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生產建設項目
[摘要] 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發生后及時、如實報告并開展危害監測是法定要求。鑒于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沒有統一的編寫標準,在分析生產建設項目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形式和特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編制要點和基本內容,以提升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效率和成果質量。其中,報告編制要點包括編制單位要求、監測要求、文本要求及時限要求,基本內容包括項目基本情況、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情況、水土流失危害事件調查、水土流失危害事件造成的影響、結論和建議、附件附圖及相關資料等內容。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 C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4.005
[引用格式] 滿小軍,王莎,鐘惠花,等.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編制要點[J].中國水土保持,2024(4):17-20.
我國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使各類生產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侵蝕空間有限、侵蝕類型復雜、危害嚴重等特征[1],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重要設施、生態環境帶來嚴重損害,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環境問題。據2022年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全國共有水土流失面積265.34萬km2,其中中度以上侵蝕面積為93.61萬km2,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35.28%[2]。因生產建設活動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而造成水土流失危害時,生產建設單位或運行管理單位應依法及時、如實向有關部門報告,并組織相關單位對危害事件發生原因、危害程度和所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進行調查分析,為水行政主管部門開展水土流失危害事件調查、確認提供依據。目前,國家及行業現行規程規范和技術標準對編制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沒有統一的格式規定和程序標準,給行政確認事項“不能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認定”帶來了較大的阻礙。筆者基于生產建設項目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形式和特征,探討了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編制要求及基本內容,以期對規范編制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和對“不能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認定”提供依據。
1水土流失危害
1.1水土流失危害形式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是城鎮建設、礦產開發、交通和水利工程建設等生產建設活動,擾動地表、堆置棄土(石、渣)、構筑各類人工邊坡而造成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與損失,是典型的現代人為加速侵蝕。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瀉溜、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棄土(石、渣)淤積、阻塞河道等。
1.2水土流失危害特征生產建設項目對土地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破壞了地表植被和穩定的地形,產生的水土流失具有面積廣、侵蝕強度大、流失量多、時空分布集中等特點,其造成的損害主要表現為:①削弱地力,破壞土地資源。水土流失會破壞下墊面原有植被和土壤結構,造成地形地貌破碎,土地“沙化”“石化”,土層變薄,土壤理化性質和透水性、持水力等下降,加劇干旱發展。②損害項目區及周邊環境,降低人居環境質量。主要表現為對土地資源及地表植被、水資源、水土保持設施及其功能、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項目區周邊環境的破壞[3],直接或間接影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甚至是生存環境。③水土流失形成的山體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等,沖毀公路、鐵路、水利、電力工程等重要設施和村鎮、廠礦等人口聚集區域,破壞交通設施安全,威脅群眾生產生活。④水土流失致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積、阻塞河道、湖泊和水庫,削弱河道行洪能力,縮減湖泊、水庫庫容,降低其綜合利用功能,加劇洪澇災害風險。
2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報告和監測
2.1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報告責任主體生產建設單位、運行管理單位是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防控的責任主體,也是依法落實水土流失防治的責任主體。1)法律對出現安全生產事故立即報告責任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規定,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立即如實報告當地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遲報,不得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毀滅有關證據,否則將受到刑事處罰。2)行政法規對水土流失災害報告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規定,因發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而造成水土流失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向水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的種類、程度、發生時間和已采取的措施等情況。3)有關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報告和監測的要求。《水利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通知》(辦水保〔2020〕161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規程(試行)》規定,監測單位發現可能發生水土流失危害情況的,應隨時向生產建設單位報告, 滿小軍等: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編制要點重點監測水土流失對主體工程、周邊重要設施等造成的影響及危害;建設單位應在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發生后7 d內向水行政主管部門報送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報告。
2.2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是用于生產建設項目某一特定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發生原因的調查分析、造成的水土流失影響、采取的應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并提出監測結論和建議的技術報告。根據自然和人為水土流失類型,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分為兩類:一類是報告因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事件,具有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等特征;另一類是報告生產建設項目因違背自然或客觀規律,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等主觀失誤或過錯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事件。
3報告編制要點
3.1編制單位要求水土保持監測機構依法對生產建設項目進行水土流失監測的,由其承擔編制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建設單位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自行監測的,由其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機構編制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已完成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并向水行政主管部門報備驗收成果的生產建設項目,由運行管理單位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機構編制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
3.2監測要求開展水土流失危害調查、勘測工作應符合《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與評價標準》(GB/T 51240—2018)、《水土保持工程調查與勘測標準》(GB/T 51297—2018)、《水土流失危險程度分級標準》(SL 718—2015)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調查規范(1∶50 000)》(DZ/T 0261—2014)等相關技術標準的規定。調查、勘測方法應根據調查對象來確定,水土流失危害面積的確定可采用實測法、填圖法和遙感監測法等,水土流失危害其他指標和危害程度的確定可采用實地調查、測量、勘察和詢問等方法。在水土流失調查、勘測過程中出現險情時,應立即停止調查、勘測工作,并根據危險產生的原因和可能發展的破壞形式,采取控制、加固措施,待危險消除后方可繼續。
3.3文本要求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編寫和印制應符合《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文件編寫和印制格式規定(試行)》(辦水保〔2018〕135號)相關要求,報告格式應符合圖1編制框架。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編制內容宜簡明扼要,數據真實,專業術語規范準確,結論客觀。
3.4時限要求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發生后,建設單位或運行管理單位負責人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立即如實報告,并組織相關單位開展調查、分析,根據水土流失動態變化、隱患排查、治理恢復及可能產生的次生(衍生)災害等情況,持續開展后續跟蹤監測,直至消除危害后果、恢復現場后結束。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報告編制應在7 d內完成,并向水行政主管部門報送。
4報告編制基本內容
4.1項目基本情況1)建設項目概況。簡要描述項目地理位置、建設內容和規模、占地面積、土石方量、建設工期和投資等;明確主體工程設計、施工、監理及水土保持監理、監測等單位情況,主體工程劃分為多個標段的,應明確各標段參建單位情況。2)工程建設進度。簡要描述項目施工進展(形象進度)、已完工的施工內容及占地面積、挖填土石方量等。涉及取土場、棄渣場的,應重點描述取土場、棄渣場的數量、位置、現狀和防護情況;已完工移交運行管護的應說明運行管理單位情況。
4.2水土保持工作開展情況1)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情況。①依法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應說明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審查、許可等相關內容,企業投資的生產建設項目還需說明水行政主管部門開展水土保持方案合規性檢查情況。②對應急搶險項目和免予辦理審批手續的生產建設項目,需說明按照水土保持技術規范、標準設計的防治措施情況。2)水土保持監測、監理情況。①依法應當進行水土流失監測的項目,必須說明監測單位監測項目部組建、人員配置、技術交底和監測設施建設情況,以及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季度報告、年度報告、總結報告的編制情況和成果報送情況。監測過程中歷次發現的可能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危害或已經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危害的情況,以及向生產建設單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的情況。②依法應當開展水土保持監理的項目,必須說明監理單位按照水土保持監理標準和規范開展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監理的情況,以及水土保持監理規劃、監理實施細則、監理月報、年度報告、總結報告的編制情況和成果報送情況。監理過程中歷次發現的水土保持工程重要部位、關鍵工序施工不規范、質量不達標,可能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危害或已經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危害的情況,以及下達監理指令和督促整改的情況。3)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應簡要說明按照水土保持技術規范、標準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情況。①工程措施應明確措施名稱、結構形式、布設位置、實施時段,統計截排水措施的長度、攔擋措施的長度、防護措施面積、土地整治面積、表土剝離(保護)數量;②植物措施應明確植物類型、布設位置、實施時段,統計實施面積;③臨時措施應明確措施名稱、布設位置、實施時段,統計臨時攔擋、排水措施的長度,臨時沉沙數量及苫蓋面積等;④出現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后,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應急措施,應按照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措施標準統計。
4.3水土流失危害事件調查1)事件基本情況。需說明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發生的時間、區域、過程,以及水土流失類型、面積、分布及強度等基本情況,分析、判別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應調查下游及周邊影響范圍內重要基礎設施的分布情況,分析、判別崩塌、滑坡、泥石流潛在危險程度。水力侵蝕危險程度和滑坡、泥石流危險程度可作為擬定相關防護措施的參考。2)事故原因分析。對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初步分析,包括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指出可能產生的次生、衍生危害和危害變化趨勢,并說明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發生后生產建設單位及各參建單位或運行管理單位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情況。
4.4水土流失危害事件造成的影響水土流失危害事件造成的影響應明確:①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影響區域和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②土壤流失量、棄土(石)方量,并說明測算方法及測算過程;③水土流失對主體工程造成危害的形式、數量和程度,以及造成的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等情況;④水土流失對周邊環境和設施造成危害的形式、數量及程度,特別是對周邊基礎設施、民用設施、生態環境的影響。危害形式描述主要包括:①掩埋或沖毀農田、道路、居民點、學校等的數量、面積、毀壞程度;②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鐵路、輸變電、輸油氣管線和供水設施(管線)等重大(重要)工程(設施)毀壞的數量、面積及損害程度;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位置、面積、體積及危害程度;④直接棄入江河湖泊的棄土(石、渣)位置、方量,以及堵塞河道長度、面積等情況。
4.5結論和建議應定性給出水土保持監測結論,提出控制、降低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影響的對策、措施,以及后續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具體建議。
4.6附件、附圖及相關資料附件主要為水土流失危害監測記錄表;附圖主要為項目水土流失危害影響區域示意圖;相關資料主要為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相關影像資料等,應明確拍攝時間;其他支撐材料包括涉及取土、棄渣的,應提供取土協議、棄渣受納協議等;已移交運行管理單位管護的,應提供水土保持設施移交管理手續。
5結束語按規定及時編報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是依法落實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具體體現。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本地區水土保持監管實際,建立配套完善的行政確認事項制度,制定規范、統一的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監測報告編寫格式、內容和要求,提升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效率和成果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專業委員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計指南[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國水土保持公報(2022年)[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2022:3.
[3] 史東梅,蔣光毅,郭宏忠,等.生產建設項目人為水土流失的生態環境損害評估[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21,19(2):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