國在勞動收入報酬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完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進一步夯實了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根基。
第三,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落實人民勞動的基本權利。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也是直接影響人民生活品質的基礎性因素。現代化越發展,自動化水平越高,人工智能越成熟,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越少,這是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不能回避的矛盾。我們黨歷來重視就業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中的重大作用。毛澤東十分重視對失業工人和失業知識分子的救濟。鄧小平也曾提出過現代化生產過程中要統籌兼顧充分就業的問題。新時代,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要健全就業指導與培訓服務體系,提升勞動者素質和技能,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以高質量人才推動高質量就業;要開展多渠道靈活就業和創業,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為勞動者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等提供便利。
第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以制度優勢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安全閥和社會安定運轉的壓艙石。中國人口基數大,我們亟須進一步在就業、醫療、養老等方面加快完善覆蓋全國的多層次的“保基本”社會保障安全網。要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推動基本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省級統籌;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不斷完善面向老人、婦女、兒童等群體的社會福利制度,推動慈善事業、社會救助不斷發展。
第五,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筑牢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根基。健康是人生之本,健康是最大的財富。全面落實黨的健康中國建設方略,應重點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針對孤寡老人的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把醫療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二)從個人主體性發揮的角度看
從個人主體性發揮的角度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有以下兩個層面的路徑。
一方面,應認識到人世間一切幸福生活都需要靠個體的辛勤勞動來創造。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的對象化活動,是人的自覺的類活動,是以自身為目的的活動,并且終將不僅僅是謀生手段,而是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個體生活品質的提高離不開每個人的辛勤勞動。早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等根據地發動了以勞動競賽為主要形式的大生產運動,原本處在偏遠之地的根據地到處呈現出勞動人民“手舉鋤頭、腳踩紡織機”的熱鬧景象。在敵人的封鎖下,根據地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了生活,為進一步開展革命斗爭奠定了基礎。
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是無數先烈們拿命換來的。對今天美好生活的感悟必須有歷史感,不講歷史,道理講不清楚,對歷史必然性的認識也不清楚。同時,對美好生活的感悟還必須有包括辛勤勞動在內的個人生活體驗以及個人素養的提升。這告訴我們,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不僅是外在的,而且是內在的。習近平說,“這兩年,我去了中國很多貧困地區,看望了很多貧困家庭,他們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34]。習近平這里所說的老百姓“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就是人民迫切渴望提高生活品質的內在需要。正是這種需要成為驅動我們勝利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內生動力;正是這些“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使我們的人民群眾時刻不忘辛勤勞動,努力耕耘,奔走在不斷提升生活品質的幸福之路上。
另一方面,應努力提升個體素養。習近平多次提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所謂“感”,就是感性認知和感性體驗。感性認知和感性體驗是需要素養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談得非常清楚:“人的眼睛與野性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與野性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35]這是因為,人具有動物所沒有的感知能力,而人的感知能力“是在后天的生活世界中,通過人類的社會實踐,與社會他人發生社會關系而逐漸形成的”[36]。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實踐閱歷、社會經驗等,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性認知和感性體驗。“只有音樂才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因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就是說,它只能像我的本質力量作為一種主體能力自為地存在著那樣才對我而存在,因為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來說才有意義)恰好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37]。在馬克思看來,感性認知與感性體驗是主體的一種能力。從這種意義上說,人民群眾的現代化水平是衡量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因素,“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文明轉型的過程”[38]。只有真正實現人的現代化,才能源源不斷地在人民群眾中產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力量。實現人的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的,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手段。同樣道理,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除要以高質量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外,還應全方位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身體健康素質、思維能力等,促進人民群眾精神共同富裕。這告訴我們,提高生活品質是需要素養的,尤其是提高人們精神生活品質遠比提高物質生活品質復雜得多。如果你有一雙欣賞萬物的眼睛,就能從柴米油鹽的瑣碎日常生活中發現美好;如果你有感恩的心態,就會發現美好生活并不遙遠,也不陌生,就在自己身邊;如果你有敬畏自然之心,就會保護自然,自覺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志愿者;如果你有辯證思維,就會換位思考,化解生活中很多矛盾,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等。沒有人民群眾自身素養的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就是不完整的。而提高人民的整體素養,并非單靠外在的條件,個人的努力無疑是不可替代的。
[參考文獻]
[1][24][2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48-49、5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52.
[5][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8-309、302.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8][9][10][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60、671、154、10.
[12][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47、108.
[14][15][16][2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35、458、459、459.
[17][20][2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9、138、238.
[18]人民日報社.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綜述(2020—2021)[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2:147.
[1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22][23]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9.
[2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28]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29]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237.
[30]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60.
[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3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3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共文獻出版社,2009:79.
[34]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62.
[35][3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191.
[36]韓一凡.日常生活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3):42-45.
[38]李庚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邏輯思者[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社會科學版),2023(1):1-12.
[責任編輯:李曼]
[收稿日期]2023-11-28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3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與質量提升工程項目(YJS2023KC19)和2022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融入研究”(2022ZSZ06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1.韓一凡(1984— ),男,河南鄭州人,博士,河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辛世俊(1954— ),男,河南孟津人,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