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帆
(煙臺市昆崳山林場,山東 煙臺 264112)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是我國事業單位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經費由國家財政予以支撐,這類型事業單位發展目標是將財政撥款,通過一定的管理方式獲得更多社會效益,服務更多人民群眾。公益類型事業單位的預算資金使用情況不僅關系著單位的管理質量,而且會影響國家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中明確指出預算管理是為了規范政府收支行為,強化預算約束,加強預算監督和管理,并建立完善的預算制度,保證社會穩定發展。因此,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至關重要,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事業單位要加強內部資金監管,雖然當前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但只要單位內部團結一心,共同執行預算管理的相關工作,一定能有效發揮預算管理的價值。
我國事業單位一般分為,行政事業單位、公益事業單位、生產類事業單位。其中公益事業型事業單位的服務屬性較強,包括義務教育、基礎科研、公共文化及衛生、基本醫療服務,承擔社會基本公益服務,不受市場資源調配,不能自主經營,管理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相關部門,該單位的資金管理、資源分配、資金審核、預算編制都要按照國家制定的統一標準執行。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決定我國社會基本服務質量,牽涉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人民幸福。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于財政部,其經營過程中獲得的收入單位無法自由支配,需要上繳當地政府或者財政部。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主要是對單位財政撥款資金進行監督和管理,合理規劃資金使用方向,包括預算資金管理職權、預算收支范圍、預算編制、預算審查及批復、預算調整、監督管理,以保障專項資金有效使用,單位內部各項工作有序開展,進而提升單位的管理水平[1]。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需要根據單位實際經營管理狀況以及發展目標,對資金使用方向進行合理的事前規劃,將單位內部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資產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加強資金預算管理,提高資金管理效率,降低單位資金閑置率。
落實預算管理有利于事業單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率,加大單位財政收支控制力度。預算管理全面覆蓋事業單位的管理活動,合理規劃和配置內部資源,一方面能夠完善單位相關管理流程,另一方面能夠實時監督單位資金使用情況,便于財務部門進行分析,使單位管理者詳細掌握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而提升內部管理的水平和質量。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加強預算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不僅可以優化單位資源分配、提高資金使用率,進一步提升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服務水平,促進單位穩定發展,以便服務更多的社會公眾,使社會公共需求得到滿足,提升公眾幸福感及滿意度。
公益一類單位資金管理標準一般需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或者其他法律相關規定進行管理,但是很多單位管理層對預算管理不夠關注,將注意力全部放在預算執行進度上,造成單位內部重形式、輕管理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單位管理者對預算管理認知有待加強,各部門預算權責分配不明確,認為預算管理工作屬于財務部門的職能范圍,由財務部門負責執行,包括:項目可行性分析、預算方案編制、預算調劑及預算績效監督。增加了財務部門的工作量,使財務人員分身乏術,難以為單位相關決策提供有效的建議。
二是由于認識不夠先進,單位業務部門認為預算管理與自己無關,不愿主動參與預算工作,使財務部門需要核算的相關數據難以獲取,或者業務部門提供的數據不夠精準,導致預算編制過程中難以提供準確的方案。此外,各個部門之間缺乏配合,造成單位內部信息不對稱,使預算管理與單位發展目標相脫離[2]。
預算編制對事業單位而言是對單位資金的一系列規劃,保證每項資金使用都有據可依。整體預算編制時間比較緊張,單位各部門先制定預算需求計劃,再反饋到財務部門,財務部門結合各部門需求編寫預算方案。然而預算編制相關管理人員沒有做好預算前的調查工作,且項目庫不完善,無法提供詳細的項目計劃,從而使預算編制缺乏精準性,還有三點原因導致預算編制不精確。
一是資金使用缺乏科學性及合理性。預算資金的支出需要嚴格遵守資金支出規范,如人員經費與日常公用經費不可混用、項目支出與基本支出不可混用。但是單位部分人員無視規范制度,導致資金使用不規范,最終難以核對資金去向。
二是預算支出缺乏前瞻性。如,在編制物資采購預算時,物資價格如果沒有隨著市場變化而調整,而是一味參考過去的資料,就會造成預算編制與實際支出存在差異。
三是預算編制方法不科學。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實行零基預算,主要是為了保證政府支出以及預算的合理性,改善傳統預算模式中的不足。部分單位編制預算仍按照增量預算等傳統編制方法,大大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當年的資金使用情況會影響下一年度資金的審批額度。當年資金使用結果基本良好,基本判定預算執行成功。但是存在一種現象,就是當年預算結余較多,為了避免下一年財政縮減,年底會擴大預算資金使用范圍,對于資金的使用去向,相關賬目不會嚴格審查,從而造成國家財政資金浪費的現象。
另外,單位的預算執行和預算監督管理沒有同步進行,沒有設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監管。對于預算執行的最終結果缺乏績效考核制度,從而影響預算執行質量,使預算資金執行管理缺乏嚴謹性。預算評價結果應用不足,導致績效考核無法對單位預算執行起到監督作用。
現如今信息化日益普及,并應用到各個行業,事業單位也引進了此財務預算管理系統,但是由于信息系統不符合事業單位的資金管理模式,使預算管理信息化建設相對落后。
一方面,預算管理系統中沒有構建預算支出管理模塊,相關經費使用申請依然由人工審核,并且缺乏標準的制度;日常項目支出缺乏規范性,預算使用與實際不符,從而造成單位預算管理信息化缺乏規范性以及可行性。
另一方面,預算管理信息系統中相關預算工作缺乏關聯性,如,編制、審批、下發、執行、管理、監督,造成預算管理和其他管理信息傳輸不流暢,難以實現內部各個部門之間信息及時傳遞,從而影響預算管理的時效性[3]。
預算績效管理與考核監督之間相輔相成,考核監督約束績效執行力度,績效執行結果對考核起到參考作用。當前大部分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績效考核無法對各個部門起到約束作用,使預算績效執行結果不理想。
一方面,單位預算績效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結果沒有與工作人員自身利益相結合,沒有設置獎懲機制,當預算執行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相互推脫責任。另一方面,預算考核結果缺乏應用,無法持續跟蹤預算管理后續情況,使單位預算編制落空,實際執行與編制存在差異,無法提升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預算管理水平。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預算管理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還需要基本人員支持,由于單位內部人員綜合素質比較缺乏,且對相關政策理解不夠深刻,導致預算管理人員對單位各部門職能目標了解不清晰,預算管理水平有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工作人員自身學習主動性較差,因為事業單位性質原因,很多人員認為進入單位相當于擁有“鐵飯碗”,進入單位之后不愿學習,導致思想落后,學習能力變差。
第二,單位相關領導不夠重視,由于領導自身認知缺乏,且管理能力欠缺,自身管理能力難以適應新時代事業單位發展需求,自己沒有意識提升管理能力。
第三,內部缺乏良好的學習環境,事業單位一般比較重視保密工作,各部門之間交流較少,內部職工基本只關注自身發展領域,內部學習氛圍不夠強烈,從而難以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
第四,學習渠道單一,事業單位人員學習預算知識基本來自內部培訓,員工不愿嘗試其他學習方式,使自身素質難以快速提升。基于以上原因,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工作難以有效開展,造成預算管理工作滯后。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需要加強預算管理理念,切實發揮預算管理的積極作用。第一,相關部門對預算管理工作合理安排,確定各個部門承擔的職責范圍,將預算管理方案細化到部門每個崗位上。由管理層出面對各部門進行工作指導,以便及時提出反饋意見,再將各部門意見收集整理,供預算編制參考。第二,預算工作要求全員參與,因此需加強內部交流,單位組織意見交流會,將預算執行需求或執行困難,與其他部門交流,將可行性建議記錄下來并采納,進一步強化預算管理基礎[4]。
預算編制精細化程度決定預算執行結果。在預算編制前需要深入了解單位整體資金使用情況,查看業務部歷年預算使用數據,經過分析之后編寫預算方案。
第一,規范預算資金申報流程,結合《新預算法》制定詳細的流程,確保資金使用合法合規。第二,參考業務活動,詳細制定預算方案。合理配置內部資源,使預算編制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第三,結合單位實際情況以及發展目標,編制可行性預算方案,防止單位資金浪費,避免預算編制脫離實際需求。
事業單位的預算執行需要監管與管理,以加大執行力度,需要對預算資金的使用進度、執行情況定期組織分析評估,逐漸強化預算管理精細程度。第一,引進外部監督,對績效考核進行分析,加大事前調查力度、事中追蹤監控、事后評價分析,對該過程中不合規定的操作進行整改,提高事業單位管理水平。第二,合理分配資金支出,盡快落實預算管理,避免資金浪費,提升資金使用價值及綜合收益[5]。
現代化事業單位,需要利用信息管理手段提高單位管理效率,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提供準確的參考數據。
第一,優化現有信息系統,將預算管理相關數據整合到信息平臺,實現內部數據共享,從而提升事業單位信息化管理水平。第二,在信息系統內制定完善的預算支出標準,明確規定各項經費額度,保證經費使用合理合法。第三,在預算執行過程中隨時優化預算管理范圍,如,將新增的資產與預算管理相關聯,輸入新增資產數據和預算數據進行比對,以便詳細地了解單位資產情況,從而提升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預算管理信息化質量。
事業單位績效考核制定時應當以長遠發展為目標,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機制。第一,將預算工作分解到各個部門、責任落實到個人,結合預算編制方案執行績效考核相關工作的評估,其中考核結果與個人薪資、評優、晉升相掛鉤,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第二,參考績效考評分析報告,對各個部門以及人員進行獎勵或懲罰,增強執行人員責任意識,避免預算編制流于形式。除此之外,還需要將預算考核融入日常管理中,在日常工作細節中完善預算管理制度。
高質量的預算管理效果需要綜合能力強的執行人員,因此單位落實預算管理工作之前需要實行一定措施提高內部人員專業素質。
第一,組織學習交流培訓大會,將同類型單位內考核優秀的人員邀請到本單位分享工作經驗,以此激勵員工積極參與預算工作。第二,單位領導參加社會性預算管理研討會,向預算專家請教,以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拓展自身知識范圍。第三,加強預算績效與工作人員利益關聯度,以此激勵其工作積極性,為預算管理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第四,將內部培訓設置為線上線下相結合,擴大本單位人員學習渠道。同時將單位的晉升與考評結果相關聯,便于落實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6]。

綜上所述,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在推進預算管理中需要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預算法實施條例》,完善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制度,提高預算管理水平,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確保國家投入的每一筆資金都用于人民群眾,緩解我國財政壓力,促進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