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音
在義務教育階段,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大部分學科教育的專業性也隨之提高。“雙減”背景下,我們既希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希望高效地實現綜合育人。為此,各科教師都在努力提升專業水平,嘗試開展跨學科融合教育。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與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當前正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梢?,語文是一門兼容并蓄的基礎性學科。或是歷史課堂上的古文材料解讀,或是音樂課堂上的樂曲鑒賞,抑或是生物課上的一篇科普文章分析,這些歸根結底都離不開語文,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合理運用。基于此,筆者從語文學科知識框架內的探究性作業入手,嘗試開展一些初步的跨學科引導,在確保教學重點不偏移的前提下,根據文體和單元特點,有機融合各個學科的部分知識點。本文以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為例,談一談筆者的思考和實踐。
一、融合政史背景,設計跨學科作業
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語言文字自產生之初便承載著記錄歷史、傳達思想觀念的功能。我國古代文人用他們的筆觸記錄歷史,表達政見理想,抒發情感,因此語文學習不能與歷史和政治割裂開來,這一點在古詩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例如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筆者設計了相對容易入手的作業,讓學生們找出文中表達作者政治觀點的語句,并結合學過的《孔孟論學》在課堂上談一談各自的看法;然后對照《富貴不能淫》中的“居天下之廣居”等句,初步理解古人的政治理想。在教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文時,筆者設計了探究性作業,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宋代文人“為帝王師”的理想與宋代“不殺國士”的傳統,充分討論過后,結合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內容,筆者讓學生完成《我的“中國夢”》習作練習。
就學生習作的完成效果來看,這種融合了歷史與政治、步步推進的綜合探究性作業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效果是顯著的。在此之前,學生對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君子自強不息”的理解和討論主要集中在努力進取的名人典故這一較淺顯的認知層面,而經歷了本次跨學科融合學習與探究,學生對這一主題有了全新的認識,深度思考并完成了《我的“中國夢”》習作練習。筆者欣喜地發現,不少學生轉變了切入視角,抓住了“我”與“中國”之間的關系,將個人感情與追求真正融入了對祖國未來的期待之中,有的學生還引用了課堂討論中筆者提到的歷史材料與政治觀點,將自己的夢想與“中國夢”融為一體。
二、聚焦藝術審美,開展跨學科教學
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往往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其中“書畫”與散文、詩歌作品有共通的審美取向與表達方式。例如明代作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這篇散文的行文措辭、描寫視角及其天人合一的意境都與明代繪畫風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透過文章全景式的視角以及量詞的使用方式,即可明顯看到明代山水畫的影子。因此,在教學《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時,筆者適當借助明代畫作向學生滲透相關美學知識,一方面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文章的妙處,另一方面也將美育融入語文課堂教學?;诖耍P者設計了這一課的探究性作業,選取了一張西湖雪景的照片,又截取了董其昌《仿米芾洞庭空闊圖卷》的局部圖,然后將這兩張圖片放在一起,讓學生選擇并賞析更符合散文中“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段描寫的圖片并說明理由。這樣一來,學生既充分理解了語言文字的妙處,又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散文與山水畫共通的天人合一的追求。
文學與藝術的共通性,在音樂方面同樣有所體現。“詩”與“歌”之所以并稱,是因為古典詩歌作品原本就可以用來歌唱,教師可以利用當代音樂的多面性來與詩歌本身進行互動,幫助學生拓展審美鑒賞思路。例如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文時,筆者選擇了兩個不同版本的《水調歌頭》歌曲作為探究性作業的資料,一個聲音高亢,另一個則悠揚婉轉,空靈縹緲。學生仔細聆聽,然后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表示更喜歡自在豪邁的版本,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更能體現出蘇軾酒后的曠達隨性,也有的學生喜歡空靈縹緲的版本,因為這樣更能體現詩人思念親人的淡淡憂愁。學生們在思想的碰撞中更好地把握了詩人的情緒變化,同時也對不同的音樂演繹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鑒賞思路。
可見,依據不同文學體裁自身所具備的特點,語文學科與藝術的融合探究性作業設計可以有很多嘗試方向,且沒有過高的門檻,易于推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審美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語文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的設計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去開拓。例如在文理相輔相成的大方向上,筆者嘗試利用語文課內小說作品選段來幫助學生理解和練習不同復句的內在邏輯關系,目前正在考慮將語文復句與關聯詞的運用和理科的科普閱讀結合起來,以幫助學生在熟練運用各種復句和關聯詞的基礎上,更加高效地梳理科普文章的內在邏輯。此后,“如何根據語文教材本身的內在邏輯更為合理地構建跨學科探究性作業,使之逐步單元化、系統化”這類問題是接下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思考與探索的主要方向。希望通過持續不斷的探索,我們可以讓語文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的運用逐步合理化、系統化,充分發揮其更全面的育人作用,讓語言文字成為鏈接意識形態、融合藝術審美、溝通文理學科的橋梁,使語文學科真正實現它本身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