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幽州臺歌》寥寥22個字,卻被傳誦了一千多年,這背后有怎樣的故事?
公元696年(武則天執政期間),建安王武攸宜出兵征討突厥,陳子昂是隨軍參謀。因前鋒將軍相繼陣亡,陳子昂主動請纓帶兵一萬出戰,卻遭到了武攸宜的拒絕并被貶級作為軍曹。抱負得不到施展的陳子昂于是作下《登幽州臺歌》以排解胸中不平。
根據《周禮》“東北曰幽州”和東漢時期考據學儒士劉熙“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等記載,幽州在當時的中原王朝北部。東漢鴻儒馬融曾寫道:“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于是為十二州也。”也就是說,大禹治水后,繼而將天下分為九州。舜帝覺得冀州太大,于是進一步將其分為并州、幽州和營州。

即便只是被從冀州分割出來,幽州地域也是十分廣袤的。幽州范圍在不同時期略有變動,范圍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河北北部、天津以及遼寧部分地區。不過,陳子昂登臨的幽州臺應在薊城(今北京城區西南的薊縣)。在幽州歷朝歷代范圍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今天的北京作為幽州治所的地位幾乎沒有改變過。
司馬遷曾將天下分為山西、山東、江南和龍門—碣石以北四個區域。前三個地區的物產包括竹、魚、鹽、漆、楠、姜、玳瑁、錫、旄……可謂品類豐富,動植物和礦物應有盡有;而龍門(今陜西韓城市)、碣石(今河北昌黎縣)以北出產的多是馬、牛、羊、旃裘(皮毛大衣)這類畜牧產品。
幽州是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牧交錯帶即農區和牧區的過渡發展地帶,兼容農、牧兩方的資源特點。
將龍門和碣石相連,其走向大致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簡稱“400毫米線”)的走向,并且由西向東橫穿幽州地界。在這條降水分界線的兩側,分別是游牧和農耕這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所在區域。
400毫米線是極具地理意義的干濕區分界線,它不但是我國半濕潤和半干旱區的分界線,也是我國歷史上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千百年來,400毫米線的位置不斷變化,但總體相對穩定,其東南側為濕潤和半濕潤氣候區,適合農耕;其西北側為半干旱和干旱氣候區,地廣人稀,適合放牧。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李白于天寶十一年(752年)冬寫下的這首詩,為后人留下了研究幽州古代氣候的重要文字記載。幽州大部分地區屬于半濕潤半干旱性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氣候分明,“雪花大如席”肯定是夸張描述,但足以證明冬季時幽州地區也有冷濕氣流經過。
北京地區歷史上最早的沙塵暴記載出現在北魏:“春二月,上谷郡(今張家口、懷來一帶)……黑風起,壞屋廬,殺人”“九月,幽州……暴風混霧,拔樹發屋”“春二月上谷郡黑風拔樹殺人”。
以祁連山、賀蘭山、陰山、燕山和大興安嶺為主的大山脈,構筑起了強大的沙塵防線,讓來自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漠、渾善達克沙漠、科爾沁沙地等地的風沙無法任意進入中原,而幽州地區正是這條防沙陣線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然而,當西伯利亞冷氣團過于強盛時,幽州這條防線就難以阻擋沙塵的進一步南下,華北平原就會出現沙塵暴。

可農可牧的特點也讓幽州成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反復爭奪的熱點地區之一。幽州地區北有陰山、燕山,西有太行山,東臨茫茫大海,可謂三面皆有天然屏障,向南則是一馬平川,因此,遼、金、元、明和清都將國家中心放在幽州。
對于中原政權來說,擁有幽州這樣一個足以緩沖騎兵軍團威力的北緣戰略帶不僅十分必要,而且能省去大量的防務開支。不過,唐朝時期,石敬瑭在幽州反叛建立后晉,并將幽云十六州(圍繞幽州和云州這兩個中心的十六州,也稱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唐朝從此頻繁受契丹騷擾。北宋經歷了宋遼戰爭高粱河一役的失利后,直到末代徽宗依舊想著“經略幽燕”。南宋非但沒有收回幽云失地,反而被北方游牧政權打得節節敗退。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李淵同意了突厥、吐谷渾等游牧文明希望互市的請求。互市,即以貿易的形式互通有無,是“進貢”和“賞賜”之外的商品交流形式。農業經濟和游牧業經濟二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互補性。唐朝商人主要用金銀、絹帛和茶葉及各種手工制品,來交換游牧文明的馬匹、皮毛等畜牧產品。這種雙方互通的貿易增進了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聯系,也直接帶動了文化、商品、藝術和技術的交流。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互市也有不同的稱呼,例如合市、和市、榷場貿易,等等。唐朝時期,蔚州(今蔚縣,位于河北張家口市最南端)是回紇與唐朝的絹馬互市的重要交易地點之一,當時四十匹絹換一匹馬。宋朝陸續開放雄州、霸州、安肅軍和廣信軍(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四處榷場,遼也在新城及朔州南境等地設榷場多處,以與宋朝互市。
俗話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王昌齡也寫過:“拂衣去燕趙,驅馬悵不樂。”古代燕趙地區(屬于幽州)人民這種豪放的性格很難說沒有受到游牧文明的影響。在歷史的不同時期,溫度和降水變化讓幽州這片區域半農半牧、時農時牧。在這片農牧交錯帶,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互為砥礪,也互相吸收借鑒,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融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