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碧雅
厭學是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其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一旦產生厭學心理,容易導致不良學習品質的形成,進而引發成績下降和行為不良等問題。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鄉村初中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其中一部分學生出現了厭倦學習的情緒。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改善這一狀況。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本文將深入探討鄉村初中生厭學的原因和應對措施。
一、鄉村初中生出現厭學心理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在鄉村地區,許多學生面臨著復雜的家庭問題。很多家長因為工作需要常年在外,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和監督,這導致學生缺乏對學習的認真態度。同時,部分離異家庭的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心理疏導,容易產生逆反或自卑心理,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此外,許多鄉村家長受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引導子女,這導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未能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到了初中階段再進行干預,難度已經大大增加。
2.教師因素
由于鄉村厭學學生數量多,教師精力有限,且缺乏有效的方法,一些教師選擇放棄厭學的學生,只關注那些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生。然而,這種做法并不恰當,因為遇到問題時應該積極尋求解決辦法,而不是逃避。每一屆都會出現厭學的學生,因此教師需要端正心態,努力尋求解決方案,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習慣。
3.自身因素
一些初中生在面對學習壓力和困難時,由于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容易產生挫敗感和厭學情緒。此外,一些學生可能存在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4.社會因素
社會環境對學生成長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網紅經濟的崛起,部分網紅對青少年產生了負面影響。不少學生認為做網紅無需讀書也能賺錢,導致他們產生了“讀書無用”的想法。許多學生期望日后能從事直播等行業,卻低估了成功的難度。另外,部分鄉村地區由于文化氛圍淡薄,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正面榜樣。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對學生的價值觀造成了負面影響,使他們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
二、鄉村初中生出現厭學心理的應對策略
1.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之一,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在互聯網時代,無論身處何地,父母都可以通過語音、視頻、文字等方式與孩子保持聯系,這有助于他們的學習和成長。一些家長即便在外地,也會定期與孩子溝通,關心他們的學習狀況,并教育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然而,也有一些家長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訓。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例如在家長群里分享優質的家庭教育視頻,鼓勵家長們交流學習心得。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如果外地家長較多,可以考慮開展線上家長會。教師可以在這些會議上教授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同時邀請優秀學生家長分享他們的教育經驗。
2.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師要檢視自身教學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處,并積極尋求改進策略。面對學生厭學的問題,教師應當有勇于解決問題的態度,積極尋求創新方法,并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和支持。教師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調整教學方式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愿。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初中生的心理狀態。通過換位思考,教師更能理解學生的感受,從而找到更有效的途徑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此外,設立競賽機制和獎懲制度也是激發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競爭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教師還可以嘗試將游戲元素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3.拓寬學生視野,讓他們深入了解社會上各種不同的行業
在初中階段,許多學生對未來感到迷茫,對各種行業和職業的了解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師可以開展班會,帶領學生深入探索網紅的運作方式,了解成為網紅所需要的各種技能。通過研究大量網紅的實際情況,分析他們成功的原因,甚至親身體驗這一職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到一個職業的表面,更能感受到其背后的付出和要求。此外,我們可以組織實地考察、參觀等活動,讓學生親自感受社會的多元性和各種職業的魅力,從而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同時,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明白沒有知識和學習能力是無法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的。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將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有更清晰的認知,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束語
鄉村初中生厭學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需要家長、學校、學生、社會的共同努力來解決。只有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我們才能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應對策略,做到理解學生、幫助學生、成就學生三步走。這樣也能提升鄉村教育的教學質量,為鄉村教育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