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會寧縣
[摘要] 會寧縣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開展全流域綜合治理,推進“祖厲河聚水+淤地壩集水+坡改梯攔水+生態塘截水+水保林蓄水+小流域治水”的“1+N”綜合治理模式,以實施水生態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嚴格水行政執法為保障,建管并舉,持續推動縣域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富有會寧特色的水土保持新路子。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 C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4.010
[引用格式] 王鵬.會寧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綜述[J].中國水土保持,2024(4):32-34.
會寧縣隸屬于甘肅省白銀市,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平均海拔2 025 m,總面積6 439 km2,轄28個鄉鎮,現有人口56.62萬人。會寧縣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帶的西北邊緣部,年均降水量437 mm,年均水面蒸發量1 800 mm。境內梁峁交錯,川塬繚繞,早期自然條件嚴酷,植被稀少,致使水土流失面積大、分布范圍廣、侵蝕程度高,是隴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水土流失面積曾占縣域總面積的95.93%。多年來,會寧縣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把水土保持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以強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抓手,持續推動縣域生態環境向好發展。2023年,繼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后,甘肅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方案》,為推進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會寧縣深刻領會水土保持工作新理念、新要求,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統籌謀劃,明確工作重點,對標對表新形勢下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目標、新舉措,持續推動全縣水土保持工作邁上新臺階。
1取得的成效會寧縣地處干旱半干旱過渡地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屬于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面對惡劣的生態環境和生存條件,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興水強縣”“生態立縣”“梯田化縣”發展戰略,注重把梯田建設、生態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擴大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提高水土保持率,全縣水土保持事業呈現出發展加快、生態改善的良好態勢。特別是近年來,會寧縣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堅決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政治責任[1],按照《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要求,緊緊圍繞構建祖厲河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帶目標,堅持治城、治河、治山、治污、治村、治田“六治齊抓”,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開展全流域綜合治理,推進“祖厲河聚水+淤地壩集水+坡改梯攔水+生態塘截水+水保林蓄水+小流域治水”的“1+N”綜合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條富有會寧特色的水土保持新路子。同時,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規劃、同步實施,推進城鄉融合,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截至2022年底,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 270.4 km2,其中興修梯田1 637.0 km2、造林1 219.0 km2、種草1 082.1 km2、實施其他水土保持措施332.3 km2,治理程度達到69.13%,水土保持率達到65.15%以上,祖厲河年均輸沙量從4 539萬t減少到1 261萬t[2]。
2工作經驗
2.1理念與思路先行,錨定治理工作目標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同時,組織編制了《會寧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6—2030年)》《會寧縣水土保持規劃(2022—2030年)》《黃河上游會寧縣祖厲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暨綜合治理規劃(2021—2030)》等專項規劃,將全縣劃分為南部華家嶺水源涵養區、中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北部高海拔生態脆弱區,從實際出發提出預防治理措施,作為謀劃項目、推動落實的有效支撐。二是注重理念創新。搶抓政策機遇,堅持“六治齊抓”,在項目謀劃設計中,注重結合鄉村建設行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等,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嚴格整流域治理。三是完善制度辦法。制定《會寧縣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管理辦法》《會寧縣梯田建設考核驗收辦法》《會寧縣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管理辦法》等,嚴格落實梯田建設“五項機制”和水土保持工程“十項制度”,認真執行工程質量“三檢制”,切實做好工程質量的全過程控制,進一步規范了工程建設與管理行為。
2.2組織與協調齊抓,加快責任體系建設一是健全工作機構。始終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縣級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負責人為主任、分管負責人為副主任,縣水務、發改等部門主要負責人和各鄉(鎮)長為成員的水土保持工作委員會,組織落實全縣水土保持工作;成立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協調推進工程建設;設立了會寧縣水土保持工作站,隸屬會寧縣水務局,為正科級建制事業單位,負責落實水土保持工作,目前人員隊伍配備齊全、結構合理。二是政府調度承諾。全力爭創全國水土保持示范縣,針對水土保持重點任務落實難的問題,縣政府及時召開工作調度會,研究制定具體舉措,并明確落實時限;針對每年坡耕地、淤地壩項目計劃下達晚、工期緊的實際,由政府出面做出承諾,提前啟動坡耕地、淤地壩等國家有投資意向的項目,確保每年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及時有效落實。三是人大監督推進。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提議縣人大發起了保護黃河上游華家嶺濕地行動,開展了一系列調研活動,創作拍攝了《黃河上游華家嶺濕地——西蘭大道挽起的一串天然翡翠珍珠》專題片;針對建成的“兩山”基地展覽館,從保護濕地生態、推進鄉村旅游、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向縣政府提出了14條建議,并督促落實。四是部門協同作戰。明確了縣級有關部門和單位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建立和完善了目標責任考核、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水土保持補償費收繳及管護經費落實等工作機制,各部門主動認領、協同作戰,把人為擾動作為“控增”的重點,常態化推動水土保持各項管理措施不斷落實;構建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人大、政協領導協同抓,水保部門落實抓,相關部門、鄉鎮配合抓的工作機制,切實做到屆屆都能接著干,年年都有新變化。
2.3落實與成效互促,構建綜合治理格局一是祖厲河聚水。堅持治理與防護并重,注重生態修復,規劃實施祖厲河全流域綜合治理,總投資39.6億元。從2012年開始,已累計治理河道27.35 km,正在治理38.5 km,累計完成投資16.2億元,逐步將祖厲河打造成為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幸福河”。二是淤地壩集水。開展祖厲河流域黃土高原固溝保塬,全縣現有淤地壩7座、攔沙壩32座、谷坊260道。其中自2021年以來,新建淤地壩7座、攔沙壩12座,新規劃建設人工濕地13處,配套攔沙壩78座,逐步實現了黃河上游華家嶺諸多山谷流水潺潺,濕地面積逐年增加。三是坡改梯攔水。始終堅持把梯田建設作為改善農業基礎條件的根本措施來抓,特別是2010年以來國家啟動實施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以其科學化、規模化、規范化為全縣梯田建設樹立了樣板。截至2022年底,全縣已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10項,累計治理坡耕地7 846.67 hm2,攔泥56.51萬t,攔蓄水量133.42萬m3,農村人均梯田面積達到0.27 hm2以上。四是生態塘截水。 王鵬:會寧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綜述為改善城鄉環境質量,組織實施了縣城區、郭城驛鎮、頭寨子鎮3處生態塘建設,在凈化水質、蓄滯雨洪、保護生物多樣性、構建城市藍綠空間等方面,逐步補齊了城鄉生活污水治理短板。五是水保林蓄水。持續推進祖厲河生態廊道建設暨國道247線綜合治理,大規模推進荒坡治理、植樹造林,大力實施“雙千”工程,用實際行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生態美麗新會寧。“十三五”以來,共營造水土保持林20 553.33 hm2,攔泥86.31萬t,攔蓄水量221.94萬m3,水土流失量明顯減少,水源涵養效果明顯。六是小流域治水。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連片治理理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形成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目前,已治理完成祖河干流及和王川、八里溝等21條小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 270.4 km2,治理程度達到69.13%,水土保持率達到65.15%以上,水保防護體系綜合徑流攔蓄和攔泥效率分別達到38%和45%。
2.4治理與開發并重,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一是堅持不懈抓基礎。將梯田建設和提灌上水工程、高效節水工程有效地結合起來,提檔升級全縣水利基礎設施,水澆地面積有望從15 333.33 hm2擴大至47 433.33 hm2;同時通過構建完善“龍頭企業+基地+新型經營主體+農民”模式,實現資源整合,做大做強特色產業,農民增收、企業增利、財政增稅的多贏局面逐步形成。二是統籌兼顧抓治理。針對全縣“兩區”劃分[3]及水土流失的特點,做到面上治理與專項重點工程建設同步推進,依托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程、國家碳匯儲備林建設項目、國家森林鄉村建設項目等的實施,凸顯水土保持生態綜合治理效益。三是注重發展抓開發。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寓經濟開發于水土流失治理之中,在追求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同時盡最大努力發揮水土保持的經濟效益,有序推進水肥一體化高標準梯田建設[4],引進社會企業參與,以科學種植技術、現代經營理念、先進管理模式,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2022年項目區玉米、馬鈴薯兩種糧食作物單產分別增長了250%、400%,實現了水土保持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四是依法行政抓保護。始終把預防監督和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甘肅省水土保持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監督與管理并舉,全力提升治理成效,鞏固治理成果。督促縣內生產建設項目編報水土保持方案150份,劃定防治責任范圍120.92 km2,落實水土保持措施總投資8.67億元,縣域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2.5項目與資金傾斜,凝聚攻堅克難合力一是宣傳大發動。在重點工程項目區通過設立宣傳牌,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紀念日及“世界水日”“中國水周”主題宣傳活動等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水土保持法制宣傳;同時通過會寧融媒、會寧水務公眾號等媒體對全縣水土保持工作進行宣傳,省市多家媒體多次報道全縣水生態綜合治理取得的成效。二是資源共享。建立和完善企業引進、土地流轉、工程上水[4]、土地平整、田間配套、造林綠化、日常監管等工作機制,按照項目整合、資源共享的原則,加大各部門之間溝通協調、資源整合的力度,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成效。僅2022年,縣農業農村局就爭取到10 000 hm2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縣水務局規劃實施坡改梯1 553.33 hm2,縣自然資源局落實土地整治項目486.67 hm2,縣林草局規劃實施造林綠化4 526.67 hm2。三是資金大整合。統籌整合水務、自然資源、住建、林草、鄉村振興等部門項目資金,積極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撬動民間資金。2020年以來,水務、農業農村等部門整合資金共計18.23億元,不斷加快水土保持及生態建設項目落地實施。通過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城鄉面貌發生了徹底改變。四是全民共參與。探索“一事一議”和群眾義務投勞等參與式建設機制,僅在建設7座淤地壩時就組織群眾投勞23萬個工日,找到了多方籌資、社會幫扶、全民聯動等好方法,全民參與、全員共建的水土保持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3展望今后,會寧縣將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規要求,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抓手,以水生態項目建設為依托,以梯田建設為主線,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嚴格管控人為水土流失,推動全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美麗會寧貢獻堅實的水土保持力量。1)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以《會寧縣生態文明規劃(2016—2030年)》為藍本,以祖厲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重點,以祖厲河生態長廊建設為抓手,合理制定水土保持新的目標任務,完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使水土保持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加強水土保持項目建設。建設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主體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推進重點小流域治理、淤地壩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項目實施,圍繞華家嶺濕地保護,持續推動以生態保護為主的濕地公園及清潔小流域建設,形成多點分布的水面景觀,為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和助力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保障。3)加強水土保持規范化建設。加強水土保持執法體系建設,以及水保方案編審、違法案件查處、“兩費”征收等基礎性工作建設,嚴格執行好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進一步推動水土保持監測和信息化建設,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4)加強水土保持科普宣傳教育。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多形式、多舉措開展水土保持普法宣傳教育,進一步強化全社會水土保持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努力營造各級領導重視、社會各界關注、全民踴躍參與的水土保持工作氛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J].中國水土保持,2019(10):1-2.
[2] 甘肅省水文站.甘肅省水資源公報(2021)[R].蘭州:甘肅省水文站,2022:23,72.
[3] 會寧縣人民政府.會寧縣人民政府關于全縣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劃分的公告[EB/OL].(2023-08-07)[2023-11-08].https://www.huining.gov.cn/xwzx/gggs/art/2023/art_b7903212f7ef4b94986240d9b3a2d205.html.
[4] 王鵬.甘肅會寧新莊塬現代絲路寒旱生態農業產業園供水工程建設[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