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缸、加水、放魚,隔天喂魚,每周換水。如果我們把在家養魚想得這么簡單,那么你的魚過不了幾天就會肚皮朝天,浮上水面,用死亡來抗議你的無知。不甘心的你在網上遍尋資料,把養魚的基礎知識瀏覽了好幾遍,才總結出以下要點:天熱要充氧,天冷要保水溫;自來水要曝曬除氯才能進魚缸,要買pH值緩沖劑控制水體酸堿度,還要引入細菌解決水中有毒的氨和硝酸鹽;魚缸壁幾天不擦就長滿藻類,手動刮藻費事,買清道夫(一種食腐魚)來清除又怕清道夫攻擊觀賞魚;濾水棉是必須買的,否則用不了一周水質就渾得什么都看不見;投放點水草吧,怕沒洗干凈,把蚌的幼蟲帶進魚缸,它們很喜歡大量吸附在魚鰓上,導致魚窒息;出個遠門就怕循環泵、溫控器出問題,讓之前的心血付之東流……
大多數魚友只是想養點魚欣賞欣賞,并不想去管什么循環、濾材、氧氣、水質、水流等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維護魚缸之苦,歸根結底,是因為和自然界的生態環境相比,魚缸還缺乏很多要素。
為此,一些魚友開始模仿自然界的生態環境,試著搭建一個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齊備的生態魚缸,讓缸中的各種生物各司其職,共同維護魚缸的生態運行。這種被稱為生態缸的魚缸已在全世界普及,大量愛好者創生出了各種流派:雨林缸、水陸缸、陸缸、草缸、苔蘚缸、爬蟲缸、魚缸、陸龜缸……

生態缸旨在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并營造一個相對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魚、植物和細菌構成了最簡單的生態缸三要素。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并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魚代謝產生的廢物為植物提供營養,細菌將魚類排出的廢物轉化為植物能吸收的硝酸鹽。這個完整的食物鏈,讓魚缸變得有序,而且能夠長時間運行,其中細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魚類新陳代謝會產生有毒的氨,此外,魚類糞便、植物殘體分解和魚缸中飼料的分解過程也會產生氨。大部分氨通過魚鰓釋放到水中,這個過程依靠濃度差被動擴散,因此水體中的氨濃度不能過高,否則魚就很難通過魚鰓排出氨,從而導致魚因體內氨濃度過高而出現氨中毒癥狀。

要解決麻煩的氨,就要依靠硝化細菌,它們是一類好氧性細菌,包括亞硝酸菌和硝酸菌。在這兩種細菌的作用下,生態缸中有毒的氨會逐漸變為亞硝酸鹽,并最終轉化為硝酸鹽。不過,無論是亞硝酸鹽還是硝酸鹽,都對魚類有一定程度的危害。給魚缸換水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去除魚缸中的這兩種物質。
讓生態缸建立合理的氮循環,是生態缸能長期運行的關鍵。氮循環也叫硝化循環。這個過程能把有毒的含氮廢物變成毒害作用較低、甚至無害的成分。

生態缸通過兩種途徑去除水中過多的硝酸鹽:植物根部吸收硝酸鹽和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細菌一般生活在水體底泥中,它們能將水中的硝酸鹽轉化為一系列中間產物,并最終轉化為氮氣排出水體。
在自然環境下,淡水湖泊和河流周圍的植物長勢都非常不錯,這是因為水體中的硝酸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之一,植物通過根部吸收水中的硝酸鹽,同時也降低了水體中的硝酸鹽濃度。


簡單的生態缸不需費心維護,而真正吸引大量玩家走進生態缸圈子的重要原因是造景。通過水生植物、苔蘚、蕨類、魚類、昆蟲、兩棲類動物,配以各種沙石土壤或是小巧擺件,遵循園林造景原則,在家中便可以營造出一個能夠基本獨立運轉的小小生態圈。閑暇之余盯著缸中,看魚兒悠閑游動,看吸飽水的苔蘚嬌嫩可愛……是不是很愜意?生態缸雖小,卻是一個微縮的自然,能給人帶來寧靜和放松的感覺。

為不同類型的生態缸設計不同的造景,需要生態缸愛好者充分發揮想象力。要想打造出一個完美的生態缸造景,所花的心思和時間可能遠遠超過打造一個普通魚缸,如此一來,反而和搭建生態缸的初衷背道而馳。當然,只要能搭建出心中理想的生態缸,再折騰也是快樂的。
小小的生態缸,不僅讓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獲得片刻的寧靜和放松,也讓人更深切地體會大自然是如何運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