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后,對于打倒蔣介石國民黨提出過一個五年計劃。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總結解放戰爭的戰況和經驗之后,科學把握戰爭規律,對于戰爭進程作出正確分析和估計后形成的一個指導思想。它對于解放戰爭的發展并最終取得勝利產生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戰爭的實際進程基本上是按照這個計劃進行的。雖然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迅速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戰爭的結束提前了一年多的時間,但它的重要意義不可低估。
1946年6月爆發的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最初把它定性為自衛戰爭,即站在自衛的立場上打退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爭取實現和平和民主。中國共產黨反對內戰的立場始終是明確的。因為打內戰不僅不得人心,不符合全國人民的利益,而且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也是一場嚴峻的考驗。當時敵我力量對比懸殊,敵強我弱的態勢明顯。蔣介石國民黨不僅掌握著全國政權,能夠調動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遠遠超過中國共產黨,而且得到了美國在軍事和財政上的支持,軍隊的人數、裝備和訓練相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政治上,蔣介石國民黨領導的全國政權是得到國際承認的合法政權,在全國抗戰時期又堅持了抗戰立場,對于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因而抗戰勝利初期在全國人民心目中享有一定的威望,合法性又有所增強。當時要推翻這樣一個貌似強大的國民黨政權,不是一件可以隨意想象的事情。此外,在解放戰爭爆發前后,國共關系尚未最后破裂,國共談判還在進行。因此,當時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是竭力爭取和平,如果不能制止內戰,那就站在自衛的立場上打退蔣介石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以戰爭的勝利來實現和平。
1946年6月7日,在國共兩黨達成在東北停戰15天進行談判的協議后,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領導人林彪、彭真、羅榮桓等,指出:“我黨基本方針應是在不喪失基本利益下實現和平,長期戰爭于我不利。”6月13日,中共中央又致電林彪、彭真等,指出:“我黨方針是竭力爭取和平,爭取于十五天內保持平靜,爭取延長停戰時間,變暫時停戰為長期停戰。”6月25日,中共中央又致電在南京與國民黨談判的中共代表團,指出:“我黨方針是爭取長期全面和平。”但是,由于蔣介石國民黨頑固堅持獨裁內戰政策,因此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內戰爆發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希望以戰爭的勝利來制止內戰,實現和平。中共中央當時預計,這個目標短則半年,長則一年即可達到,即戰爭會打半年至一年。同日,中共中央致電林彪,指出:“國民黨一切布置是打,暫時無和平希望”,“談判破裂,全國大打,不限于東北”,但是“半年至一年內如我打勝,和平有望”。中共中央在致南京中共代表團的電報中也認為:“大概半年之后又可能和。”7月11日,中共中央又致電林彪,提出:“全黨必須下最大決心,努力準備一切條件,粉碎蔣軍進攻,以戰爭的勝利去取得和平。”
總之,解放戰爭爆發前后,由于國共關系尚未完全破裂,國共談判仍在進行之中,中國共產黨希望以戰爭的勝利去爭取和平,因而預計戰爭會打半年或一年,然后就可以改變局勢。當然,中國共產黨也做好了長期斗爭的準備。同時,中國共產黨也并沒有完全把戰爭的目標限定在實現和平這一方面。在形勢和力量對比有利于中國共產黨的條件下,從根本上推翻蔣介石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也是選項之一。
解放戰爭的前三個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人民軍隊,執行了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方針,先后取得了中原突圍、蘇中七戰七捷、邯鄲戰役等重大勝利,共計殲滅國民黨正規軍25個旅,平均每月殲敵8個多旅。到1946年9月,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已經看到了戰爭勝利的曙光。此后,由于蔣介石國民黨盲目自信,執迷不悟,先是不顧中國共產黨一再警告,攻占解放區中心城市張家口,后又不顧中國共產黨和全國民主力量的反對,單方面召開“國大”,制定偽憲法,導致了國共關系的完全破裂,徹底關閉了和平談判的大門,因而中國共產黨逐步將戰爭的目標由爭取和平改變為打倒蔣介石,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最早反映這一改變的,是毛澤東在1946年11月18日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黨內指示,該指示以“人民解放戰爭”的名稱代替了前一階段一直使用的“自衛戰爭”,并指出蔣介石的前途是滅亡。這意味著,由于實現國內和平已經不再可能,中國共產黨開始下決心以戰爭手段來解決中國的問題。

國共和談破裂后,周恩來率領參加談判的中共代表團從南京回到延安。1946年11月21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三人在延安棗園舉行會議,討論此后的工作方針。毛澤東在講話中指出:與蔣介石國民黨要不要打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剩下的便是我們能不能勝利的問題了。在軍事上,殲滅戰已經經歷了事實的證明。過去至今已經殲滅了38個旅,很難想象以后就不能殲滅,因此蔣介石的攻勢是可以戰勝的。在講話中,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今后要做打倒蔣介石的工作。他說:“現在是否提打倒蔣介石?做此工作而不提此口號。”“不提此口號”,是因為當時主客觀條件還沒有成熟到公開提出“打倒蔣介石”的程度。提出要做打倒蔣介石國民黨的工作,實際上將解放戰爭的目標由初期的爭取和平改為了推翻蔣介石國民黨的政權。在講話中,毛澤東還提出要用三年到五年的時間實現這個目標。他說:“經過半年到一年消滅他七八十個旅,停止他的進攻,我們開始反攻,把他在美國援助下七八年積蓄的力量在一年內打破,使國共兩黨力量達到平衡。達到了平衡就很容易超過它。那時我們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肅,然后可以再向長江以南發展,這大約要三年到五年的時間。”與此同時,毛澤東也提出要重視敵人,把事情估計嚴重些,準備長期斗爭。他說:不但要準備三年到五年,還要準備十年到十五年。一方面要藐視他們,非此不足以長自己志氣,滅他人威風;而另一方面要重視他們,每一仗都要謹慎。“準備十年到十五年”,是毛澤東對解放戰爭進程作出的最困難的估計,反映出他的謹慎作風。
解放戰爭進入1947年后,形勢進一步朝著有利于中國共產黨的方向發展。至1947年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經過7個月的作戰,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56個旅,平均每月殲敵8個旅。毛澤東預料,再經過幾個月作戰,我軍可能再殲滅國民黨正規軍40至50個旅,加上前面7個月的殲敵數量,共計達到殲滅國民黨軍正規軍100個旅。他認為,如果達到這一目標,“則軍事形勢必將發生重大的變化”。在此形勢下,1947年2月1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黨內指示《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指示認為中國時局將要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即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階段,我黨要“為爭取這一高潮的到來及其勝利而斗爭”。毛澤東在會上發表講話,再次提出以三年到五年的時間爭取革命勝利。他說:“革命勝利還有相當長的時間,我過去曾說過,少則三年到五年,多則十年到十五年。”“三年到五年”,是當時毛澤東認為在解放戰爭進展順利的情況下,打倒蔣介石國民黨所需要的時間。
提出用“三年到五年”的時間推翻蔣介石國民黨的政權,是毛澤東在總結解放戰爭爆發以來的戰況和經驗之后提出的,雖然只是一個大致的估計,但說明毛澤東這時對解放戰爭的進程及結局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把握。從解放戰爭的實際進程看,毛澤東這種把握的準確性令人驚訝。后來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又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打倒蔣介石國民黨的五年計劃。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拉開了人民解放軍挺進中原,發起戰略進攻的序幕。此后,解放戰爭即開始朝著打倒蔣介石的方向發展。7月1日,《人民日報》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26周年發表新華社社論,毛澤東在其中加寫了三段話,勉勵和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勇敢前進,努力奮斗,迎接勝利”。如何規劃打倒蔣介石,迎接勝利?解決這個問題,正式被提上了中國共產黨的議事日程。正是在此形勢下,毛澤東提出了打倒蔣介石的五年計劃。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毛澤東在陜北靖邊縣小河村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擴大會議,即著名的“小河會議”。這次會議在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轉折關頭召開,中心議題是如何組織和發展戰略進攻。周恩來在會上總結了解放戰爭第一年的戰績。他說:“國民黨正規軍原有二百四十八個旅,過去一年內被我殲滅九十七個半旅;原有總兵力二百九十萬,過去一年內被我殲滅一百一十二萬,我軍繳獲國民黨軍隊槍支三十九萬支。”“故從建制、人員、武器來說,蔣軍都損失了約三分之一,若從質量說,則實不止降低三分之一。”由于打倒蔣介石的可能性進一步地顯現出來,毛澤東在會上明確提出對蔣介石的斗爭用五年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來解決。他說:“對蔣介石的斗爭,計劃用五年的時間來解決,從過去這一年的成績來看是有可能的。”他還說:“對蔣介石的斗爭用五年的時間來解決,現在不公開講出來,還是要準備長期斗爭,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而不要像蔣介石那樣,先說幾個月消滅共產黨,后來又說還要幾個月,到現在又說戰爭才開始。”這反映出毛澤東即使在有利的形勢面前,也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謹慎的作風。
毛澤東提出對蔣介石的斗爭用五年時間來解決的時候,解放戰爭的第一年已經過去,第二年剛剛開始。因此,他在擘畫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藍圖時,著重規劃了解放戰爭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戰計劃和任務。
關于解放戰爭第二年的作戰計劃和任務,毛澤東指出,“我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徹底破壞國民黨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進一步破壞和消耗解放區的人力和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戰略方針。我軍第二年作戰的部分任務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廣大地方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殲滅內線敵人,收復失地”。毛澤東預料,在解放戰爭的第二年,我軍如能像第一年一樣平均每月殲敵8個旅,總計再殲敵96至100個旅,則國民黨軍隊將進一步大受削弱,其戰略性機動兵力將減少至極度,勢將被迫在全國一切地方處于防御地位。
1947年7月10日,毛澤東在小河會議召開之前,給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副政委羅榮桓和高崗發去一封“閱后付火”的絕密電報,具體提出了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戰計劃和任務。關于第二年的作戰計劃和任務,他提出:“我第二年作戰應爭取殲敵一百個正規旅及大量雜部,使敵由數量上的優勢變為劣勢,我則變為優勢。”為達此目的,他提出在第二年的作戰中,“山東、太行兩區力求占領長江以北;西北方面力求占領甘、寧大部;北線我軍力求占領中長、北寧、平承、平石、平綏、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如能占領沈陽則更好。其中極重要的是占領平綏路,打通東北與華北聯系,使華北、西北我軍獲得軍火接濟”。關于第三年的作戰計劃和任務,他提出:“在第二年計劃順利完成條件下,第三年山東、太行兩主力即可向長江以南發展,東北、五臺我軍,除留必要兵力攻擊平、津、沈及其他第二年尚未占領之城市,并守備本地外,即可以相當數量之兵力加入西北及長江以南作戰,而主要是加入西北,以期奪取西北各省及四川全省,鞏固后方。”
電報中的“山東、太行兩區”,是指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和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西北方面”是指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北線我軍”則是指林彪、羅榮桓率領的東北民主聯軍,聶榮臻任司令員的晉察冀軍區部隊和賀龍任司令員的晉綏軍區部隊。其中的“五臺我軍”也是指聶榮臻任司令員的晉察冀軍區部隊。這些部隊包括了當時人民解放軍的全部主力部隊,因此上述電報是對人民解放軍全軍第二年和第三年作戰作出的全面規劃。雖然解放戰爭的實際進程沒有完全達到規劃的要求,人民解放軍第二年的作戰并沒有完全占領長江以北,第三年的作戰大部分時間也是在長江以北進行,但上述規劃給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指明了方向。除在時間上有所滯后外,解放戰爭基本上是按照上述規劃進行的。
毛澤東在提出打倒蔣介石國民黨的五年計劃時,對于人民解放軍第四年、第五年的作戰計劃沒有作出安排。這是因為當時毛澤東戰略思考的重點是發動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人民解放軍第二年、第三年作戰計劃的主要內容就是如何發動戰略進攻。至于第四年、第五年的作戰計劃,當時還不需要考慮那么遠,當然也就還不在考慮之列。
此外,毛澤東對解放戰爭的進程有一個看法,即認為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來說,解放戰爭最困難的是前半段,這一段是我們爬坡。爬坡到頂后,我們取得了優勢,后半段就是下坡。后半段有的時候都不用打仗,可以“傳檄而定”,喊一聲敵人就投降了。1948年3月,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渡過黃河前往河北平山縣西北坡,路過山西臨縣三交鎮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同蔣介石的這場戰爭,可能要打六十個月,六十個月者,五年也。這六十個月又可分為兩個三十個月:前三十個月是我們‘爬坡’‘到頂’,也就是打到我們占優勢;后三十個月,叫做‘傳檄而定’,那時候,我們是‘下坡’,有的時候不用打仗,喊一聲,敵人就投降了!”毛澤東對人民解放軍第四年、第五年的作戰計劃沒有作出安排,應該與這種看法也是有關的。事實上,解放戰爭也基本上是按照毛澤東的這一看法進行的。解放戰爭第三年還沒結束,國民黨就已經兵敗如山倒,很快就垮臺了。
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后,經過一年的攻勢作戰,到解放戰爭第三年開始的時候,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進一步發生了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的變化。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達到了280萬,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則減少到365萬。而且,人民解放軍士氣高漲,武器裝備得到極大改善,戰斗力不斷增強,國民黨軍隊則士氣低落,戰斗力大為削弱。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在全國人民中威望不斷提高,國民黨及其政權則遭到人民的唾棄,財政經濟狀況更是不斷惡化,急劇地走向全面崩潰。解放戰爭勝負的天平進一步向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一邊傾斜,解放戰爭勝利的前景越來越明朗。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正式確定了打倒蔣介石國民黨的五年計劃。
1948年9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電東北野戰軍領導人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指出:“我們準備五年左右(從1946年7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國民黨,這是具有可能性的。”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史稱“九月會議”。毛澤東在會議的報告中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后,正式明確提出了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國民黨的方針。他說:“我們的戰略方針是打倒國民黨,戰略任務是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五百萬,殲敵正規軍五百個旅,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國民黨。”與小河會議上毛澤東提出對蔣介石的斗爭計劃用五年時間來解決相比,毛澤東這一次提出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國民黨是一個更帶確定性的方針。毛澤東作會議結論時說:“關于幾年勝利的問題,過去所講的只是可能性,對發展前途的分析談談就是了,并沒有正式提到會議上,就是提出討論了也沒有結論。去年七月小河會議上總結了一年的戰績,可以看出局勢的發展。現在戰爭已有兩年多了,情況更清楚一些,可以講出帶確定性的意見了。”他說,原則上不反對公開宣傳“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國民黨”,但用什么方式講、怎么講,還值得考慮。會議結束后,中共中央在黨內宣布了這一方針。毛澤東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九月會議的通知》明確宣布:“中央會議,根據過去兩年作戰的成績和整個敵我形勢,認為建設五百萬人民解放軍,在大約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從1946年7月算起)殲敵正規軍共五百個旅(師)左右(平均每年一百個旅左右),殲敵正規軍、非正規軍和特種部隊共七百五十萬人左右(平均每年一百五十萬人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是有充分可能性的。”可以說,這次會議正式確定了打倒蔣介石國民黨的五年計劃。

在九月會議上,打倒蔣介石國民黨的五年計劃不僅得到正式確定,而且與此前相比,這一計劃的內容更加充實,更加明確了。
首先,明確了五年計劃的任務和目標。五年計劃的總任務和總目標是打倒蔣介石國民黨,這是沒有疑義的。但對于戰爭打到什么程度可以叫打倒蔣介石國民黨,毛澤東作了謹慎的解釋。他認為,所謂打倒蔣介石國民黨,主要就是消滅他們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和維持獨裁專制統治的軍隊。他在會議上發言說:“所謂蔣政權就是表現在他的軍隊上,我們一時打不到江南也不要緊,蔣的力量80%在江北,消滅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把國民黨打倒了。”這種解釋,給實現打倒蔣介石國民黨的五年計劃留出了更多的余地,能夠使中國共產黨站在更加主動的地位。在作出這種解釋的同時,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始終明確,所謂打倒蔣介石國民黨,最終是要推翻蔣介石國民黨的反動政權,解放全中國。在打倒蔣介石國民黨的總任務和總目標下面,還有具體的任務和目標。這就是: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建軍500萬,殲敵正規軍500個旅(師)左右。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必須每年殲敵正規軍一百個旅(師)左右”。做到了這一點,實現五年計劃就有了根本的保證。
其次,明確了解放戰爭第三年的作戰任務和計劃。九月會議召開時,解放戰爭剛進入第三年不久。因此,規劃解放戰爭第三年的作戰任務和計劃,是會議的一項重要議題。周恩來當時兼任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他在會上就第三年的作戰計劃作了一個系統的專題發言,提出在解放戰爭的第三年,全國作戰的“重心在中原”,“北線重心在北寧路”,人民解放軍“應準備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的會戰”。這說明,當時中共中央已在籌劃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后來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周恩來在發言中還提出:預計戰爭的第三、四年如給敵人的打擊很嚴重,加上敵方的財政經濟崩潰,內部傾軋,那么勝利可能來得更快,我們應當有此準備。會議還明確了解放戰爭第三年的作戰區域,提出人民解放軍“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這與毛澤東在1947年7月10日給林彪等人的絕密電報中提出的人民解放軍在第三年向長江以南發展是不一樣的,是根據戰爭實際需要作出的一個改變。在作戰任務方面,1948年9月22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前方將領,傳達九月會議的精神,提出戰爭第三年要求全軍共殲敵正規軍116個旅左右,并認為“如能完成這一任務,即可開辟第四年大舉南進的道路”。可見當時中共中央在明確人民解放軍第三年作戰任務和計劃的同時,第四年的計劃也在考慮之中。總的來說,第四年甚至包括第五年,人民解放軍的作戰方向和任務,就是在完成第三年作戰任務的基礎上,向長江以南發展,徹底推翻蔣介石國民黨的反動政權,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這一點在當時也是明確的,因為在《中共中央關于九月會議的通知》中,中共中央已經提出在解放戰爭的第四年內必須準備好三萬至四萬下級、中級干部和高級干部,“以便第四年內軍隊前進的時候,這些干部能夠隨軍前進,能夠有秩序地管理大約五千萬至一萬萬人口的新開辟的解放區”。這段話中的“第四年內軍隊前進”即是指人民解放軍向江南發展。

打倒蔣介石國民黨的五年計劃,是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擘畫的奪取整個解放戰爭勝利的藍圖。它不僅指明了解放戰爭的發展方向,規劃了解放戰爭的大致進程,引導人民解放軍把作戰目標放在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而不是保守和奪取城市上面,對于解放戰爭具有戰略上的指導意義,而且描繪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前景,對黨和軍隊的干部具有激勵和鼓舞作用,提振了他們奪取勝利的信心和決心。因而這一計劃成為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
當九月會議正式確定這一計劃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已經具備了奪取解放戰爭勝利的主客觀條件,對于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已經有了充分的信心和把握,所以開始公開宣傳這一計劃,振奮全黨全軍的士氣人心。這一計劃的確定并公開宣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解放戰爭加速進行的催化劑。
九月會議結束的前一天,即1948年9月12日,人民解放軍即開始了與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決戰,先后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僅用了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就殲滅了蔣介石國民黨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和維持反動獨裁統治的精銳部隊,平均每月殲敵38個旅,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后,毛澤東在1948年11月14日撰文指出:“原來預計,從1946年7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解放戰爭的實際進程正如毛澤東所言,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后,中國共產黨粉碎了蔣介石國民黨的“和談”陰謀,人民解放軍在1949年4月20日發起渡江戰役,4月23日便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國民黨政權22年的反動統治。此后,人民解放軍又進行了半年多的作戰,至1949年12月27日解放成都,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大部被殲,標志著國民黨退出中國大陸舞臺。至此,打倒蔣介石國民黨的五年計劃基本實現了,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半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