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車樂樂,劉文思
(陜西科技大學,西安 710021)
馬家窯文化位于黃河上游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分布在甘肅的西北地區。經過數千年的演進,馬家窯文化的發展可細分為馬家窯、邊家林、半山和馬廠時期。這個時期的彩陶制作極為繁榮,數量和質量均堪稱中國新石器時代之最。彩陶是馬家窯文化的顯著特點,其發達程度可以被稱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的鼎盛時期。在迄今為止的中國所有彩陶發現中,馬家窯彩陶的數量是最多的,其色彩絢麗,工藝精致,顯示出獨特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舞蹈紋彩陶盆中的圖案,是馬家窯文化的藝術瑰寶之一,它表現了先民們在重大活動時的群舞場景,這是人類精神生活走向繁榮的生動體現。這種排列方式具有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和動態感,讓人在欣賞中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同時也體現了馬家窯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
通過對馬家窯彩陶的研究,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早期社會的集體崇拜行為,以及人們對共同神靈的尊崇程度和表達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力的變革,馬家窯文化后期的社會轉向了父系氏族為中心的社會結構,這也導致了人們對神靈信仰的改變,體現了不同時期個體信仰和追求的差異。同時,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研究馬家窯文化中體現的吉祥觀念,探索我國吉祥觀念最早的表現形式與傳達方式,這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吉祥觀念的內涵非常豐富多樣,是我國文化和生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含了祝福、美好、幸福、祈求的意愿,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關于吉祥觀念的發展,也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積淀,才逐步形成體系,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于吉祥的觀念還不明確,只是渴望萬物繁榮昌盛,希望自己的部落族人延續興旺,最初的祈愿期望都是通過最樸素的形式表現出來。一般都寄托于具體的事物,從我國早期的研究來看,古人對生殖有崇拜之情,便在各種巖石壁畫陶器上會繪制魚紋、蛙紋等產卵較多的物體來體現這種吉祥寓意,后來人們逐漸有對日的崇拜,就繪制鳥紋,太陽紋,通常早期的祈愿都有具體的依托,后來也會發展為固定的圖案和圖騰,有些甚至成為族落的標志。而到后期的發展,吉祥觀念的變化便越來越多樣化,除了通過物體表面特征形象的展現來表達吉祥觀念,更有諧音寓意來體現吉祥觀念。
馬家窯舞蹈紋是彩陶盆上的文化瑰寶,馬家窯舞蹈紋主要出現在彩陶盆的內壁上,馬家窯舞蹈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而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黎凡特地區的石板或石盆上也記載著歷史上最早的舞蹈紋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西北地區甘肅的彩陶盆上最早出現了舞蹈紋樣,這些紋樣在馬家窯彩陶器物上最為常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舞蹈紋樣,從形式來看,無論是抽象的舞蹈紋還是半抽象半具體的舞蹈紋,都呈現出剪影的效果。
據考古發現,目前出土的含有舞蹈紋的陶盆共有五件,其中,流傳于日本東京的舞蹈紋彩陶盆被認為是最早的一件(如圖1)。而發掘于我國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的舞蹈紋彩陶盆,則是最為典型的一件舞蹈紋彩陶作品(如圖2)。馬家窯舞蹈紋中的紋樣具有極為相似的特征,都以剪影形式呈現,且以圓臉不見五官的面部表現,身體細長且有些溜肩。每組人物都手拉著手,除此之外并沒有別的動作。馬家窯舞蹈紋圖案是用細泥紅陶制成的,呈現出橙紅色的顏色。整個圖案富有節奏感和動態感。以細泥紅陶為載體,賦予了舞蹈紋深深的象征意義。而這種象征意義很可能與古代部落的宗教信仰、社會分工乃至生活習俗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件舞蹈紋彩陶盆中,他們手拉著手,排成圓圈,腳下有平行弦紋,象征著蕩漾的水波。每個人物的剪影都以黑色平涂的方式呈現。這些人物的造型簡潔明快,雖然圖像簡單,但是通過不斷的重復,帶來了一定的韻味和節奏感。

圖1 流失于日本東京的舞蹈紋彩陶盆

圖2 孫家寨舞蹈紋彩陶盆
從人物紋樣的發展看,馬家窯的舞蹈紋并不是首次出現的人物紋樣。馬家窯陶器受到仰韶時期文化的影響較大,最初出現人物紋樣的陶器是仰韶時期的人面魚紋盆,其人面紋和魚紋對稱排列,體現了早期人民對生殖的崇拜。后來,馬家窯文化中也有許多與生殖崇拜有關的紋樣,包括男女性的生殖器紋飾、雙人紋以及神人葫蘆紋的紋樣裝飾。雖然人物紋的紋樣出現較早,但舞蹈紋的涵義并不那么簡單。從仰韶時期人物和魚的組合裝飾中可以看出早期先民對水、魚的崇拜。然而,到了馬家窯時期,通過分析紋樣及人物特征,可以發現紋樣的趨勢逐漸從魚紋轉向鳥紋,人們從對水的崇拜轉變為對鳥的崇拜。從舞蹈紋的形式分析中,許多學者認為其形式是人與鳥的結合。
馬家窯舞蹈紋不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更是文化的載體。它所描繪的舞蹈場景和人物形象,可能蘊含著早期人類對自然、神靈的敬畏和崇拜。它以平涂手法創造出了類似剪影的效果,形式獨特且生動。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顯然并非偶然,它可能代表了早期人類對某些神秘或神圣事物的崇拜,也或許是一種古老的慶祝儀式或神秘的舞蹈形式。同時,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也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古代社會生活、宗教信仰以及審美觀念的重要線索。馬家窯舞蹈紋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遠的社會文化內涵,成為了研究古代文化和生活的寶貴資料。
馬家窯陶瓷中的舞蹈紋樣,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這些舞蹈紋樣并沒有經歷由具象到抽象的演變過程,而是在每個彩陶盆上呈現出剪影式的效果。雖然每個彩陶盆上的人物形態各異,但整體造型特征卻保持著基本穩定。這些人物形象飽滿圓潤,線條流暢,面部繪制簡約而不失生動。在繪制舞姿時,采用了整體連貫的方式,使整個人體形態流暢自然,不斷循環。無論是從個體形態還是整體造型來看,都體現了圓潤流暢、簡潔大方的特點。彩陶盆中的舞蹈紋樣由多人組成圈舞形式,再現了遠古先民手拉手集體跳舞和唱歌的場景。這些紋樣繪制在圓形彩陶盆的內側,形成了一個即將成圓的形態,大圓圈中包含著用來表達人物的小圓圈。從圖案寓意的角度來看,這些紋樣無一不體現著先民們對團圓美滿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圓融圓滿被視為一種吉祥的觀念。
馬家窯陶瓷中的舞蹈紋樣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展示了古代中國美學的開端,也體現了人們對團圓美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其團圓的人物造型和整體造型都表達了先民對于團圓、圓滿等吉祥觀念的祈盼和探求。
從圖案寓意的角度來看,馬家窯舞蹈紋彩陶盆的紋飾不僅僅是對于人體的描繪,而且蘊含著更為深刻的象征意義。許多學者認為,這些舞蹈紋樣表達了某種圖騰崇拜,與先民們的宗教信仰和巫術祭祀密切相關。
在早期,先民們以水紋、魚紋、蛙紋等作為圖騰崇拜的象征,魚紋和蛙紋在吉祥觀念中一直都是多子多福的象征,體現了先民希望自己的部族能夠繁榮昌盛。而在后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化,對魚紋的崇拜逐漸轉向了對鳥和太陽的崇拜。人們通過舞蹈來表達對神靈的敬仰,希望得到太陽神的保佑,能夠五谷豐登,不僅反映了當時人們在社會中的交流與團結,更是展現了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得到了巨大的改變。在馬家窯舞蹈紋彩陶盆的圖案中,可以看到一些人物形象與普通的人物形象有所不同,被人們認為是鳥類的裝飾,這表明了人們對于鳥類的崇拜和敬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在社會中的交流與團結,為社會的繁榮和和諧提供了保證。對于當時的先民來說,生活的富裕、家族的繁衍、社會的和諧都是吉祥的象征。這些元素在舞蹈紋、彩陶的圖案中也都有所體現,這也是為什么馬家窯舞蹈紋彩陶盆被認為是中國新石器時期彩陶藝術的瑰寶之一。
馬家窯舞蹈紋彩陶盆的圖案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更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義。它們反映了先民們對自然、宗教和生命的敬畏和重視,以及對于神靈的崇拜和追求吉祥的愿望。同時,這些圖案也體現了人們在社會中的交流與團結,對于社會的繁榮和和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對舞蹈紋彩陶盆的圖案寓意進行研究后可以發現,其中的吉祥觀念主要體現在對動物的崇拜以及圖騰的模擬上,這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界的敬畏以及在進行祭祀和巫術活動中對神力的崇敬之情,祈求神靈的庇佑和生活的吉祥。此外,集體活動也促進了部落之間的社會交流與團結,從而為社會的繁榮和諧提供了保障。同時,這些圖案也蘊含著人們追求繁榮昌盛的愿望。這些都是對生活幸福吉祥的追求,也體現了我國先民們對于追求吉祥觀念的初步體現。
馬家窯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彩陶藝術的瑰寶,通過對馬家窯彩陶舞蹈紋的研究,我們了解到早期人們對于吉祥觀念的追求和表達。在紋飾中,人們模擬動物或圖騰的形象、通過祭祀或巫術活動表達對神靈的崇敬,也感受到了新石器時期由母系氏族過渡為父系氏族不同的圖騰崇拜,而彩陶盆中的舞蹈紋作為古代人們追求美和表現生活的一種獨特方式,也為我們展示了當時農業經濟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貌。
通過對馬家窯彩陶舞蹈紋的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古代文化、探索人類精神世界,了解了我國早期吉祥觀念的展現方式和古典美學的展現。未來,我們還可以將這種研究拓展到其他歷史時期和地域的彩陶文化,從更加廣泛的視角探討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演變。同時,這種研究也可以為我們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新的啟示和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