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倩
求助行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到個體性格、施助者態度、氛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克服心理障礙,樹立求助意識呢?
尊重接納:老師是你的“靠山”
孩子犯錯很正常。面對孩子的錯誤和求助,教師不要急著盤問,應該尊重和接納孩子,做孩子堅實的“靠山”。
一天早上,我收到一條消息:“張老師,小雅昨天寫作業時有幾道題不會,她說今天去學校問您。但她膽子小,我擔心她不敢,所以想讓您關注一下?!庇谑牵@一天我都在關注小雅,我看到她好幾次想走過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坐下來了。直到下午,也沒見孩子來找我,于是,我趁課間找到她,溫柔地說:“小雅,老師和你好像有心靈感應,你是不是有什么話想跟老師說呀?”
“老師,真的嗎?好神奇啊!我確實想找您。我有幾道題不會做,想問您,但您上課講過這些題目,我走神了沒聽到。我不敢問,怕您會批評我?!闭f完,她的小臉兒紅了,雙手不停地摩挲著上衣的紐扣。
我要批評她嗎?這個時候,如果我說:“看看,這就是你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后果,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我想,小雅可能以后就不會向人求助了。學生上課走神本是很常見的事情,既然事情已經發生,我再批評也于事無補,不妨寬慰一下孩子,讓孩子放下心理負擔,給予孩子真誠的幫助。待問題解決之后再與孩子談心,提供可行的建議。
所以,我耐心解答題目,并對小雅說:“大膽地向老師求助,不要害怕,老師就是你的‘靠山?!蔽蚁胱尯⒆痈惺艿?,當他們向別人求助時,得到的將是善意的幫助,而不是他們想象中的批評和責備。
鼓勵點贊:求助的你真棒
很多孩子不敢求助,是因為怕被拒絕、輕視、批評……面對此種情況,教師不妨對孩子的求助勇氣進行鼓勵點贊,樹立求助榜樣,大力弘揚助人精神。當孩子敢于尋求幫助時,教師應該給予他們積極的反饋,讓他們感受到求助是一件值得贊賞的事情,引導他們克服心中的恐懼和不安,樹立正確的求助觀念。
一天課間,小軒跑過來說:“老師,小航肚子疼得厲害?!蔽伊⒖谭畔率诸^的事情,快步走向教室。當我來到小航身邊時,他面色蒼白,額頭上冒著冷汗,緊皺的眉頭和捂著肚子的手都在訴說著他的痛苦。
我立刻聯系了小航媽媽,并將小航帶到辦公室,給他倒了一杯熱水。過了一會兒,小航的癥狀緩解,隨后小航媽媽帶小航去看醫生。所幸問題不嚴重,小航很快便康復了。
我決定借這次事情向全班同學強調求助的重要性。我特意在班里公開表揚了小軒,贊揚他求助的勇氣,并鼓勵孩子們向小軒學習,在遇到困難時及時向老師或同學尋求幫助。同時,我也倡導大家在看到同學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手。每當我看到孩子們互相幫助、共同克服困難時,我都會贊嘆:“孩子們,你們真棒!老師為你們的勇氣和善良驕傲!”
樹立求助榜樣,讓孩子們認識到求助不丟人,反而是勇氣的象征。大家互幫互助,也會增進彼此的關系,收獲友誼和幸福。
情境創設:原來別人是這樣想的
為了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理解求助者、施助者以及旁觀者的不同心理狀態,我設計了一個情境:空地中間有一個大圓圈,即“孤島”,所有同學都站在圈內,要在兩分鐘內逃離“孤島”。一半學生會被繩子捆住雙手雙腳,被綁者需要解開繩子才能逃生。活動結束后,教師分別采訪幾類同學。
1.針對被綁者中的“幸存者”
師:你是如何解綁的?心情如何?
生1:我是用牙齒咬斷繩子的,繩子非常結實,到后面我幾乎要放棄了,但一想到我如果放棄就意味著逃生失敗,我還是堅持下來了。
生2:我是找其他小伙伴幫忙的,非常輕松,很快就把繩子解開了,我非常開心。
2.針對被綁者中的“遇難者”
師:你為什么不找其他人幫忙?
生3:我也想過向其他人求助,但我怕別人不愿意幫助我。
3.針對未被繩子捆綁的施助者
師:你為什么幫助被綁的同學?
生4:時間太短了,他們又被綁著手腳,逃生的機會太小了。他們是我的朋友,我希望我們可以一起成功逃生,所以我主動幫他們解開繩子。
生5:因為有同學請求我幫忙,我也有能力幫助他解開繩子。
4.針對未被繩子捆綁的旁觀者
師:你想過幫助那些被綁著的同學嗎?
生6:有想過,他們解開繩子的難度很大,但沒人讓我幫他,我也不好主動幫忙。
生7:沒有,因為沒有同學找我幫忙,我想他們應該可以自己解開繩子吧。
在情境中,孩子們通過緊張有趣的“逃生”活動,深入了解了不同角色的內心想法。他們明白了,當自己感到痛苦、困惑、迷茫或面臨自己無法克服的困難時,求助是必要的。我們無須懼怕他人的拒絕,因為總會有人愿意伸出援手。關鍵在于,我們要清晰、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求助意愿。只有當我們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求助意愿時,他人才能了解并給予幫助。
指點迷津:你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產生了求助意愿,如何有效向他人求助呢?這就需要教師教授一些方法和技巧。
第一,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求助對象。在學校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應該首先考慮向同學或老師求助。在家里,父母和家人是最值得信任和最有能力提供幫助的人。在其他公共場合,要因時因地選擇,比如,在商場里與家人走散要及時找工作人員幫忙廣播;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尾隨或搭訕,要立馬找警察叔叔;遇到火災要立馬撥打119,請求消防叔叔的援助;等等。
第二,引導孩子注意求助時的態度和語氣。向他人求助時,應保持謙遜的態度,使用適當的語氣。如果別人能夠幫助我們,我們應誠摯地表達感謝;如果別人有困難或無法提供幫助,我們也不應強求或心生怨氣。比如,小思曾經向我抱怨:“老師,我今天沒帶便利貼,向小雯借,但她只借給別人不借給我,我再也不想和她說話了?!蔽艺倚■┝私馐虑榈膩睚埲ッ}后開導小思:“小雯不是故意不借給你,而是她只剩最后一張了。我們在請求別人幫助時,不能強求別人,別人也有不方便的時候,不能因此對別人有意見。”那之后,小思和小雯還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把握尺度:不要讓孩子過度依賴
在引導孩子樹立求助意識的同時,教師也要把握好度,避免孩子過度依賴他人。教師要教學生評估困難,并不是所有困難都需要他人的幫助。遇事先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只有當他們確定自己無法解決時,才考慮向父母、老師或同學尋求幫助,而不是不假思索直接求助他人。過度依賴會導致孩子不愿思考、不會思考,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不利于孩子成長。因此,教師需要用心權衡,適度引導,幫助孩子在獨立與求助之間找到平衡點。
愿我的真誠和善意能夠打破孩子的心理壁壘,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增強求助意識。我期待孩子們說出那句“請幫幫我,好嗎”,我的回答一定是“好”?。ㄎ闹袑W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洪山理想城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