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巴蜀中學校 張 波 高敏敏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學生的必備品德。中學階段是學生思想認知發展的關鍵期,為樹立正確的“三觀”打下基礎。而感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能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內核,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時,自覺主動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因此,學校教育不應該只將重點放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上,更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育人功效,將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學教育活動中。為實現理想化的教育效果,要厘清感恩教育的基本內涵,采取相應對策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青少年的感恩意識,促進社會文明的和諧發展。
感恩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地填鴨式灌輸,而是一種能夠影響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品德教育。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當前的身心發展水平,順應感恩教育的教育趨勢,使教育活動的意義與成效得到雙重保證。感恩教育一般要經歷形成認同、促成共同價值觀和自覺承擔責任三個不同的螺旋上升的結構,最終促成知行合一。
《增廣賢文·朱子家訓》中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在我國,感恩已經在千百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期積淀中變成了一種中華民族的社會文化心理。感恩思想、感恩觀念已經深深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因此,在開展感恩教育之始,要利用好這種強大的感召力,進一步形成對德育內容的認同。
在中華文化中,感恩的最理想境界是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去報答、感謝他人,這并不一定是物質或者其他載體的答謝。“大恩不言謝”是感恩的本質表現,這樣的道德認知必然促成道德行為的發生,人們可能會因此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所以,在感恩教育中,要在思想觀念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并自覺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感恩教育的最終價值也就實現了。
早在2018 年,教育部就頒布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以下簡稱“指南”),開啟了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其建設的德育內容,是建設感恩教育內容的基礎。根據上述三個層次,結合“指南”中五大領域的德育內容,可以建構相對應的感恩教育內容。
在理想信念方面,中學生的感恩教育首先要在低學段引導學生講好感恩故事,形成強大的道德感召力。可以講述革命先烈的故事,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感恩先烈為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付出和犧牲。可以講述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建設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歷史故事,感恩黨、國家、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制度。可以講述新時期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故事,感恩偉大的祖國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在高年級學段,要突出實現從價值觀的樹立到社會責任行為的落地。具體而言,可以在低學段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在理解感恩革命先烈的基礎上,走進革命烈士陵園進行掃墓活動;走進革命先烈后代的家庭,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在重要的紀念日,在學校組織開展學習革命先烈精神的主題教育活動等。可以在理解和認同偉大中國夢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制定自己的生涯規劃,將偉大的中國夢和自己的未來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可以結合新聞實事,如解決區域沖突的中國方案開展討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提出了不同的價值目標。感恩教育要特別注重如何將國家和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在低年級學段,要學會感恩家庭和國家,在學習和生活中多承擔家庭責任。要常懷報效祖國之情,在學習中激發自己的內在動力。要積極參與班級建設,樹立團隊意識,自覺維護集體榮譽。
在高年級學段,要從根本上把促進自我的全面發展作為自我成長的理想價值追求。要積極參與志愿服務,以實際行動感恩和回報社會。要自覺維護法律,尤其是憲法的權威,依法依規辦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將“指南”與教育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提出的“3+2+N”推進模式相結合,可以設計如下的感恩教育內容。
在低年級學段,注重引導學生感恩中華文明的哺育,不斷提高文明素養。要將感恩作為人格修養的重要追求,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禮貌待人。
在高年級學段,注重引導學生感恩人民,繼承和發揚仁愛、民本的人文精神。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感恩大自然的饋贈。
在低年級學段,主要感知物種的多樣性,感恩物種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尊重一切生命及生存環境,積極參加林木綠地撫育養護,樹立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低碳生活、綠色消費、節約資源,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讓學生能夠初步建立起環保意識,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密切相連的關系。
在高年級學段,理解關于環境的觀點,綜合分析和思考環境生態問題,積極參與植樹護綠的志愿活動,養成環保的生活習慣,讓環保理念在心中生根發芽。
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尊重與感恩生命,提高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學會學習和生活是感恩視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
在低年級學段,要尊重生命,認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感恩自己的成長和努力,能對情緒進行有效的管理。
在高年級學段,要積極生活,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尊重自己的選擇,感恩自己的生命,不斷探尋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感恩教育的內容廣泛存在于人文類課程中,尤其是歷史、思想政治、地理、語文等學科。這些學科的教師可以在上述感恩教育的內容基礎上,立足新時期德育的原則和方向,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感恩教育。
學校要根據感恩教育的內容,把不同的學段聯系起來,形成符合學校的感恩教育內容體系,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學校的文化建設實際,實施感恩教育的內容。
學校可以在父親節、母親節、國慶節、教師節、婦女節等節日、紀念日,引導學生對祖國、父母、師長等常懷感恩之情。對于高年級的同學,還可以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感恩教育價值的理解。
學校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卻不應該是教育開展的唯一場所。只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共同配合,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將感恩教育的成果在學生的心中深深扎根,在學生的行為中充分體現。因此,我們要通過學校、家庭和社區等共同構建共育的社會環境,讓感恩教育得到更多的認同和更大范圍的輻射,從而建立良好的感恩教育生態,實現感恩教育的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感恩作為我國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更是在教育實踐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樹立責任意識、創新意識,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讓感恩教育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