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華
(甘肅省渭源縣路園鎮幼兒園,甘肅 渭源 748207)
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教師要先從課本知識切入,以固有的教材內容為基本切入點.課前認真研究與閱讀課本,深入發掘與提取有關社會責任方面的元素,且適當放大該部分內容,并帶領學生著重分析這些信息,使其在學習化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借此潛移默化地提升社會責任素養.
與其他科目一樣,化學也有著自己的發展歷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化學的發展歷程,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化學的魅力和精彩之處.這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化學在人類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熱情和社會責任感[1].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通過改進教材中的實驗、控制試劑用量、指導學生進行微型實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同時,綠色化學已成為初中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其目的是減少化學教學中的污染物,保護環境.因此,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合理地滲透綠色實驗理念,對原有實驗進行改進和創新,避免給環境帶來負擔,盡可能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2].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
化學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科學,課本中也融入了許多生活元素.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巧妙地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分析和探究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和現象,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素養.除了理論教學和實驗操作,教師還應該開辟第二課堂.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制定保護環境的措施,從而加深其對社會責任素養的理解和認識[3].
“金屬礦物與冶煉”是九年級化學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本課題是在學生學習金屬性質的基礎上,重點介紹金屬礦物與冶煉.本節內容既涉及眾多金屬礦物的知識認知,又涉及鐵的冶煉原理與工業煉鐵的實際操作的技能問題,是學生第一次由理論走向實踐的學習機會,同時為有關含雜質的物質化學計算打下知識基礎,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在前一節學習了金屬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尤其是對金屬單質的化學性質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但對金屬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缺乏認知與思考.本節試圖引導學生從元素的角度出發,認識游離態與化合態金屬元素在化學性質上不同,建立相關物質的“元素觀”.
(1)知道元素有兩種存在形態,進而認識幾種常見的金屬礦物;以實驗室煉鐵為主學習金屬冶煉原理.
(2)通過對工業煉鐵原理的探討與研究,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通過高爐煉鐵的學習,感受化學對促進科技發展、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重要作用,培養社會責任感.
實驗室煉鐵的實驗裝置、現象和操作.
高爐煉鐵的有關化學反應.
2.6.1課堂引入
教師活動:
【創設情境】
多媒體現場播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剪輯視頻.
【板書】金屬礦物與冶煉
學生活動:認真觀看、感悟.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現社會責任感的滲透性.
2.6.2新課講解1
教師活動:
【過渡】“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這句詩詞表達了淘金的艱辛過程和淘金工人的堅韌毅力.金可以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取,鐵也能嗎?
【板書】一、前世——深山鐵礦石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尋找答案并完成自主學習習題.
學生活動:匯報自主學習的結果,提出問題或疑惑.
設計意圖:引入古詩詞,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6.3新課講解2
教師活動:
【過渡】鐵是生產生活中最重要的金屬之一,它具有廣泛的應用和重要的經濟價值.那么,鐵是如何制成呢?這得益于我國豐富的鐵礦資源和人民的聰明才智.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開始煉鐵.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中生動描寫了熱火朝天的煉鐵場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工業化的發展,煉鐵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和完善,目前我國鋼鐵生產量居于全球領先地位.鋼鐵產量的大幅增長,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板書】二、今生——冶煉
學生活動:自主預習,完成課前導航.
學生活動:認真傾聽、感受;自主學習;匯報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煉鐵歷史以及我國在煉鋼、煉鐵方面的矚目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與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四個自信”這一思政元素.
2.6.4實驗探究
教師活動:
【過渡】學習了工業煉鐵,請大家思考:在實驗室我們如何把氧化鐵煉成鐵?
【實驗探究】觀察實驗,小組討論完成任務單上的問題.
(1)實驗現象:
(2)反應方程式:
(3)小組討論:
①為什么先通CO再加熱氧化鐵?
②澄清石灰水的作用?
③導管口的酒精燈起什么作用?
④反應結束后為什么先停止加熱,后停止通CO?
【拓展延伸】看誰主意多:尾氣處理還有什么辦法?
【過渡】以上實驗步驟能否顛倒?播放實驗視頻,引導學生了解錯誤操作的后果.通過觀看這個視頻,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化學知識對我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性.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化學,讓化學知識為我們的人生保駕護航.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交流,認真歸納總結.認真思考,踴躍發言.
設計意圖: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滲透化學知識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6.5課堂總結
教師活動:
【思考】實驗室煉得的鐵是什么鐵?高爐煉鐵制得的是什么鐵? 那如何把生鐵煉成鋼呢?這就是鋼鐵的來世.
【板書】三、來世——鋼
思考:生鐵如何煉成鋼?
【講授】工業上,人們把生鐵放在煉鋼爐里,吹進 O2冶煉,降低含碳量并除去 P、S等雜質,制得的產品稱為鋼.鋼材硬度高、韌性好,具有優異的彈性和可加工性,可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
【過渡】生活中常見的其他金屬,又是如何冶煉呢? 根據“知識視窗”提示,總結金屬的冶煉方法.
【板書】四、鐵的冶煉

【總結升華】通過學習,說說你的收獲?
【寄語】“鐵不鍛煉不成鋼,人不歷練不成材.”希望同學們在面對挫折時,勇往直前,永不言敗,方能成長為真正的“鋼鐵”.
設計意圖:溫故實驗,并體現學習化學的意義.將所學知識結構化和系統化,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升華主題,培養學生良好品格.
2.6.6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視頻來引課,激發了學生探究的學習熱情,也對學生進行了意志品質的教育,同時采用鋼鐵的“三生三世”為教學路線,展開環節,層層遞進,順利地完成了這堂課.本課中選準社會責任感元素,如有關煉鐵的詩句、煉鐵的相關歷史等,對學生進行了別樣的化學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增強學生“四個自信”.同時,組織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解決這節課的難點,利用拓展遷移,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同時,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充分理解課標和教材,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形成社會責任認知、意識和行為.教師以身作則,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規范他們的社會責任行為.在教學過程中,依托情境教學、引經據典等方式將化學知識與社會責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還應開展探究實驗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實踐,從而進一步加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環節之間的銜接應該更加自然,以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